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昙鸾大師與阿彌陀淨土(禅慧)

  昙鸾大師與阿彌陀淨土

  編輯:禅慧

  來源:閩南佛學

  前 言

  淨土教傳入我國,是在後漢靈帝光和二年(179),時支讖譯出般州叁昧經,此爲淨土教傳來之嚆失。接著吳支謙,西晉竺法護等翻譯大阿彌陀經,平等覺經。姚秦鸠摩羅什,劉宋寶雲,同畺良耶舍等譯出阿彌陀經、十住毗婆沙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等。這樣,隨著淨土經典的相繼翻譯,彌陀淨土信仰也逐漸地傳播各地。史載,最初發願往生的是西晉的阙公則。其後追隨發願往生者絡繹不絕,東晉時慧遠大師邀集文人學士和名僧“建齋立誓,共期西方”,依《般舟叁昧經》,結白蓮社來修習以觀想阿彌陀佛爲內容的念佛叁昧,是爲結社念佛之肇始。但慧遠的弘化主要在南方,而北方則缺乏主要倡導者,再加上兵亂頻仍,尤其北魏太武帝在太平真君七年(446),滅佛運動,淨土教的弘化也因而絕迹。直到文成帝即位始複興佛教,淨土信仰始得以重新流行。但早期的彌陀淨土信仰理論並不成熟,信衆們對于淨土的概念十分幼稚,常把彌陀淨土信仰和彌勒淨土信仰混在一起,彌勒淨土信仰更強大于彌陀淨土信仰,在某種意味上講,彌陀淨土信仰是伴隨著彌勒淨土信仰流行的,多少有點兒彌勒淨土信仰附屬的嫌疑。如在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在龍門開鑿的洛陽龍門石窟中,彌勒像最多,釋迦、觀音像次之,彌陀像較少,且時代也較晚。龍門古陽洞等之造像銘說:太和二十叁年(499),比丘僧欣造立彌勒石像銘說:“爲生緣父母並眷屬師僧,造彌勒石像一軀,願生西方無量壽佛國,龍華樹下叁會說法,下生人間侯王子孫,與大菩薩同生一處。”這是結合彌勒下生的信仰,與彌陀淨土的信仰,依造立彌勒等像的功德,求願生西方,後彌勒下生成佛時,再生爲人間侯王子孫,值遇龍華叁會說法的。以造立彌陀佛像的功德願生天界的也不少,如北魏孝昌二年清信女黃法僧造立的阿彌陀佛像銘說:“亡者生天,舍苦得樂。”東魏武定叁年,慧鑒造的無受佛像銘說(“受”是壽的假借字,“無”下脫一量字):“爲亡父母造無受佛,願生天國。” 慧遠在唐代,特別是在宋朝以後被淨土宗僧人奉爲中國淨土宗初祖。但實際上他的理論對後來社會上流行的淨土信仰影響並不很大,而生活在南北朝後期的北方的昙鸾,對中國淨土宗的形成則有直接的影響。劉宋後,彌陀淨土之信仰漸次傳播各地,無量壽經等的講說風行,彌陀佛像也相繼造立。北魏宣武帝時,菩提流支譯出世親菩薩的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接著昙鸾爲之注解,兼依十住毗婆沙論之難、易二道,主張他力、本願,始闡明淨土立教的本義。對中國淨土教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勳。

  一、昙鸾大師及其著作

  1、昙鸾大師的生平

   昙鸾大師,是南北朝時代北魏弘傳淨土教的高僧,淨土宗的先驅。唐代道綽所著的《安樂集》卷下載:在中國叁藏法師歎歸淨土有師承的有六位大德,昙鸾既是其中之一(六位大德即是菩提流支,慧寵,道場,昙鸾,大海,法上)。他注釋菩提流支叁藏所譯的世親菩薩著的《往生論》,極力倡導西方淨土要義是仗他力,以及彌陀本願功德說。這二大淨土宗綱要,對後代淨土行者起著非常重大的影響。在日本人法然的《選擇本願念佛集》裏,說到中國的淨土宗,可分爲叁大系:廬山慧遠系,慈愍叁藏系,道綽、善導等系。而道綽、善導所傳的淨土思想,則是以昙鸾爲始祖。日本尊他爲淨土五祖之初祖,又被尊爲真宗七祖之第叁祖。

  昙鸾(476~?),自號爲有魏玄鑒大士,山西省雁門(治今山西代縣西)人,一說是並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人。俗家不詳。其家距離五臺山很近。五臺山上有很多靈異的傳說,在民間廣泛流傳。昙鸾在不到15歲時,就去朝拜五臺山。心神歡悅,即發心出家。出家後廣學內外諸經典,窮研四論(中、百、十二門論、大智度論)、佛性等問題。他在讀《大集經》時,因其詞義深密,難以啓悟,乃發心注解。剛過了一半,忽感氣疾,就暫擱筆治病。走到汾州(今山西隰縣)秦陵故墟時,登上城東門向天空望去。忽然看見天門洞開,六欲諸天的上下高低的階位清清楚楚地顯現在目前。病即痊愈。想繼續做前面的工作,可又想到人命無常,便打算先學神仙的長生術,然後再學習佛教。南方陶弘景對神仙之術頗有研究,且學識淵博,被國內人民所推重。昙鸾就寫信去述欲拜訪之意,陶弘景很高興地同意了。昙鸾于梁武帝大通(527-529)年間,抵達江蘇省南京。梁武帝于重雲殿引見他。並就佛性問題有數度咨問。次日,又在太極殿,降階禮接,並問昙鸾大師南來之意。昙鸾告訴他:“欲學佛法,限年命促減,故來遠造陶隱居求諸仙術”,武帝介紹,往句容山去拜訪陶弘景。陶弘景因他是遠道而來,並接對欣然,就把仙經十卷授給他。昙鸾獲得仙經後,想覓一名山,修煉仙術。行到洛陽,適逢梵僧菩提流支叁藏(孝靜帝時),昙鸾即問他到:“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菩提流支唾地說:“你這講的是什麼話,怎麼能相比呢?這裏哪有長生不死法,縱得長年少時不死,終更輪回叁有耳。”就把《觀經》授給他說:“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得解脫生死。”昙鸾因受菩提流支叁藏的啓示,毅然焚毀仙經,返其故鄉,專修無量壽之彌陀淨土法門。每有世俗君子呵責昙鸾:“十方佛國,皆爲淨土,法師何乃獨意往西,豈非偏見生也?”昙鸾答“吾即凡夫,智慧淺短,未入法位,念力須均,如置草引牛,恒須系心槽枥,豈得縱放,全無所歸。” 雖責難者不斷,而昙鸾大師獨決依如來本願力,渴仰往生西方淨土,精勤念佛。《佛祖統記》卷二十七昙鸾傳載:其晝夜專誦觀經,修叁福淨業,觀想九品,又教僧俗多人,隨其修學,自行化他,流靡宏廣!當時北魏帝王尊重其德,敕封爲神鸾,並敕令住並州(山西太原市晉祠所在地的晉陽)之大寺,後又移住汾州北山石壁(山西交城縣)玄中寺。經常往介山(1、山西介林市東南。春秋晉介子推隱居此山,故名。2、山西萬榮縣西南。(水經·汾水注)謂即汾山3、山西介休縣棉山)之陰,集衆熏修念佛法門。後人稱此爲鸾公岩。以魏興和四年五月(542年),因疾卒于平遙山寺。《佛祖統記》載:一夕,正持誦,見梵僧入室,說我是龍樹,因你有往生西方淨土的志向,故來迎你。鸾問:師以什麼教我。僧回答:已去不可及,未來未可追,現在今何在,白駒難與回。昙鸾即令弟子同音唱誦佛號,面向西方,瞑目而化。迦才《淨土論》中則說:此方報盡,半宵之內,現聖僧像,忽來入室曰:“已落之葉,不可更附枝也。未束之粟,不可倉中求也。白駒過隙,不可暫時留也。已去叵返,未來未可追。現在今何在,白駒難可回”。……法師妙達言旨,如是告終,即半夜內,發譴使者,遍告諸村白衣弟子,及寺內出家弟子,可叁百余人。一時雲集。法師沐浴著新淨衣,手執香爐,正面西坐,教誡門徒說,“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不修。”勸修西方淨業。日初出時,大衆齊聲,念阿彌陀佛,便即壽終,春秋六十有七。他往生的時候,幡花幢蓋高映院宇,香氣烽勃音聲繁鬧。去寺院的人都看到了這殊勝的景象。寺西五裏之外,有比丘尼寺,都是昙鸾大師的門徒,明相出後,集堂食粥,舉衆皆聞空內有微妙音樂西來東去,其中有智慧的人告大衆說:“法師和尚,一生教人修淨土業,今此音聲向東去者,必應多是迎法師來”。吃完飯,就去拜見法師。在庭前等待,還未出寺庭之間,又聞音樂遠在空中向西而去。這件瑞相給皇上知道了,乃敕葬于汾西泰陵文谷。營建磚塔並爲立碑,現在還有。《續高僧傳》中說他“神宇高遠,機變無方,言晤不思,動與神會,調心煉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用爲方軌,” 迦才《淨土論》中則講他,神志高遠,叁國知聞。洞曉衆經,獨步人外。梁國天子,恒向北禮昙鸾菩薩。給予很高的評價。

  按:昙鸾大師是于梁武帝大通年間(527~528)往江南的。北魏永安二年(529)菩提流支在洛陽譯《無量壽優波提舍經論》一卷。計昙鸾北返之時,菩提流支恰譯此論。因此其所授者,除《觀經》以外,必有此論。

  昙鸾大師入滅的年代,《續高僧傳》卷六講是東魏興和四年(542)示寂于平遙山寺,但這種說法在唐朝時已有異議。迦才《淨土論》卷下的〈昙鸾傳〉載“魏末高齊之初猶在”,《續高僧傳》卷二十〈道綽傳〉及文谂、少康《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都稱他爲“齊時昙鸾法師”。此外,據近人羅振玉所藏拓本北齊天保五年二月〈敬造太子像銘〉中的原主題“比丘僧昙鸾”的名字看來,昙鸾入滅似應在北齊天保五年(554)以後,但這也還不能作定論。

  昙鸾的淨土學說是傳自菩提流支,已經成爲一般通說。但也有人以爲是經過慧寵、道場二師傳于昙鸾的(道綽《安樂集》卷下)。一說慧寵原從廬山慧遠受傳淨土法門,後來又得菩提流支印可,成爲兩人的弟子。道場是慧寵的弟子,又是廬山東林寺第叁代住持(聖聰《淨土叁國佛祖傳集》)。但在昙鸾自己的著作中並沒有提到他們的事迹,可見他們的關系是很疏遠的。

  2、昙鸾大師的著作

  昙鸾的著述,根據《續高僧傳》卷六及《隋書》卷叁十四〈經籍志〉、《新唐書》卷五十九〈藝文志〉等所記,共有十種。其中,《大集經疏》現已不存。《論氣治療方》、《療百病雜丸方》、《調氣方》、《服氣要訣》四種,似乎是同本異名的關于氣功之類的醫書。據《續高僧傳》〈昙鸾本傳〉載,他能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他所著的《調氣論》,隋著作郎王邵曾加以注釋,可見昙鸾在醫學上是有造詣的。他的《大集經注疏》尚未完成,未見行于世。但智顗于《法華文句》卷一引用昙鸾的“細科煙揚,雜砺塵飛”的語句,也許是出于他的《大…

《昙鸾大師與阿彌陀淨土(禅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