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著相;因爲佛道平等無與倫比,沒有參考點,不可比喻,所以說無比是菩提;既然佛道無比無喻,甚深微妙,不可思議,因無有能知所知,即是難知,所以微妙是菩提。
【經文】世尊,維摩诘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彌勒菩薩講述完往昔的一段因緣後,又向佛禀告說,世尊啊!維摩诘居士說這些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我不是他的對手,所以我不堪領衆到維摩诘處問疾。
本經中,維摩诘所說都是一乘佛法,因爲面對大菩薩和大跟器的人群,今天我們能否接受這樣的不諱直言,不假方便的說法,也是考驗我們是否契機的因緣。我們一定要明白:惟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所以維摩诘居士修理聲聞,不是貪圖二乘的小果和菩薩的不究竟,面對我輩,更是慚愧,我們學佛連自己的煩惱都不能化解,甚至,貪圖名利,是是非非,陸力怪神,把好好的佛弄得面目全非,實可傷悲!
所說的不授記,是從空性法身而言,即由差別見無差別,由生滅見不生滅,由二法見不二法,由煩惱相見煩惱性,因差別、生滅、二法、煩惱等都如陶器的形狀,由沙土隨時節因緣,如現出來的。菩薩觀之,則稱“隨緣真如”,因爲無自性,迷而執爲無明則有煩惱等,悟則不待修證,法爾如是,即是如來清淨法身,如是都應授記作佛,此是頓悟。我等與菩提天淵之別在我法二執。
【經文】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诘問疾。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謂光嚴童子,自性光明不昧,了了寂照,常能莊嚴自心;有童真之德,故曰童子。是在家菩薩位居補處(不是菩薩戒牒,是位置)。現童子身助佛揚化,是同維摩、寶積等大菩薩一個鼻孔出氣,即志同道合。童子,世俗而言,無論男女,沒婚嫁沒破童貞的人都叫童子。另義是超脫根塵,不與萬法爲伴的無分別智,喻直心似箭,照而常寂,不取不舍;寂而常照,不迎不拒,如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可見光嚴不依世俗語說,而是依義而言。
佛陀見彌勒不堪,就選派光嚴童子,即佛告光嚴童子菩薩,你領衆到居士處問疾吧!光嚴童子回禀佛陀:世尊啊!我也不勝任同居士應酬,不能問疾。因當機者不是光嚴,不要誤會他不行。
【經文】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诘方入城,我即爲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吾從道場來。我問:道場者何所是?
爲什麼這樣說呢?回顧我往昔的一天,出毗耶離大城時,正巧遇到維摩诘居士入城,相遇之時,我即作禮而問:維摩居士,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維摩诘回答說:我從道場來。我不知其用意,于是又問他,哪裏是道場呢?(對光嚴戀慕道場而言)此也是開示佛教徒對道場的看法。
【經文】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維摩居士回答我說,如以出世法說,修行者直心如箭,沒有絲毫彎曲和邪僻就是道場,因爲這種直心猶如X光射線一下子透視我們全身,是無虛無假的真相,如按一般人看,道場指修行者的場所寺院,這需要改變觀念。如《楞嚴經》所說: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屈相;先發直心是解,後由直心而發萬行,即以萬行莊嚴道場,即是解行合一,或知行合一,因能隨機教化,承辦一切事物的緣故,如《華嚴經》雲:初發心住,能坐道場,成等正覺;信解具足就是深心,此心能腳踏實地,成爲成佛功德的根本,並能展轉增長。所以說,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佛教徒若不發菩提心,則學佛無方向和目的,易入二乘、邪魔外道,若發菩提心,則有歸宿,即能統攝萬行,回歸空性,無所錯謬。
【經文】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忍辱是道場,于諸衆生心無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怠故。禅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
此段經文是說菩薩的六度就是道場,並不如我們所以爲的只能在所定位的寺院,一般人布施爲得好報,乃人天之因,能觀叁輪體空,雖不爲得報而功不唐捐,不聲不響,默默耕耘莊嚴佛土,即無名英雄,所以說,布施是道場;所謂持戒是道場,即是持如來叁聚淨戒:攝律儀、攝善法、饒益有情戒,饒益莊嚴凡聖同居土,攝律儀聚即莊嚴方便有余土,攝善法聚即莊嚴實報莊嚴土,叁聚不缺莊嚴常寂光土。戒德完全則有願必從,所以持戒是道場;所謂忍辱是道場,即怨憎毒害、行苦、衆苦所逼,谛觀諸法,體性虛妄,則親證無生與法身相應,如是視衆生擾亂傷害等不以爲意,即能心無挂礙,所以忍辱是道場,如是對煩惱則不迎不拒,實無煩惱,能所雙亡;所謂精進是道場,如能不攀緣一切存在的幻相,即常能與法性相應,無有懈怠,正如《華嚴經》所說:若人心不起,精進無有涯。因能與空性法身相應,即是大精進,如是不會中途而返,所以精進是道場;所謂禅定是道場,如能與空相應,不動不亂,如如不動,心則調柔,即入金剛叁昧,由此禅定,成正等正覺,所以禅定是道場;所謂智慧是道場,智慧是眼,五度是盲,輪回的根是無明,若去無明需智慧對治,智慧現前無量無明則萬法消融,哪裏有惹你引起貪嗔癡的情緒呢?所以智慧是道場。
經文:慈是道場,等衆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喜是道場,悅樂法故。舍是道場,憎愛斷故。
以上所說的六度是道場,現在要說四無量心是道場,諸佛成道利樂一切衆生,如能行平等大慈,即與諸佛平等,即如和煦的陽光,遍照一切差別相,所以說慈是道場,我想當我們救生的時候,也要想到先救人,只有先救了人,動物才有更多的生存空間;所謂悲是道場,諸佛出世即爲救世拔苦,如能行同體大悲,則願救度一切衆生,不生疲厭,如是與諸佛同心、相應,不落我法二執,無生忍中無疲勞痛苦,所以說悲是道場;所謂喜心是道場,衆生沈淪不返,諸佛能見衆生一念之善即能隨喜,乃至能見衆生念念皆善,破無明顯法身,則大喜無量,菩薩能行無量大行,則能相契如來法身,法味無窮,愈樂人心,所以說喜是道場;所謂舍是道場,心無分別,即同諸佛菩薩同體悲、無緣慈,則愛憎二心都能遠離,即是舍心無量,即與法身相契,所以舍是道場。
【經文】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解脫是道場,能背舍故。方便是道場,教化衆生故。四攝是道場,攝衆生故。
所謂神通是道場,如有神通,則同有手,則能拔濟沈溺之人,因有神通,利益衆生的事業才比較容易,所以神通是道場;而佛教所謂神通,則是般若智慧爲本,即“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神通有六種: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雖有六通,只是救度的方便,如同金器,器器皆金,是回歸空性。所謂解脫是道場,能遠離我法二執,即性相不再障礙,即得自在解脫,所以解脫是道場;所謂方便是道場,能以善巧隨機施教,遊戲叁界,目的是啓發衆生的般若智慧,即回歸空性,所以說方便是道場;所謂四攝是道場,四攝即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就四攝而言,以兩種方便攝受衆生:1,就布施而言,愚者以財施,智者以法施,2,就愛語而言,愚者以軟語,智者以法語,3,就利行而言,愚者令得俗利,智者令得法利,4,就同事而言,惡人誘以善法,善人增長善根,所以四攝是道場。
【經文】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叁十七品是道場,舍有爲法故。四谛是道場,不诳世間故。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
所謂多聞是道場,即多聞佛法第一義即空性,而又能行如聞故,則是相應,所以多聞是道場;所謂伏心是道場,即降伏妄想、染汙之心,因能正觀諸法本空,則能不降而伏,所以伏心是道場;所謂叁十七品是道場,即依此叁十七品舍離世間有爲的染汙法,而成就出世間無爲法的清淨,所以叁十七品是道場;所謂四谛是道場,因集是苦因,苦是集果,道是滅因,滅是道果,即能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此是不诳世間的真理,所以四谛是道場;所謂緣起是道場,因爲無明乃至生老死無有盡頭(怪圈),如離十二緣起而求解脫,如舍冰而求水,冰相因緣聚幻,幻相不實,生滅無生滅,所以緣起是道場。
【經文】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衆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叁界是道場,無所趣故。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
所謂諸煩惱是道場,因爲煩惱實性即是佛性,如《中論》觀涅槃品:“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有少分別。”能于煩惱處觀照空性,所以諸煩惱是道場;所謂衆生是道場,因爲衆生差別相沒有獨立實在的主載,即所謂衆生即非衆生,是名衆生,即不再自以爲是,所以衆生是道場;所謂一切法是道場,因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可見任何一法,都是空義,即皆是道場,因爲現象界的存在都是緣起,緣起當下即空,所以一切法是道場;所謂降魔是道場,因佛魔一如,衆生顛倒即使終日念佛念經也是魔業,而顛倒心歇,與空相應,則是不動道場,此時十法界都是佛業,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所以降魔是道場;所謂叁界是道場,因叁界如幻,本是不來不去,如是則無能去所去,所以叁界是道場;所謂獅子吼是道場,因爲能透視事物真相,即爲衆生如實道來,如獅子吼無所畏懼,昂首挺胸,理直氣壯,天魔外道以及一切邪說(*輪功等),都如煙消雲散,所以獅子吼是道場。
【經文】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叁明是道場,無余礙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所謂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是道場,因爲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都是佛果所有之法,所以能遠離九法界衆生的過失與不及,所以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所謂叁明是道場,因爲天…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五 菩薩品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