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黃檗禅學命題中的般若實相思想(蔣九愚)▪P2

  ..續本文上一頁”[22]

  “無心”即無得、無證。希運說:

  心即無心,得即無得。

  心亦不可得,複何求哉!學般若人,不見有一法可得。

  無一法可得,無一行可修,此是無上道,此是真如佛。[23]

  黃檗希運站在般若空觀立場上,多次引用《維摩诘經》來證明“無心即無得”的無得而得的般若實相思想。他引用《維摩诘經·衆生品》說,“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學般若人不見有一法可得,絕意叁乘,唯一真實不可證得。謂我能證能得,皆增上慢人。”[24]“無心”只能當下即是,不能視之爲對象化存在去觀想、執著,故說“心自無心,亦無無心者。將心無心,心卻成有。[25]”

  要當下無心,頓悟成佛,須離一切言語文字經教。希運反複強調:

  道在心悟,豈在言說?言說只是化童蒙耳。[26]

  叁乘教綱只是應機之藥,隨宜所說,臨時設施,各各不同。[27]

  如今說菩提涅槃真如佛性二乘菩薩者,皆指葉爲黃金、拳掌之說。若也展手之時,

  一切大衆若天若人,皆見掌中都無一物。[28]

  所以只有于念念相續而無住著、于念而無念、于相而無相,“直下無心默契”[29],方可見性成佛。希運批評“時人只欲得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30]明心見性,解脫成佛,本質上屬于具體實踐的體證問題,而不是抽象的邏輯思辯問題。一切言語文字經教,只是接引學人的權宜方便,若要真正悟道,只能靠自己實踐體悟,超越一切邏輯思辯,“默契而已,絕諸思議,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31]

  要而言之,“無心”就是希運引《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般若心,“道”即是涅槃佛性、真如實相。“無心是道”反映了黃檗希運運用般若實相去融攝、會通涅槃佛性,並使二者結合在當下一念之心上的禅學思路。

  叁、“空如來藏”

  黃檗希運的禅學始終堅持蕩相遣執、諸法性空的般若精神。他說:

  十八界既空,一切皆空,唯有本心蕩然清淨。[32]

  有亦空,無亦空,盡恒沙世界元是一空。既若如此,何處有佛度衆生,何處有衆生受

  佛度!何故如此?萬法之性自爾故。[33]

  般若重在蕩相遣執、不舍不著,“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34]所謂“實相”,就是緣起性空、無相之相。如《金剛經》所雲:“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諸法性空,萬法皆如。黃檗希運在堅持般若精神時,並未放棄《楞伽經》中“如來藏”思想。他說:

  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35]

  大道本來平等,所以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異,即性即心。心不異性,名之爲

  祖。[36]

  黃檗希運堅持如來藏恒沙佛法佛性觀念,使他與大乘空宗及牛頭禅宗所表現出來的虛無主義相區別。但是,黃檗希運主要從般若實相學的立場去理解《楞伽經》中的“如來藏”思想,從而提出“空如來藏”思想。他說:“如來藏者,更無纖塵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現世間”,“所以如來藏本自空寂,並不停留一法。”[37]如來藏本自空寂,故喚作“空如來藏”。以自性清淨的如來藏來取代“性空”一名,只是一種方便設施。《大智度論》雲:“畢竟空即是畢竟清淨,以人畏空,故言清淨。”[38]同樣,只是“以人畏空”,故言清淨如來藏。實際上,“空”即“如來藏”,“如來藏”即“空”。如來藏雖有實體、本體的姿態和架勢,其實亦空。希運說:“從前所有一切解處,盡須並卻令空,更無分別,即是空如來藏。”“道場者,只是不起諸見,悟法本空,喚作空如來藏。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39]

  馬祖道一的洪州禅,“其明顯特點,是重新突出《楞伽經》的地位”。[40]但是,洪州一系的禅學思想並非屬于《楞伽經》如來藏自性清淨心系統。《楞伽經》雲:

  如來藏自性清淨,轉叁十二相入于一切衆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41]

  體性明淨,而有礦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42]

  按照真常唯心論系統,《楞伽經》在實踐觀法上,預先設立真性、淨心作爲禅修目標,須通過“方便種種磨治”功夫,轉染還淨,舍妄歸真,方可見性成佛。如葛兆光教授所言,“只要沿著《楞伽》、《起信》的內在理路順流而下,就必然走到北宗禅漸修的思路。”[43]馬祖道一的“觸類是道而任心”、“道不用修”,黃檗希運的“無心是道”、“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實與《楞伽經》“方便種種磨治”之“漸淨非頓”的思想旨趣相距甚遠。

  盡管黃檗希運重視《楞伽經》如來藏思想,但其禅學思想並非屬于《楞伽經》真常唯心論。就其本質精神而言,希運禅法思想實屬般若實相學。然而與大乘空宗不同的是,希運接受了《楞伽經》如來藏思想,承認有“本源真性佛”、“真心本佛”和“性自本來清淨”,只是“不可定量言之,但當體會契之即是。”[44]希運說:“一切衆生本心本體本來是佛,不假修成,不屬漸次。”[45]“本心本體”就是般若空慧:“般若爲慧,此慧即無相本心也。”[46]由此看出,黃檗希運主要從般若實相學的立場去談“真心”、“本心”和“本源真性佛”,體現出一種以般若爲本、以空攝有、空有相融之精神。“空如來藏”思想重點落在般若性空上,而不是《楞伽經》所側重的清淨如來藏。“空如來藏”思想的提出,表明黃檗希運更加自覺地堅持般若實相思想。

  總之,無論是“即心是佛”、“無心是道”,還是“空如來藏”,都表明希運非常自覺地堅持般若蕩相遣執、無住無著、無得無證之精神。“自心本空”,“心即無心,得即無得”,“佛性同虛空”,“如來藏本自空寂”。希運說:

  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47]

  終日吃飯,未嘗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嘗踏著一片地。[48]

  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境惑,方名自在人。[49]

  這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即世而出世的活潑、圓融之禅境,正是“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之般若精神的真實寫照。呂澂先生說:“南宗禅法的根本精神貫串著無相、無住,又特別提般若行,在《大般若經》裏發揮無相、無住最透徹的《金剛般若經》,恰恰給他們很好的根據。”[50]這一判斷基本上是正確的,黃檗禅法更是將南宗禅法的般若精神作了極大的發揮。物極必反,“我欲于此建黃檗宗旨”[51]臨濟義玄,其“無位真人”、“無依道人”之思想及“排斥叁藏”、“毀佛毀祖”、棒喝交馳之宗風,就其其本精神而言,是把般若無住無著、一切皆空的思想推向極端的結果。

  

《黃檗禅學命題中的般若實相思想(蔣九愚)》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