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四 弟子品第叁或或歎大褒圓品▪P9

  ..續本文上一頁人出家,魔宮震動,即始動魔宮,終必降伏,既降伏四魔,必超度五道,一般凡夫能出四趣,不能出天道,而出家求滅,則五道都出。

  【經文】“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惱于彼,離衆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無系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禅定,離衆過。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羅睺羅,佛性不增不減,衆生性也是不增不減,如是度脫天人畜鬼地獄五道衆生,而實無衆生得滅度,因爲如人于睡夢之中,被汪洋大海所困,恐怖而呼救,如是菩薩則隨類化身而救度,此時此境則分明有救人的菩薩與被救的衆生,只是一旦醒悟,則本無溺者,又哪裏有救者,所以說衆生性即是佛性,如是觀察,即是五眼圓通,即一人具五眼,見障內爲肉眼,見障外爲天眼,照實相爲慧眼,照叁乘法滅爲法眼,照于佛性,兼無法不知,稱爲佛眼,如是五根,五根當下具足,如是我法二執,即無立錐之地,所以不能惱害在家與出家的衆生,如是根境法爾清淨,心無所累,于是能離衆惡,摧外道邪執,如是能超越一切假名幻相,如同蓮花出于淤泥,不受染汙,如是不見能有所有之物,也無能受所受之人,如是諸法常寂滅,沒有擾亂不安的忐忑現象,如果有紛擾,則是衆生錯覺,就諸法實相而言,都無有是處,如是常處輕安,心懷喜悅,如是護持衆生的意念,隨之而來的是法性常定,隨順法性而不假修行,自然無有衆生過失,如果能夠如此,才算是真正的出家。

  【經文】“于是維摩诘語諸長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難值。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

  此時,維摩诘居士告訴諸長者子說:你們在遇到佛陀正法之際,應當共同出家,爲什麼呢?因爲佛世難值,正法難聞的緣故,諸長者子說:居士,我們聽佛陀說過,父母若不同意,不得出家。(經中記載,有人到僧坊,諸比丘都度化出了家,他們的父母憂愁痛苦,到佛陀的父親前告狀。淨飯王說,悉達多不讓我知而私自出家,我憂愁痛苦,從今以後,父母不同意不得出家。把此事向佛述說,于是佛製戒:若父母不聽不得出家,趣度之者,得吉羅罪。)

  【經文】“維摩诘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爾時,叁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維摩诘說:所謂正法,不依事相,而依義言,你們若能聞了義法,發菩提心,即是已經出心家,如是身口無染惡,即是具足清淨戒,如是即見佛法身。否則不是了義法,不發菩提心,即是緣法出家,此等出家即依事相而言。即依俗出家。那時候,這叁十二位長者子,聽到這樣得說法,都發起成佛之心。如此看來,我不能也不敢去居士處看病。

  【經文】“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此是佛陀第十次命人去居士處問病。所遣阿難是梵文,舊譯歡喜,或無染或博聞。有叁義:1,釋迦過去發願,願我成佛,侍者名曰歡喜,2,阿難是佛得道夜生,淨飯王雲,今是歡喜日,可給此兒,以爲歡喜,3,阿難形容端正,見者歡喜,故名歡喜。進一步說,阿難系白飯王之子,洞達之親弟,佛之堂弟,佛成道日生時,天人空中白淨飯王言:“太子成道”,後宮報雲:白飯生子。當時舉國歡喜,因此稱慶喜。他在佛陀十弟子中是多聞第一。

  【經文】“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阿難對佛陀說:世尊,我不敢也不能帶領大衆去居士處問病。

  【經文】“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缽,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

  此下是解釋不堪的原因。經文大意是:我爲什麼這樣說呢?回想起我過去有一天,世尊身染小病,需要吃點牛乳,于是我就于清晨持缽到一家大婆羅門下站立等待施食。

  【經文】“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爲晨朝持缽住此?”

  正在此時,維摩居士路經此處,就來問我說:啊,阿難,爲什麼這麼早就持缽在此呢?

  【經文】“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維摩诘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衆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

  我隨即回答說:居士,世尊身患小病,需要吃點牛乳。我的話尚未說完,維摩居士就攔阻我說:止住,止住,阿難,你不要這樣說話。因爲如來之身,不隨妄染,常住叁昧,屬金剛體,一切惡法,不再生起,一切善普周法界,如是還會有什麼疾病,還會有什麼煩惱呢?

  【經文】“默往,阿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粗言,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

  悄悄地走掉算了,阿難,不要誹謗世尊了,不要讓異教之人(外道)聽到這樣不恭敬的話,更不要教大威德諸天和他方淨土來的諸菩薩聽到這樣不能增長信心的話。

  【經文】“阿難,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

  阿難,你要知道,世間轉輪聖王因行世間十善的小福之故,尚且無病,更何況如來無量福德智慧之身呢?走吧,阿難,別再遲疑,不要再給我們這些佛教徒丟臉了。

  【經文】“外道梵志若聞此語,當作是念:何名爲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聞。”

  如果讓那些外道梵志們聽到佛陀生病,必定會産生毀謗的念頭說:這算什麼人天師表呢?自己的病不能調,憑什麼去救別的有病之人,誰信呢?不要再說了,趕緊走開,不要使別人聽到這話。

  【經文】“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爲世尊,過于叁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爲,不墮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

  你應該知道,諸如來身即是法性之身,不是終生胡思亂想顛倒夢想的五欲身,佛陀身爲九法界衆生的導師,超過叁界的一切有爲之法,佛身是無漏的,因佛即法性,沒有些許法在法性之外,所以是諸漏已盡,佛身是無爲,因爲法之身超越于相待,不墮叁界九有之數,象這樣的身體,還會有生滅病呢?

  【經文】“時我,世尊,實懷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耶?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爲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法,度脫衆生。行矣,阿難!取乳勿慚。”

  那時的我,真是被居士所言弄得進退兩難,心中思想,難道是我沒有接近佛陀而聽錯了嗎?正在難堪之際,就聽空中有聲音發出:阿難,正如居士所說,佛身無病,只是佛陀慈悲隨緣救度衆生,出現在這五濁惡世,如同一面鏡子,方在熙攘的人中,鏡中自然映現,可見衆生有病,鏡中即現病像,如衆生業盡性空,則如來應身也無,哪裏有什麼病呢?走吧,阿難,不要難堪了,拿著牛乳回去吧。

  【經文】“世尊,維摩诘智慧辯才爲若此也。是故不任詣彼問疾。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世尊,維摩诘居士如此智慧辯才,我實在汗顔,所以我不敢也不能帶領大衆去他那裏問病。世尊見十大弟子都不肯去,就次第相問五百羅漢弟子,五百羅漢也各自敘說往昔的故事,曾被維摩居士所斥的經過,都推脫不去,無奈之際,佛陀只好派菩薩問病,當然這不是此品的內容。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四 弟子品第叁或或歎大褒圓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