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陀那識的思想根源及其演變(張化蒙)▪P4

  ..續本文上一頁即所謂“中陰”。所以,龍樹的中陰說,實爲有情流轉叁界的聯系。但是,中陰是業與識的和合體,也就是識隨業而入胎,假名爲中陰。至于龍樹所說的識,到底指的是什麼?依筆者之見,仍是就第六意識而說的,是因爲有業的作用而使有情流轉叁界,故此識又稱之爲果報識。如在講佛、菩薩、凡夫叁者根身之差別時說:

  “八十隨形好是莊嚴身法,識滿足何以在隨形好中?答曰:此識是果報生識,世間好醜自然而知。凡人識不具足故,學人法乃知。佛一歲具足滿乃生故,身識皆具足。余人若八月、若九月處胎總言十月,菩薩處胎十月總得一歲,身根具足故果報得識亦具足。”[51]

  龍樹的輪回觀,實是承部派佛教(或原始佛教)的業感緣起說,即對十二因緣觀所進行的解說。如《智論》說:

  “生因緣者有,有有叁種:欲有、色有、無色有。著是叁有起善惡業,是生因。有因者四種取,取因緣者愛等諸煩惱。小者未能起業故名爲愛,增長能起業故名爲取: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取著是四事故能起種種業。愛因緣叁種受,受因緣者眼等六種觸,觸名受等諸心數法。情塵識叁事和合故,心中生受等心數法。根本雖叁事和合故生觸,爲六情依止住處故但說六入。六入因緣名色,六入雖即是名色分,成就名六入,未成就名名色,色成就名五入,名成就名一入,是胎中時因緣次第名色因緣。是識若識不入胎,胎初則爛壞,識名中陰。中五衆是五衆細故但名爲識。若識不入而胎成者如一切和合時,皆應成胎。問曰:識何因緣故入胎?答曰:行因緣。行即是過去叁種業。業將識入胎,如風吹絕焰空中而去焰則依止于風,先世作人身時,然六識故命終時業將識入胎。問曰:上業何以名有,今業何以名行?答曰:上是今世業,爲未來有故名爲有;今業過去世已滅盡,但有名名爲行(天竺語刪迦羅,秦言行)。是行因緣名無明,一切煩惱雖是過去業因緣,無明是根本故但名無明。今世現在著愛取多故愛取愛名,過去世中是疑邪見處故但名無明,今得一切苦惱根本是無明。”[52]

  在部派佛教中,解釋十二因緣的“行緣識”、“識緣名色”時,最多的是將“識”解釋爲第六意識,認爲是意識在隨有情流轉叁界,並作其間流轉的聯系。在《阿含經》中也說是“識”投母胎,但未指明是何識入胎。如《增含》說:

  “父母集在一處,父母無患,識神來趣,然複父母俱相有兒,此則成胎。”[53]

  《增含》所說的“識神”是什麼?在〈五戒品〉中說:

  “吾者是神識也,我者是形體之具也。”[54]

  此中所說的“識神”,在《婆沙》中說是中有身,即健達縛。如說:

  “如契經說:入母胎者要由叁事俱現在前:一者母身是時調適;二者父母交愛和合;叁者健達縛正現在前。除中有身何健達縛?前蘊已壞何現在前?故健達縛即是中有。”[55]

  “健達縛正現在前”即是《增含》所說的“識神來趣”。而龍樹的中陰說,並沒有他獨立的創見,相反婆沙師對此卻進行了較爲深入的探討,學人可以直研《婆沙》,此不贅述。[56]

  龍樹雖是出生在大乘佛教的時代,但在“識”的討論上仍是主“六識說”,所以解釋“識緣名色”時,也是繼承其說。只是認爲“識”與“業”(身口意叁業)是一起流轉入胎的,並以此建立“中陰說”。所謂“中陰”又叫“中有身”,是指有情死了之後,未生之前,中間階段的身體,故名之爲中有身。龍樹在《大智度論》中對菩薩入胎與凡夫入胎進行了比較,認爲菩薩是正慧而入,凡夫是邪慧心(欲染心)而入。並對中陰位中及入胎後的情況作了說明。如說:

  “雲何名菩薩正慧入母胎?答曰:有人言:有相續時一切衆生邪慧心入母胎,菩薩憶念不失故,名正慧入母胎。中陰中住則知中陰住,入胎時知入胎,歌羅羅時知住歌羅羅(受胎七日赤白精和合時也),頞浮陀(二七日時如玺胞狀也)時知住頞浮陀,伽那時知住伽那(叁七日時如凝酪也),五疱時知住五疱,出生時知出生,是中憶念不失,是名正慧入母胎。複次,余人在中陰住時,若男于母生欲染心,此女人與我從事,于父生嗔恚;若女于父生染欲心,此男子與我從事,于母生嗔恚。如是嗔恚心、染欲心,菩薩無此。菩薩先已了知是父是母,是父是母能長養我身,我依父母生身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淨心念父母,相續入胎,是名正慧入母胎。”[57]

  雖然龍樹的“中陰說”與後來唯識學所說的“中有身”還是有一定的距離,不過也有極相近的地方,以此也可看出與阿陀那識的關系:阿陀那識在中、後期唯識學中說是阿賴耶識的異名,其中阿賴耶識就是被視爲流轉叁界的聯系,並主張“中陰說”,也是說有情入胎是業與識(賴耶)的和合。[58]而阿陀那識意爲執持,也就是對根身和種子進行執持,令不失壞。中陰位在唯識學看來,不過是只有阿陀那識和諸法種子而已;由阿陀那識離有情根身之後,猶未遇緣投胎,于此期間,阿陀那識即隨業變現中有之身。此中有身即是“一切種子異熟所攝,執受所依阿賴耶識和合依托”。[59]龍樹雖主張“中陰”爲有情流轉叁界生命的相續,但他畢竟是般若學的繼承者和弘揚者,對有“識”等流轉叁界的說法,仍是持畢竟空的見解,是“諸法從本已(以)來畢竟空故”。[60]認爲說業隨心流轉諸趣而有叁世的善惡等報,這不過是方便,並非真實意趣。如《智論》說:

  “以人不知、不信後世故,說心去、後世上生天上,罪福業因緣百千萬劫不失。”[61]

  其實,龍樹主張中陰說,這也是對當時聲聞學者等執有實我,而根據業感緣起的思想進行的破斥。因爲在聲聞學者的眼中,如前面所說的犢子部是認爲定有實我,若是無我誰又在生死,若是無我誰又在出離解脫?龍樹爲了破卻這種執見,而說有情流轉叁界都是“業感”的,業與識的和合,入于母胎的即是“中陰”,而並非有實在的我在生死;從十二緣起的還滅來看,解脫是要斷除無明,愛結一盡,即得解脫。如《智論》說:

  “又汝言:今現在人識新新生滅,身命斷時亦盡,諸行罪福誰隨誰受?誰受苦樂誰解脫者?今當答汝:今未得實道,是人諸煩惱覆心,作生因緣業,死時從此五陰相續生五陰。譬如一燈更然一燈。又如谷生,有叁因緣:地、水、種子。後世身生亦如是,有身、有有漏業、有結使,叁事故後身生。是中身業因緣不可斷不可破,但諸結使可斷;結使斷時雖有殘身、殘業可得解脫,如有谷子有地無水故不生。如是雖有身、有業,無愛結水潤則不生,是名雖無神亦名得解脫。無明故縛,智慧故解,則我無所用。”[62]

  (叁)瑜伽唯識的解說

  自釋尊滅度後,佛法進入到部派時代,印度佛學也進入了空有的對立時期。最初佛教的空有對立即是阿毗達磨佛教與大乘的般若系佛教,前者主有,後者主空;前者重法相的分析,後者重性空的實證。但是,般若系的佛教一直缺乏得力的組織者,直到龍樹時才得到了有力的發揚,這也是我們在龍樹的論典中,爲什麼很少見他對法相分析的真正原因。雖然大乘佛教興起,但阿毗達磨佛教並未因此而停止了發展,隨著彌勒、無著的出世,以大乘唯心系佛教思想爲基,廣糅阿毗達磨佛教以補大乘唯心系思想的不足,同時又對阿毗達磨師進行諸多批判,主張一切諸法皆是唯識所現,依他、圓成、遍計叁自性皆不出一心。所以,瑜伽唯識學實則是對阿毗達磨佛教的批判與繼承,從重法相這一方面來講是“有”;但力主畢竟空的龍樹中觀學相反即是“空”。這樣,由最初的小乘與大乘的空有對立,轉向爲大乘與大乘的對立。同樣,在以本識論建立的輪回說上,雖龍樹(初期大乘)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發展,但瑜伽唯識學在對阿毗達磨佛教繼承與批判的同時,又對本識論有了長足的發展,其解說也是趨于完滿。

  1、《解深密經》的阿陀那識

  自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再由部派佛教到初期、中期大乘佛教,都是對有情內心精神世界分爲“心意識”的,只是在分別解說時有出入而已,這是跟建立識的種類有關。《解深密經》爲瑜伽唯識學的根本典籍,而阿陀那識爲賴耶之異名的解說即首見此經的〈心意識相品〉。如說:

  “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衆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有色界中具二執受,無色界中不具二種。廣慧!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于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于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爲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廣慧!阿陀那識爲依止爲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此中有識:眼及色爲緣生眼識,與眼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有識:耳、鼻、舌、身及聲、香、味、觸爲緣,與耳、鼻、舌、身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廣慧!若于爾時一眼識轉,即于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眼識同所行轉。若于爾時二、叁、四、五諸識身轉,即于此時唯有一分別意識,與五蘊身同所行轉……由似暴流阿陀那識爲依止爲建立故,若于爾時有一眼識生緣現前,即于此時一眼識轉;若于爾時乃至有五識身生緣現前,即于此時五識身轉。”[63]

  從上《深密》所述,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

  (1)阿陀那識爲有情流轉叁界的聯系。《經》說:“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衆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濕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有色界中具二執受,無色界中不具二種。”這便是有情一期生命結束後,阿陀那識隨業變現中有入于母胎,其種子成熟“牽生有起,住羯…

《阿陀那識的思想根源及其演變(張化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