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五 菩薩品第四
菩薩品第四
菩薩是成佛的正因,所以又是回因向果,入一實乘,否則乃是權乘,不能成佛,也即不能真正淨佛國土,于是針對權乘菩薩不能通達二谛融通之實,雖知不住空有兩邊,卻不知空有平等。所謂中道並非站在中間,而中道並非指假名字,內涵應該是轉識成智,即是相應,正是如此,維摩大士爲破權乘菩薩執中之障,抹去分別的痕迹(觀念),如是才能轉識成智。
因爲聲聞乘人不敢承當問疾之重任,與居士應酬,于是佛陀只好派遣菩薩探病。
彌勒是梵語音譯,也稱阿逸多,前者譯爲慈氏,後者譯爲無能勝,是名。此菩薩累劫修持,慈心無量,故稱無能勝。佛陀在世之際,生爲印度婆羅門種,蒙佛授記,爲補處佛。我國的傅大士和布袋和尚據說都是彌勒的化身。
【經文】于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诘問疾。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正在此時,佛陀告訴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你帶領大衆到維摩诘那裏去看看。彌勒菩薩回禀佛陀說:我不能也不勝任到居士處探病。
【經文】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爲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
兜率翻譯爲知足,此天五欲具足,天人已知足,所以稱兜率。天王及眷屬知彌勒生此天爲等覺大菩薩,即常來親近,請教修習菩薩行的不退轉之法。因天人沈湎天樂,無心修道,福盡退墮,而因緣有別,所以爲他說四不退轉:1,信不退轉,即正信不盲從,不攀緣外境,即十信具足,到初住位才會信不退轉;2,解不退轉,由初住位到七住之後,具足勝解,對一切法不生疑惑,以前則退轉;3,證不退轉,到初地位(經十回向十行),破無明,現法身,法喜充滿,就象站穩樂腳跟,不會再搖擺不定;4,念不退轉,七地之前,不能無功用行,即無住生心,觀照中,稍一松懈即失正念,八地始證無生法忍,雖處萬象紛纭,卻不見諸法生滅、增減、垢淨,此時念念與法性相應,無功用行。
【經文】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
當我正在爲天主及眷屬說不退轉的次第,大家聽的入神之際,這時維摩诘突然來到聽衆面前,對我說道:彌勒,釋迦牟尼佛爲你授記,一生當得無上正等正覺,不知道你是用哪一生受記作佛呢?你是用過去生呢?現在生呢?還是未來生呢?你如果用過去生受記,而過去生已去,不可受記;如果用未來生受記,未來未至,不可受記;如果用現在生受記,現在新陳代謝,還是不會停留,如是,正象佛所說,諸比丘!你們現在當下的一刹那,即生即老即死,因現在當下爲一刹那,對過去的一刹那,對過去的一刹那已是老相,對未來的一刹那即是滅相,此即是過現未一切不可得。
【經文】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雲何彌勒受一生記乎?
如果你彌勒以無生法得受記,無生也無滅,即空性,此即是正位,如此還有什麼授記與不授記的呢?如果一定說有授記;則是生義,即有生則有滅,如是則非正位,如是正位之中無受記,無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爲這樣的道理,爲什麼彌勒受記一生補處作佛呢?
【經文】爲從如生得受記耶?爲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衆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衆聖賢亦如也,至于彌勒亦如也。
佛陀夜睹明星悟道,大發感慨,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由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那麼從大地衆生的相觀察,即是大地衆生;而從大地衆生的自性去觀察,即不是大地衆生,所以說:一切衆生皆如也。正如《華嚴經》所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體即如。道遠乎哉,觸之即真,聖遠乎哉,體之即神。妙不可言。此即是“一切法亦如也”。(搬柴運水無非佛道,鋤田種地總是禅機)而如即空即法性,即無所得,是一切學佛人最終的歸宿,回歸空性。所以說“衆聖賢亦如也”。彌勒等覺菩薩,自然聖賢之列,所以說“至于彌勒亦如也”。這同練氣功的感受神通之類,疑神疑鬼,故弄玄虛,皆不相同,那麼,所謂佛法中的“有求必應”則有了新的生命,即對于空性的理解和相應,即探求、能求與所求的本質是空性,則是真正的“有求必應”,否則即是“有求皆苦”,不能否認,衆生的一般心態,是先從有求開始,乃至到無求,才會徹底知道求的真正內涵,一切法不可得,即不著相,如器器皆金,不著器相。六道輪回也如是。
【經文】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衆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一切衆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衆生,即菩提相。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衆生、諸法、聖賢、彌勒一切皆如,即毫無二致,平等無差別,如是二元對立被打破。“黃花翠竹西來意,青山綠水古佛心”。如是受記同不受記等,所以說“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衆生亦應受記?。因爲真如法性平等,沒有差異,無有佛道可成,怎麼能有記別呢?此時正好學佛,即從法界衆生,同圓種智。開始,正因爲自性佛的修證,不從外求得,所以說,如果彌勒菩薩得正覺,一切衆生皆應得,因爲一切衆生自性菩提(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經文】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衆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衆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複更滅。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亦無退者。
既然一切法平等無差,那麼,如果彌勒得滅度,一切衆生也應當同樣得滅度,爲什麼呢?因爲諸佛深知一切衆生變化的現象即是不變的空性,所以說,一切衆生不離生死,即是自性清淨涅槃,不再需另有寂滅的涅槃相。如同原始人與現代人不會取火的人,取火的方式不同,雖不同,火性本自存在,只是因緣有異,諸佛菩薩證果度衆生不同于凡夫、外道、二乘,法爾如是,本來具足火性,佛陀徹底通達而證佛果,卻並非佛陀所創造。正因爲法性的不增不減,所以彌勒就不要把什麼所謂不退轉之行法誘騙那些天王及其眷屬,可見,衆生自性已是菩提,不需要再發菩提心,因此實在沒有發菩提心的人,同樣也就不存在退失菩提心的人。
【經文】彌勒!當令此諸天子,舍于分別菩提之見。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通過對以上的探討,維摩诘居士對彌勒說,你應當命諸天子舍去分別菩提之見,正如《楞嚴經》所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此時此地,一切的诤論,能所的計別,都已不複存在。正所謂: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即不能以幻化之身、無常變化之心而證得。
【經文】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斷是菩提,舍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諸願故;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順是菩提,順于如故;
菩提不是生滅有相之法,所以是寂滅是菩提,生滅既滅,則無諸相,所以說滅諸相故;菩提不是緣觀之法,所以說不觀是菩提,有能觀之心,必有所緣之境,既無能觀,所緣也無,此時正如思想家所說: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較。爲什麼?因爲緣觀不可得,如可得即挂礙;而不行是菩提,行是無陰之一,遷流爲義,菩提圓滿,無有遷流的行相,所以是不行是菩提,即是:一切法不受,乃至不受也不受。如是則無所憶念的緣故,所以不行;斷諸邪見之執,如夢中被景所憂喜怖等,原無問題,執則成景,不執即斷,即是菩提;能離各種妄想、執著,當下即是菩提,不是妄想分別;一切的欲望即除,即是降諸怨故,即是降是菩提;菩提不入諸塵,即無貪著,即不是受用之境;菩提即是如實智,則應隨順,所以順是菩提。
【經文】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實際故;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虛空故;無爲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衆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
因爲住于真如法性(即法位),所以住是菩提;周遍法界,無所不至,到于實際(本來面目空性),所以至是菩提;遠離主觀意識的分別,一切法平等,所以不二是菩提;能夠平等如太虛空,普含一切,所以平等心是菩提;因爲無有生住滅叁相真實的緣故,卻又不拒絕叁相,只是不住叁相,所以無爲是菩提;因爲能了了分明,知道衆生心中妄想起滅的緣故,所以知是菩提;因爲六根六塵不相會合,根境自性空,相待有,所以是不會是菩提;因爲遠離煩惱怨賊,煩惱無自性,我不可得,如是共生,合作無實,所以是不合是菩提;
【經文】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無取舍故;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因有色相,即有處所,如陶器隨形各有處所,沙土則無形無所,所以無處是菩提(無色相);因爲名字非有實即性空,不可執取,假名即自性菩提,所以假名是菩提;因爲真妄同一源頭,本無有二,迷則執幻假爲實有,悟則知幻假性空,此時全妄歸真,回歸空性,無取無舍,所以說如幻如化是菩提;因爲恒常寂靜,一切聲色外塵不能侵擾,心中如如不動而無散亂,所以說無亂是菩提;因爲靜無靜相,靜動平等,即是本性清淨,即是善寂,所以說善寂是菩提;因爲真如法性,清淨無染,如是則無取著,即無執取之實,則無有攀緣,所以無取是菩提;因爲一切法平等,無有高下不同,所以說無異是菩提;雖有差別相,性是平等,學佛學性不…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五 菩薩品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