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界觀門與四法界說的形成(傅新毅)▪P2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能攝所攝,能入所入,互相成立,交參無礙。第九門雖從一切法望一而有視角的不同,其實質並無二致。第十門也是一個綜合,謂一與一切,更互相望,普融無礙。

  基于對“十”這個數字的偏好,法藏對叁觀作出了極爲煩瑣卻又不乏美感的解釋。其後澄觀、宗密等華嚴後學都非常重視這一叁觀學說,他們兩人都分別撰有對《華嚴法界觀門》的注疏,並在叁觀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爲四法界說。

  二

  最早提出四法界說的是澄觀。澄觀之學,並非得自法藏親傳(澄觀生于738年,法藏卒于712年),他年輕時遊學多方,曾遍參禅教律各宗,其後認爲“舊疏中唯賢首得旨,遂宗承之”。在《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二中,他自稱其爲學之方乃是“使造解成觀,即事即行,口談其言,心詣其理。用以心傳心之旨,開示諸佛所證之門,會南北二宗之禅門,攝臺衡叁觀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諸佛之心,無違教理之規,暗蹈忘心之域。”【9】以華嚴教義爲基礎來融會禅教各宗,是澄觀之學的基本特點,尤其是他對禅宗心學的吸收,開啓了華嚴學的全面禅化過程。

  這突出表現在他對“心”之一義的重視,並開始不甚清楚地用“心”來界定主要從理事關系立論的“一真法界”以統攝各種法界說。在爲順宗皇帝開講“心要法門”時,他開頭就說: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該攝內外,能廣能深。非有非空,不生不滅。求之不得,棄之不離。迷現量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廓徹,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10】

  這一“心”顯然是自性清淨的本覺真心。由于澄觀曾從臺宗九祖荊溪湛然習天臺止觀,因此他受天臺“性惡”說的影響,也有“如來不斷性惡”的說法:

  如世五蘊從心而造,諸佛五蘊亦然,如佛五蘊,余一切衆生亦然,皆從心造。然心是總相,悟之名佛,成淨緣起,迷作衆生,成染緣起。緣起雖有染淨,心體不殊。佛果契心,同真無盡,妄法有極,故不言之。若依舊譯雲,心佛與衆生,是叁無差別。明叁皆無盡,無盡則是無相之相。應雲,心佛與衆生,體性皆無盡。以妄體本真,故亦無盡。是以如來不斷性惡,亦猶闡提不斷性善。【11】

  細究上文,澄觀所謂的“如來不斷性惡”,是從《華嚴經》的“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立論的,它的理論依據其實是《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二門”說。也就是說,因爲染淨都由一心而起,故妄法本來即真,事實上他是不可能如天臺宗那樣承認妄法爲性體所本具的,只是就妄法無體、本來即真而言,他才將其不准確地表述爲“如來不斷性惡”。

  此本覺真心是否就是“一真法界”,在澄觀那裏並不總是很明確,因爲他在談到法界時,主要還是基于理事關系的考慮,而所謂“一真法界”,在這一意義上指的是真空理體。事實上,他把“十玄”中的“唯心回轉善成門”重新確立爲“主伴圓明具德門”,可能就是爲了沖淡其學說中過多的唯心色彩。以此“一真法界”爲總綱,澄觀對法界說進行了初步的整理,在他那裏,法界的分類大約有叁種,一是約叁法界,指事法界、理法界、無障礙法界;二是約四法界,指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叁是約五法界,指有爲法界、無爲法界、亦有爲亦無爲法界、非有爲非無爲法界、無障礙法界。【12】對此叁種法界,澄觀其實是交替使用的,比如在《華嚴經疏》及《演義鈔》中,他對“五法界”說就比較重視,而在晚期較爲成熟的《華嚴法界玄鏡》中,他關于四種法界的說法才基本定型。

  《華嚴法界玄鏡》是澄觀對《華嚴法界觀門》的注疏,他把法藏原來所說的叁種觀法發揮爲叁種法界,“真空即理法界,二如本名(即理事無礙法界),叁則事事無礙法界。”【13】並認爲叁法界乃是“叁觀所依體”。至于爲什麼沒有談到事法界,澄觀的解釋是:“其事法界曆別難陳,一一事相皆可成觀,故略不明。”【14】這一四法界說在他的弟子宗密那裏進一步得到了系統的整理,成爲從總體上論述法界緣起的完備學說。

  誠如贊甯所謂,宗密的學說是“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體而融事理”【15】,明確地以“一心”來收攝四種法界,宗密可謂集其大成,他說:

  清涼新經疏雲,統唯一真法界,謂總該萬有,即是一心。然心融萬有,便成四種法界。【16】

  雖然正如宗密所言,澄觀亦有“總唯一真無礙法界”的說法【17】,但如上所述,他大多還是從理事的角度立論的,是否將其收攝爲“一心”並不總是很清楚,宗密則不然,他的四法界說乃是明確地以“一心”而貫之。

  在《禅源諸诠集都序》中,宗密首先簡潔地將“心”界定爲“空寂之知”,認爲“知之一字,衆妙之門”。所謂“空寂之知”,一方面它是“空寂之心”,妄念本寂、諸相皆空,一切分別執著都與此心體了不相應;另一方面它又“靈知不昧”,無始時來,覺性常存,無論迷悟,心皆了了常知。【18】雖然自智俨以來,法界在不同程度上都帶有本覺真心的含義,只是到宗密,兩者才得到了完全的會通,而它的理論依據顯然就是《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二門”說。

  依據《起信論》的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義,理事無礙便被完全收攝到心體上來予以說明,因爲染淨無體,皆一心之隨緣,故“所說諸法,是全一心之諸法;一心,是全諸法之一心”,如此自然“性相圓融,一多自在……法法皆彼此互收,塵塵悉包含世界,相入相即,無礙熔融,具十玄門,重重無盡”【19】,而終得無障礙法界之稱。

  既然理事無礙根本在于心體的不變隨緣義,因此在宗密看來,四法界說都可基于一心的角度來予以闡明:一是事法界,“界是分義,一一差別,有分齊故。”【20】,它指的是現象界各有分位、具無限差別的事相,不過宗密以爲,事法界不能成爲獨立的觀境,“事不獨立故,法界宗中無孤單法故,若獨觀之,即是情計之境,非觀智之境故。”【21】也就是說,事法界乃一心即理法界之隨緣,因此不能離開作爲理法界的一心來對此加以孤立的認識,否則難免于情計之執,宗密以此來解釋叁觀中不談事法界的原因,可謂是對澄觀之解釋的一個再發揮,概言之,事法界乃是約義門而言的,即它是基于義理鋪陳的需要而開演的,若就觀門而言,則唯有以下叁重。其二即是理法界,“界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22】理遍在于一切事相,乃是“無盡事法”的共同本性,而“原其實體,但是本心。今以簡非虛妄念慮,故雲真;簡非形礙色相,故雲空也。”【23】也就是說,它既是有別于世俗情計的佛智,同時又是作爲一切事相之共同本性的空如之理。第叁理事無礙法界,“具性、分義,性、分無礙故。”【24】理遍在事中,一一事相皆攝理之全體,所謂“以理鎔事,事與理而融和也。”【25】四即爲事事無礙法界,“一切分齊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無盡故。”【26】經由理的融通,一一事法都因其所共同攝入的不可分的理體的同一性而互相交融無礙,這就是華嚴法界觀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

  叁

  通過以上的疏理,我們可以看到,宗密以“一心”來統攝四法界說的系統化工作事實上不免偏離了華嚴前代祖師創說的原意。如果說華嚴的根本要義是由理事無礙及于事事無礙,那麼理體主要是作爲一種事法之所以互相攝入的中介而起作用的,而事法之間的相互攝入乃是,隨舉一法爲攝入的主導者,其余一切諸法則必然會歸于它,而又不礙此一法中一切的差別法假相宛然。這裏的關鍵是,何者爲主導者是可以基于視角的不同而轉換的,也就是說,在無盡緣起的現象中,並不需要確立一法爲收攝一切法的根基。宗密以一心統萬法的結果則不然,因爲既然事法的無盡緣起都必須被收攝到“一心”的角度來加以說明,那麼此“一心”作爲主導者的地位就不能被置換。如果說前者主要是基于理事關系的考慮,即由理事無礙及于事事無礙,那麼後者從心性學的角度出發而更帶有強烈的唯心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自智俨以來,本覺真心與空如理體之間的開合一直是華嚴學中一個令人困惑的難題,這突出表現在對“十玄”名目次第的不斷調整修改之中。“十玄”中的第十門,在《五教章》及《金師子章》中均爲唯心回轉善成門,于《探玄記》中則改爲主伴圓明具德門。主伴圓明具德是說,在無盡緣起的現象中,隨舉一法爲主,其余一切法即爲伴,主唱伴隨,伴隨主而回轉,這裏主要是著眼于空如理體作爲無盡緣起的中介,因此必然會有主伴關系的可轉換性維度。事實上,就“十玄”的總體而論,除第一門作爲總括尚只是籠統地談及諸法同時具足的關系而未有主伴之分,此一可轉換性維度在其余八門中都或顯或隱地存在。因此在澄觀那裏,最終按照《探玄記》的說法來確定“十玄”的名目、次第,並明確地將其限定于關于事事關系的探討,不可謂無因。唯心回轉善成則不然,它的基本語義是“以上諸義,唯是一如來藏爲自性清淨心轉也” 【27】,換言之,本覺真心作爲主伴之主是一切諸法得以收攝的根基,它作爲主的地位不容被置換。這顯然是以本覺真心義賦予理體,從而表明,在主要是基于理事關系探討的華嚴教義中,自始至終都有唯心說不斷滲透的潛流。

  這一唯心說在宗密那裏達到了極致,他簡潔地把理體等同于“一心”,從根本上取消了華嚴先祖一再疑慮困惑的關于兩者關系的問題。考慮到他身兼華嚴後學與荷澤傳人的雙重身份,其單提“知”之一字的做法似乎也就不難理解了,因此與前人相比,宗密特別注重《圓覺經》,有《疏鈔》、《略鈔》等行世,顯示了他力圖在“靈知妙覺”的基礎上重構華嚴教義的努力。

  宗密以“一心”統攝理事的真心一元論對後世産生了極大的影響,除了晚唐五代“一花開五葉”的禅宗之外,它基本上結束了自佛法東流以來諸說紛呈的局面,中國佛學從此取得了一種與印度佛學截然有別的、以真心本覺爲特征的統一、穩固的理論形態,標志著中國化佛教的真正確立與完全成熟。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它同時也就取消了中國佛學多元發展的可能,伴隨著外部的“會昌法難”,中國佛學的黃金時代從此也就一去不返。

  注:

  【1】《華嚴經探玄記》卷18,《大正藏》卷35,440頁中。

  【2】《華嚴策林》,《大正藏》卷45,597頁上。

  【3】《華嚴經探玄記》卷16,《大正藏》卷35,405頁上。

  【4】《華嚴經問答》卷下,《大正藏》卷45,610頁中。

  【5】【6】同上,《大正藏》卷45,608頁下。

  【7】【8】《華嚴發菩提心章》,《大正藏》卷45,653頁上。

  【9】《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2,《大正藏》卷36,17頁上。

  【10】《答順宗心要法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二冊,中華書局1983年版,373-374頁。

  【11】《華嚴經疏》卷21,《大正藏》卷35,658頁下。

  【12】參見《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1,《大正藏》卷36,2頁下。

  【13】【14】《華嚴法界玄鏡》卷上,《大正藏》卷45,672頁下。

  【15】《宋高僧傳》卷6本傳,《大正藏》卷50,742頁上。

  【16】【20】【22】【24】《注華嚴法界觀門》,《大正藏》卷45,684頁中。

  【17】見《華嚴經疏》卷54,《大正藏》卷35,908頁上。

  【18】上均見《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2,《大正藏》卷48,402頁下,403頁上。

  【19】《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下1,《大正藏》卷48,407頁下。

  【21】【23】《注華嚴法界觀門》,《大正藏》卷45,684頁下。

  【25】同上,《大正藏》卷45,687頁中。

  【26】同上,《大正藏》卷45,684頁中、下。

  【27】《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4,《大正藏》卷45,507頁上。

  

《法界觀門與四法界說的形成(傅新毅)》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