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雖作衆惡業,但不誹謗大乘,臨命終時,因聞經念佛功力,罪滅往生。
下品中生是破戒次罪凡夫,他們多犯衆戒,應墮地獄,臨命終時,因聞彌陀名號功德,罪滅往生。
下品下生是具造五逆等重罪凡夫,他們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多劫受苦,臨命終時,十念稱名,即得滅罪往生。這叁種人,是極樂世界的凡夫。
二、九品往生的果報 九品往生的果報,因其因行的差異,而有叁類不同。(1)臨終接引異。上品上生者,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衆,無量諸天,無數菩薩聖衆來迎;上品中生者,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無量大衆,眷屬圍繞來迎;上品下生者,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及諸菩薩,化作五百化佛來迎。中品上生者,阿彌陀佛與諸比丘衆,眷屬圍繞來迎;中品中生,阿彌陀佛與諸眷屬來迎,中品下生與下品叁生者,或化佛或金蓮花來迎。阿彌陀佛平等普攝一切,而行人隨其心量根性所見各異。
(2)所乘華座異。上品上生者,所乘華座是金剛臺;上品中生者,乘紫金臺,如大寶花,經宿則開;上品下生者,乘金蓮花,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中、下六品,所乘蓮花開放時間長短不同,顯示行人品位之高低,業障之深淺。
(3)見佛聞法異。上品上生者,生彼國已,即見佛聞法,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曆事諸佛,遍十方界,于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百千陀羅尼門。上品中生者,普聞衆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谛。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贊歎世尊,經于七日,應時即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曆事諸佛,于諸佛所,修諸叁昧,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現前受記。上品下生者,七日之中,乃見佛;雖見佛身,于衆相好,心不明了;于叁七日後,乃了了見;聞衆音聲,皆演妙法。遊曆十方,供養諸佛,于諸佛前,聞甚深法。經叁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從上叁品下來,隨著往生品位的差異,見佛聞法,得道遲速也就不同。上叁品皆是大乘,中品則是二乘。中品上生者,聞四谛法,得阿羅漢道,叁明六通,具八解脫。中品中生者,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中品下生者,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下叁品也是得大乘果,但見佛聞法的時間更久,證悟的時間也更慢。下品下生滿十二大劫蓮花乃開,見觀音勢至,爲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始發菩提之心。
叁、結言 九品往生的因行果報差異殊大,顯示出自力的效用,證知淨業修持雖有彌陀願力仰賴,而在此土精進修行,斷惑消業,功不唐捐。並從中也可看出,彌陀他力救度的殊勝奇妙。如後四品中,中品下生者,但孝順仁慈,並未修出世法,而下叁品不僅未修善法,且多造惡業,若論此種行因,縱使孝順仁慈,也只能算是世間善人,並不配生于佛國。何況後叁品尚是逆惡之流,理合墮落惡道受報,安有往生佛國之福德?正由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以名號救度衆生,能令此等罪惡衆生,當地獄相現,性命在呼吸間,急迫稱名即化地獄火爲清涼風,感得天花化佛接引往生,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住金蓮花往生彼土。此等殊勝奇特稀有,唯淨土宗念佛法門方能達致。罪惡衆生臨終忏罪念佛往生,表明佛名深具忏除多劫惡業的功能。臨終時,佛號現前,此心能引無始以來及一生所作善業,共相資助,真心如日,妄心如暗,佛念當前,成就往生。阿彌陀佛對十方衆生的恩德之弘深,無能稱說。
五、結歸持名
《觀經》最後付囑篇:“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善導大師釋此句說:“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以下,正明付囑彌陀名號,流通于遐代。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善導大師認爲,這最後的付囑分,才是真正的佛的本願。正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也。”爲何《觀經》講了那麼多定散二善的修行方法,而最後卻付囑稱名念佛法門呢?其實這並不矛盾。定善十叁觀是觀佛的依正二報莊嚴,而名號是萬德之所歸。彌陀一佛、四智、叁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內證功德,相好、光明、說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含攝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稱阿彌陀佛的名號也就包含了念彌陀佛的依正二報之莊嚴。而叁福九品也都是以念佛爲正行的。上中六品,都“一向專念無量壽佛,”(結合大本《佛說無量壽經》講)下叁品《觀經》明文闡述。就叁福而言,發菩提心,是上求佛道,求佛道就是念佛;深信因果,佛性是因,妙覺是果,此是深信,豈非念佛;孝養父母,有生身父母、法身父母,法身父母就是佛;奉事師長,有世間師長,出世師長,出世導師就是佛;一切衆生都是未來佛,慈念衆生,也是念佛;人天下善,二乘中善,菩薩上善,修諸善業,行極于佛,修善也就是念佛。是故叁福,皆是念佛。且持佛名號最爲簡易,不論男女貴賤,不論行住坐臥,都可修習。乃至臨命終時,諸根散壞,仍能念佛,又名號爲最勝,《觀經》雲:“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善導大師依淨宗教典立正雜二行,以念佛爲正行,余諸福業爲雜行。大師說:“修正行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修雜行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五叁。”大師又說:念佛正行,凡有五種:即讀誦正行、觀察正行、禮拜正行、贊歎正行,而于五種正行之中,又以稱名爲正業,其余讀誦等四種爲助業。提倡修淨土法門,應以稱名爲主。真正徹見了佛的本懷,彰顯了佛的本願。以持名念佛最爲妙行。
雖如此,我們還是要明白《觀經》的重要意義。畢竟衆生的根機千差萬別,並非單一一個稱名念佛法門就可攝盡,故此經之中佛不吝口舌講了這麼多定善與散善的修行方法,意即爲攝盡一切根機的衆生。這樣才能真正作到彌陀大海,萬善同歸,也才真正顯示出阿彌陀佛的無盡的大慈大悲,平等普攝一切的偉大的襟懷。我們在弘揚淨土宗時一定要把握好佛的這種精神,而不能斷章取義,有所偏頗,這樣才能使淨土宗更加發揚光大,利益更多的行人。南無阿彌陀佛!
參考書目:
1、《觀經四帖疏》
2、魏磊《淨土宗教程》
3、《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4輯
4、《善導大師要義》
5、《淨土教概論》
《依《觀經四貼疏》論《觀經》的念佛法門(禅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