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昙鸾大師與阿彌陀淨土(禅慧)▪P3

  ..續本文上一頁加闡發。

  第一禮拜門,身業禮拜阿彌陀佛。因爲諸佛如來,德有無量,德號也有無量,而菩薩之法,常以晝叁時,夜叁時,禮十方一切諸佛,不一定要有願生淨土之意,現在心中常起願要生淨土,因此禮拜阿彌陀佛。

  第二贊歎門,《往生論》講:口業贊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昙鸾解釋說:佛的光明是智慧相,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能除十方衆生無明黑暗;而阿彌陀佛的名號,能破衆生一切無明,並能滿衆生一切志願。然雖稱名憶念,而無明尤在,不能滿所願的,是因爲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什麼叫做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呢?即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爲物身。又有叁種不相應:一信心不淳,若存若亡。二信心不一,無決定性。叁信心不相續,余念間雜。反之,名與實修行相應。在這裏,口業贊歎也並非一件簡單的事。首先要對阿彌陀佛有真實而清醒的認識,即要知道如來是“實相身”,是“爲物身”(衆生身),這是建立在正信的基礎上的,並非象後世一些信衆,一切無所知,單單一句阿彌陀佛了事。且昙鸾特別強調信心的重要性,沒有信心則諸事不辦。他認爲信心要淳、一、相續。他論證這叁者的關系說:

   此叁句展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

  可見信心是首要條件。而這信心則是要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因此必須對阿彌陀佛的名號所含的意義明白。另外昙鸾引世親菩薩提倡的要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認爲這樣才能暗合道妙。強調一心的重要性。一心的意思,即《往生論注》卷上“(稱)念阿彌陀佛,心心相續,無他想間雜。”所以,若能如實修行,一切志願無不滿足。認爲阿彌陀佛的名字具不可思議威力。昙鸾的這一思想被唐代善導繼承,大加弘仰,以此爲淨土往生之正因。有人诘難說:“名爲法指,如指指月,若稱佛名號,便得滿願者,指月之指,應能破暗。若指月之指,不能破暗,稱佛名號,亦何能滿願耶?”昙鸾答到:

  諸法萬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異法。名即法者,諸佛菩薩名號,般若菠蘿蜜及陀羅尼章句,禁咒音辭等是也。如禁腫辭雲:日出東方,乍赤乍黃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關日出,而腫的差。亦如行師對陳,但一切齒中誦臨兵鬥者,皆陳列在前,行誦此九字,五兵之所不中。抱樸子謂之要道也。又苦轉筋者,以木瓜對火熨之則愈。複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我身得其效也。如斯近事,世間其知,況不可思議境界乎?……

  在這裏,大概昙鸾是基于《大智度論》卷叁十四載:佛有法性生身佛和隨衆生優劣現化佛二種。法性生身佛,無事不齊,無願不滿。基于唯聞其佛名,即可得道之說,認爲阿彌陀佛是法性生身佛。且昙鸾把彌陀佛的名字比之咒語。查菩提流支本善總持,昙鸾或受其影響。但觀上文,昙鸾實采取道教之說。《續僧傳》謂其本信神仙方術,既得陶弘景之十卷《仙方》,欲往名山,依之修治。又謂其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因出《調氣方》。《雲笈七簽》五十九卷,載有〈昙鸾法師服氣法〉,此或即《隋志》著錄之《服氣要訣》。可見鸾即受流支呵斥以後,仍具有濃厚之道教氣味。按北朝釋教本不脫漢世“佛道”色彩。昙鸾之大行其道,與口宣佛號之所以漸盛行,當亦由于世風使之然也。

  第叁作願門,《往生論》講: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奢摩他譯爲止,昙鸾解釋止爲止惡義,含叁義,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二者彼安樂土,過叁界道,若人亦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叁者阿彌陀佛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此叁種止,從如來如實功德生,因此說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在這裏,發願是前提,而一心專念,畢竟往生極樂世界爲方法,來如實修行奢摩他,因彌陀名號及西方淨土的殊勝功德,能止一起惡及二乘求聲聞辟支佛心。昙鸾依舊強調阿彌陀佛名號殊勝功德。而這裏的一心專念,則和“贊歎門”的口稱彌陀名號聯系在一起,昙鸾並沒有把二者嚴格地區分開來,而是混合在一起。這在後面將詳細論述。

  第四觀察門,智慧觀察,正念觀察極樂世界之叁種二十九句莊嚴,而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即期待“觀”之謂。昙鸾解釋觀有二義,一者在此土作想,觀彼叁種莊嚴功德,此功德如實故,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即決定得生彼土。二者亦得生彼淨土,即見阿彌陀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地上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因此說如實修行毗婆舍那。

  第叁門與第四門的昙鸾解釋顯然是與世親菩薩的原義有出入。他以奢摩他作止惡義解,別立叁義來說明是與原義不符的,且以毗婆舍那爲生彼淨土後見阿彌陀佛之意也不妥當,然由此也可看出,他以佛爲中心,站在“佛力住持”的立場,來解釋一切的意圖。這和他在卷首難行道與易行道的提出是一脈相承的。這是昙鸾教義的特征,也是他一貫的主張。

  第五回向門,即前面講的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衆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衆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昙鸾解釋回向有二種,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往相的意思是,以己功德回施一切衆生,作願共往生彼土。還相的意思是,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衆生共向佛道,若往若還,皆爲拔衆生渡生死海。在這裏昙鸾明確提出,回向心其實就是成佛的菩提心,也就是度衆生往生安樂佛國的心,因爲“彼佛國即是畢竟成佛道路,無上方便也”,突出強調回向心的重要性,同時也把阿彌陀佛及極樂世界的功用提高到極至。他講:

  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叁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即攝取衆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土受樂無間,爲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衆生苦故。……凡釋回向名義,謂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與一切衆生共向佛道,巧方便者,謂菩薩願以己智慧,燒一切衆生煩惱草木,若有一衆生不成佛,我不作佛……此中言方便者,謂作願攝取一切衆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彼佛國即是畢竟成佛道路,無上方便也。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若不發菩提心,只是爲求彼國安樂之享受,是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的,“爲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那麼修學淨土就必須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即是往生淨土之正因。但昙鸾明確地爲廣大的淨宗行人指出了一個簡單可行的方法:修五念門行,不但自己要發願往生西方,且勸別人往生西方,一點也不麻煩,人人可行。把難行道與易行道徹底區分開來,使他成爲一般根機的或軟心菩薩們所能身體力行的事情,奠定了淨土宗的基本架構。《往生論》繼續闡述回向心的重要性,菩薩若能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衆生苦,遠離無安衆生心故。叁者依方便門,憐憫一切衆生心,遠離供養自身心故。菩薩如果能遠離如是叁種菩提門相違法,就可以得到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即一無染清淨心,因不爲自身求諸樂故,二是安清淨心,因拔一切衆生苦故,叁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這樣菩薩就可以速得成就佛道。這就是彌陀淨土法門作爲大乘法門,易行道的特色。

  4、重視稱名念佛法門

  念佛,梵語buddha^nusmr!ti,巴利語buddha^nussati。即在心裏稱念法身佛(理念上之佛),觀想具體存在之佛相,或佛陀之功德,乃至口中稱念佛之名號,皆稱爲念佛,乃一般修行佛道之基本行法之一。其中,由理法念佛,稱爲法身念佛;于心思上浮現佛之功德及佛相,稱爲觀想念佛;而口稱佛名,則稱爲稱名念佛、口稱念佛。小乘之念佛偏重思念釋迦牟尼佛,大乘認爲叁世十方有無數佛,故所念之佛亦爲數衆多,常見者有念阿閦佛、藥師佛、彌勒佛、大日如來等。通常,念佛之對象,以阿彌陀佛爲代表,故一提及念佛,一般皆以爲念阿彌陀佛,且立即浮現佛之功德及其相好。

  在彌陀淨土信仰的發展史上,是從著重觀念念佛(在禅定、觀想中念佛)到著重口稱念佛的,昙鸾時代,仍是觀念念佛法門盛行的時代。且考察《往生論》的原義,雖有五念門的修行方法,但主要則是以觀察門爲主。在這一點上昙鸾依然是遵從世親菩薩的這一主旨的,前面講過他日常行持是“晝夜專誦觀經,修叁福淨業,觀想九品,又教僧俗多人,隨其修學”。這就說明他是以心念念佛爲重的。但他又依《十住毗婆沙論》而確信稱名之易行說。在贊歎門中,說稱贊如來名號,對稱名功德極爲重視。並認爲佛的名號實具甚深功德,特加重視。他也常“集衆熏修念佛法門”。且《往生論注》之初,即說《無量壽經》是以佛的名號爲經體。認爲無礙光如來的名號有破黑暗的大用。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衆生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然以阿彌陀佛至極無生的清淨寶珠,投入衆生濁心中,即能念念中罪滅。他講:

  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即清淨,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又是摩尼珠,以玄黃帛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黃,一如物色。彼清淨土,有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以無量莊嚴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豈不能轉生見爲無生智乎?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則冰消解,冰解則火滅,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無生,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彼土是無生界,見…

《昙鸾大師與阿彌陀淨土(禅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