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四 弟子品第叁或或歎大褒圓品▪P8

  ..續本文上一頁,未有聲聞及菩薩,能製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爲若此也。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衆生,皆得是辯。”

  【經文意思】此時,這兩位比丘稱贊維摩诘說,這是無上的智慧,優波離尊者遠遠不及,實在不是持戒第一的尊者所能夠說得出來的,我隨即回答說:是的,維摩诘的辯才,除去如來,沒有一個聲聞或菩薩是他的對手而能成就這樣法喜充滿的辯論,可見,他的智慧光明通達已經到了這樣的境界了。就在這時,兩位比丘的疑惑與痛悔的心理頓時息除,豁然開朗,于是發起成佛之心,並作這樣的誓願:令一切衆生皆得是願。

  【經文】“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通過對往昔故事的回顧,可知,我實在不能同維摩诘居士的辯才與智慧相比,隨意我不敢也不勝任帶領大衆到居士處看病。

  值得注意的是:“罪福性空”實在是悟者的境界,即“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只是衆生在迷之時,六趣的感受即是真實不虛,而悟者以慧眼觀照非實,迷者以情執身,確有真實感受,比如說這個世界中的監獄,殺人、放火等等慘案,什麼又不是真實的呢。即如《地藏經》中的刀山、劍樹、鐵蛇、鐵狗、烊銅灌口、熱鐵澆身,更是苦不堪言,如是從萬法唯識及因果律而言,絕不能以爲癡人說夢,實在是衆生八識田中的惡業種子,感招地、水、火、風四大緣起之幻影,雖然是幻化,但衆生卻並未悟到這樣的境界,所以自作還要自受,當然不是開玩笑或者是遊戲,就象有的人說明白卻擺不平,實在是倒因爲果,所以諸佛菩薩不對大機自然不說大乘佛法,當然也不會說“罪福性空”之類,如同小孩不到醒時,也不容易喚醒,只有方便善巧地誘導衆生,多作好夢,少作惡夢,免的承受果報之時,叫苦不疊,而一旦真正醒來,則知萬法皆如,作善與惡都是妄法,而妄非實有,如實造作即歇,才能罪性本空。否則發狂之人否定因果,不守佛製戒條,則必然咎由自取,可見雖罪性本空卻不違因果,不違戒律,兩位比丘雖犯重罪,可他們善根已經成熟,如同小孩睡覺將醒之時,只是在黎明之前,依然會遇到惡緣的黑暗,也是難免犯戒,雖然犯戒,深深追悔,如遇善知識開示,依然可以開悟證果,這樣的根機實是利根,聽到大乘佛法,即能實相忏悔,即是“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此則是名真忏悔”。又說“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而我們未得解脫之前,首先要培養一個豁達的心量和規規矩距的行爲,如是才能破執守戒,不要盲目效法二比丘行,不惟自己,爲衆生計也應謹慎。

  【經文】“佛告羅睺羅: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此是佛陀第九次命人去居處看病,所謂“羅睺羅”譯爲覆障,是佛陀的兒子,在佛陀出家六年後始生,即住胎六年,爲胎所覆障,因此得名。羅睺羅的因緣,很多相師在四月八日對淨飯王說:太子如果今夜不出家,明日有七寶自己到來,于是淨飯王增加各種歌伎和音樂,于是菩薩欲心內發,耶輸陀羅此夜受孕,對此淨居天非常悲傷,就說菩薩如是貪著于五欲,那麼衆生由誰去度呢?因此感應悉達多太子出家,後來佛陀出家後六年成道之夜才生下羅睺羅。住胎六年的原因,《智度論》雲:羅之過去爲王,六日使仙人饑餓,所以招受此報。其他佛經中也說:因羅睺羅塞鼠穴,受此六年住胎之果報。羅睺羅又稱爲宮生,因悉達多出家之後生下羅睺羅,釋迦族的人以爲不是佛陀之子,所以要燒死羅睺羅,自然是指耶輸陀羅不貞,對此耶輸陀羅抱子立誓,若然投火而死,自然不是佛子,若然不死則證明自己清白,于是投于火中,突然間火焰化紅蓮,于是釋迦族的人都認爲是真正的宮生,所以稱名爲宮生。

  【經文】“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同樣的,密行第一的羅睺羅也對佛說:世尊,我不能也不勝任帶領大衆去居士處問疾。

  【經文】“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毗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子,舍轉輪王位,出家爲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爲說出家功德之利。”

  此下是解釋爲什麼不堪的原因。即所以者何?回答是:回想起過去的時候,毗耶離大城諸長者子,來到我所居的住所,恭敬地禮拜我並向我請教:啊,羅睺羅尊者,您是佛陀的兒子,舍去鐵轉輪王之位,出家修道,那麼出家究竟有什麼好處呢?我于是就按照您所開示我們的語言開示他們。關于出家的功德利益等。即依《出家功德經》所言。諸長者子,假如有人殺盡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或者用殘酷的手段,割掉他們的鼻子,挖去他們的雙眼,你們以爲這個人的罪業多不多呢?長者子回答說:此人罪業無量無邊,不可以計算,對這樣如此多罪業之人,有人拯救不殺,有人救治而使割鼻挖眼之人痊愈,這樣的功德多不多呢?諸長者子回答說:非常多,我于是就說:出家功德,又比這還要多,更何況能證得叁明六通,具足八解脫,出生死入涅槃呢?此中,羅睺羅當爲鐵轉輪王,就一天下稱王,地下十由旬鬼神,空中十由旬鬼神都被羅睺羅所差使,既此尊位而出家肯定有更好之處,于是羅睺羅給予回答。接下來說羅睺羅六歲之時回迦毗羅衛,變現一千比丘都如佛形,羅雲奔佛所,千比丘摩頂,第二天回精舍中命舍力弗、目犍連度羅雲出家,剛開始因是佛子貢高我慢,抛頭露面,于是佛陀教誨,則徹底改變,即使當面相罵,羅雲也不嗔恨,佛于是稱歎他的忍辱、持戒,以爲密行第一。

  【經文】“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羅睺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

  正當諸長者子聆聽之際,維摩居士出現在面前對我說:啊,羅睺羅,大乘佛法以爲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所以不可以執著諸法見來說出家的功德利益,因爲菩薩不見有利益,不見有功德,如是才是真正出了叁界的家。

  羅雲受屈有四種因緣:1,不見人根,應非其藥,2,出家功德無量,而卻說有限,3,即是實相,卻以相說之,4,出家本爲實相涅槃,羅雲卻不說其本。所謂“家”,吉藏大師以爲有兩種,一是形家,指有父母妻子,二是心家,即指煩惱,而諸長者雖無出形家之義,卻有出心家之義,對于羅雲的歎出形家,則于事無益。

  【經文】“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爲出家。有爲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爲無爲法,無爲法中,無利無功德。”

  爲什麼呢?因爲凡夫住于有爲法中,可以說是有利益有功德,出家修道是無相無作諸波羅蜜,屬無爲法,在此無爲法中,還有什麼功德利益可說呢?因爲如果通達一切法法爾如是,即見諸法本然清淨,如是法安法位,該是什麼就是什麼。舉例說明,如去買音樂磁帶,磁帶五花八門,各有千秋,每個進商店的人都在認真尋找適合自己口味的磁帶,即指好壞而言,事實上,就本體而言,這些磁帶不可以用好壞來定論,好壞只是相對的緣起,因心分別有好壞,高低檔次,大人小孩,知識層次各有不同,則看法也不同,同是一盤磁帶,可以稱好,可以稱壞,可見好壞等都是衆生主觀意識所構成(我法而執)。磁帶本身和賦予磁帶價值觀念本是毫不相關,本自清淨,磁帶就是磁帶,不與人給它的假名幻相相應,自然不隨名相左右而顛倒,因爲名言安立,但有言說而無實義,如磁帶超然獨立,不隨名相而生,不隨相滅,如是觀照,即見諸法實相,如是如來法身不待修習,當下即是。

  法爾如是,不可以執著,如有絲毫執情強加于它,即不自在,如是即不能隨緣,因爲磁帶沒有高低檔,善惡等,因人而異,否則世俗谛混亂,稱男爲女,無大小等差別,所以一切言說,都是權說,即是隨緣說,不是如是說,此說有時間、空間和對象,自然要分清楚,不可以含糊,不能否認事實的存在,因爲時空對待的産物,本自性空不礙實相,只要不執著就是了,爲什麼要否定它呢?否則,一定要都否定它,即是不解性空緣起,如是既有礙世間法,也不了出世法,因爲,一定否定,即不能隨緣,即廢世俗谛,不了性空緣起,則住于偏空,則有礙中道,此是二乘人的通病,如能不廢假名幻相,則分明是隨緣妙用,如是即能作諸佛無量無邊勝妙功德,如不通達,執取即是凡夫,舍棄即是二乘,可見取舍相待而有,都是無明識心起用,菩薩則能于一切法無取無舍,即取無所取,舍無所舍,即是不壞諸法,當體即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中,真如隨緣無罣無礙,如是即是大功德,否則凡夫執有,只能得到相對利益,二乘執空也是相似利益,所謂相對的利益:如福福相待而生,所謂現在的利益,也許就是將來損失的開端,而現在的損失或許是將來利益的起始,換一個角度,在這一方面看是利益,從另一個角度分明是損失,反過來也是同樣道理。凡夫雖然處處執有,其實落了空尚且不知。所謂相似的利益,就是二乘忍的偏空智,即斷生死證涅槃,殊不知生死乃是凡夫之妄執,而法法本自涅槃,如果見有生死可斷,有涅槃可證,住于相似涅槃,即是偏安一隅,苟且偷生,如是二乘雖然滯空,落在有邊也是不覺,就實際而言,這兩種功德利益,都是睡夢顛倒,均不是出家的目的,所以不能稱爲功德利益。

  【經文】“羅睺羅,夫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于涅槃,智者所受,聖所行處,降伏衆魔,度五道,”

  經文大意是:羅睺羅,真正的出家人,即應不棄俗事,不壞世法,以妙觀察智,回光返照,摧毀阿賴耶,跳出無明坑,如能真正斷除無明,則法法皆如。如是,無彼相也無此相,也無彼此中間相,如同磁帶,本無善惡相,如是則脫離凡夫外道六十種邊見邪見,恢複諸法本來面目,即能安住于自性清淨涅槃,此是摩诃般若的真叁昧,是智者的真實受用,也是聖人的真正實踐所在,如是體證,則法法皆真,衆生即佛,可見衆魔陰影不能安立,如是即不降而降,所謂度五道,佛經中說:一…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四 弟子品第叁或或歎大褒圓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