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賴耶說”。
四、阿陀那識與阿賴耶識之異同
有情在叁界中死此生彼,流轉不息,這都是由造作善惡業之所招感的。流轉叁界,也就是所謂的輪回,是由善惡業種子成熟而感的苦樂等果。其中有情流轉生死時,誰作爲業種子的保存者,誰又作爲有情結生相續的主體?佛法在解決此類問題時,便開展出了“本識論”。此本識論在部派佛教中僅僅是處在一種萌芽狀態,並且在理論上又是多偏于“實在論”的,而到了瑜伽唯識學的時候,在部派佛教理論的基礎上,綜合“種子說”,而發展出了“一切種子心識”的“阿陀那識”說。此阿陀那識不僅是將有情的業種子進行保存,以使其不失外,也對有情根身執受,以令其不壞。于此之外,還扮演了有情流轉生死時作結生相續的角色。但到了中後期唯識學的時候,便將阿陀那識與原本只有“執我(藏)”義的阿賴耶識合說,以阿陀那識爲阿賴耶識的異名,這樣阿賴耶識便占據了“本識論”的主導地位,阿陀那識便成爲阿賴耶識的附屬。通過上面對阿陀那識與阿賴耶識的考察,可知阿陀那識爲阿賴耶識的先驅,在本識論中占有重要的一環。說阿陀那識爲阿賴耶識的異名,這是後期唯識學的主張,雖如此,但它們之間在思想上還是有很大差異的,現試圖通過初、中、後叁期唯識學的解釋,來對二者進行一番簡略的比較。
(一)阿陀那識在初期唯識學典籍《解深密經》中,是承部派佛教“輪回說”而開展的“本識論”,依之建立“一切種子心識”,認爲阿陀那識的功能有四:①有情種子的保存者;②有情根身的執持者;③有情結生相續的主體;④前六識的生依止。阿賴耶識在《深密》中並非占有“本識論”的主導地位,而是只具有後期唯識學所說“叁藏義”中的執藏義。這是阿陀那識在初期唯識學中與阿賴耶識最大的區別。
(二)雖阿陀那識與阿賴耶識在《解深密經》中有如此大的思想差異,但到了《瑜伽》的時候,即將賴耶與阿陀那識進行了會通,主張阿賴耶識爲前六識的生依止,爲種子的執持者,爲結生相續的主體。這樣剛好與《解深密經》主張阿陀那識爲前六識的生依止、爲種子的執持者、爲結生相續的主體相反。
(叁)阿陀那識一名首見于《深密》,爲〈心意識相品〉的核心思想,《瑜伽》雖也有此名,但其重心是在“阿賴耶識”之上。所以《瑜伽》並未對“阿陀那識”的含義作出具體的定義。《攝論》在承《瑜伽》“阿賴耶識”的基礎上,對《深密》“于身隨逐執持”而解“阿陀那識”說:
“執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體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諸根,由此執受無有失壞,盡壽隨轉;又于相續正結生時,取彼生故,執受自體。是故此識,亦複說名阿陀那識。”[101][101]
《攝論》的這種解說是多同于《深密》的,唯一不同的是沒有講阿陀那識執持種子。爲什麼《攝論》不講阿陀那識執持種子?這跟講阿賴耶識是有關的。《攝論》主要還是在“種子說”上建立阿賴耶識,通過“熏習”的道理來解釋現行諸法與阿賴耶識的關系,從而建立阿賴耶識的因性和果性。也就是阿賴耶識與現行諸法輾轉相熏相生,其種子就是藏于賴耶識之中的,這也是《成唯識論》說有能所二藏的所以然。
(四)《深密》以阿陀那識爲有情結生相續的主體,這僅僅是就有情界而論的,是在解決輪回中的問題。而阿賴耶識不僅是在解決有情界輪回的問題,也在解決器世界的形成和出世間成立的問題。所以阿賴耶識的功能在世間便有“內變根身、外變器界”之說;在出世間則“涅槃證得”,轉爲無垢識及大圓鏡智,變現清淨的佛身、佛土。
結 論
通過上面對阿陀那識的思想根源及其思想演變的論述,總結起來,可得以下幾點:
一、業感的輪回說,這是佛法最爲原始的緣起觀,是單就有情在世間生死而說的。誰是世間生死相續的主體?輪回中的業種子爲何不失?“十二緣起”中“行緣識,識緣名色”,可以說是對此類問題的肇始,其中“行”是如何“緣識”的?“識”又是如何“緣名色”的?依前者便開出了種子說;依後者便開出了“本識論”。部派佛教的實我論、細心說、有分識、窮生死蘊、根本識等就是對此本識的討論,主張本識是有情流轉中的主體,是輾轉叁界的聯系。初期的大乘佛教是重般若、性空的,對業感輪回的緣起說——本識論,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說法,在本識論上並無實質性的發展。
二、《解深密經》一切種子心識的阿陀那識,可以說是輪回說、種子說的綜合者。經中所說的“一切種子心識”,實際上就是《顯揚》所說的“一切種子異熟識”,是因爲阿陀那識所執持的業種子成熟,方能隨緣變現中有身入于母胎。這樣,阿陀那識既是一切種子的保存者,也是有情結生相續的主體。
叁、無論是部派佛教的本識論,還是《深密》的阿陀那識,這都是多就有情業感輪回而說的,是以有情爲本的緣起說。隨著瑜伽唯識學的發展,將以阿陀那識爲主的本識論,發展成以阿賴耶識爲主的本識論,從而在理論上將以有情爲本的緣起說擴展到器界也是依賴耶而緣起的,依此《攝論》便建立了“所知依”。世間是依賴耶緣起的,那麼出世又是依誰緣起的?《攝論》引經說“涅槃”是依賴耶證得,其理論是“種子對治”,但這並不完滿。《成唯識論》在《攝論》的基礎上說大乘“轉依”,認爲世間是依“識”,是染汙的;出世間是依“智”,是清淨的。有情在未成佛之前,賴耶識中的染淨法種是並存的,淨法種對染法種形成對治,直至淨法種圓滿,染法種盡淨,即轉阿賴耶識爲無垢識、大圓鏡智。這樣,將以有情業感輪回說的阿陀那識,過渡到器界也是依此而緣起的,再進一步說出世間也是依此而成就。此即爲阿陀那識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上的演變曆程。
《阿陀那識的思想根源及其演變(張化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