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昙鸾大师与阿弥陀净土(禅慧)▪P2

  ..续本文上一页集经注》或其他著作亦未可知。其《礼净土十二偈》似乎即是现存的《赞阿弥陀佛偈》;又《安乐集》也似乎即是现存的《略论安乐净土义》。至于《净土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略论安乐净土义》现存三种,都可以确认是昙鸾的著述。

  其中《往生论注》二卷,是印度世亲菩萨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的注解,世亲菩萨造《往生论》,一讲安乐国土的依正二报的庄严殊胜,二讲菩萨修五念门行成就能往生净土。上卷解释偈颂,下卷专释长行,其间随处发表他的见解。其特创的见解,有二道二力、名号为体、往还二向等义。这些都体现出昙鸾净土教的思想。

  《赞阿弥陀佛偈》,有七言偈一九五行。是依《无量寿经》赞咏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功德,故一称《无量寿经奉赞》或《大经奉赞》(见迦才《净土论》卷下)。

  《略论安乐净土义》是用问答的体裁,把有关弥陀安乐净土的三界摄否、庄严多少、往生辈品、边地胎生、五智疑惑、渡与不渡、十念相续等问题,作总别九番的问答,并一一加以解说。迦才《净土论》卷下讲︰“法师撰集《无量寿经奉赞》七言偈百九十五行并《问答》一卷,流行于世。”可见《略论》即是《问答》,曾附属于本偈流传的,但新罗元晓的《无量寿经宗要》指出其中“渡河着衣脱衣”的譬喻为鸠摩罗什所说,其他也还有异论。

  昙鸾的净土思想,完全表现于《往生论注》。《往生论注》成为中国净土宗最基本的经典之一。下面谨就此书,谈一谈昙鸾大师的弥陀净土思想。

  二、昙鸾的弥陀净土思想

  弥陀净土,一向被郁为净土宗之正宗。庐山慧远以后,南齐法琳常诵《无量寿经》及《观经》。北方之慧光、道凭均发愿生西方。灵裕与净影慧远曾作经疏(灵裕,作《无量寿经疏》、《观无量寿经疏》、《往生论疏》;净影慧远作《无量寿经疏》和《观无量寿经疏》)。他们有的虽也深受《大乘起信论》及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的影响,发愿往生西方,但其对弥陀净土的理论并没有独特的创见,北方大弘净土念佛之业者,实属昙鸾大师。他极力倡导西方净土要义是仗他力,以及弥陀本愿功德说。这二力是净土宗的纲要,对后代净土行者起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1、难行道与易行道之解说。

  昙鸾因注解《大集经》而感气疾,由此因缘悟到人生无常,人命短促,转而舍弃前学,修学净土。经论中虽没有记载他有受到《大集经》的影响,但其中一分《月藏经》,通篇详讲了在末法时代很难修行得道,昙鸾接触到此经,不可能不受影响。再加上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的难行道与易行道的启发,就形成了他自己独特而坚定的弥陀信念理论。因此,他依据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之易行品,对整个佛教进行了一个判教。把乘弥陀愿力,往生净土,致不退转地判为易行道,而其他的宗派则判为难行道。在《往生论注》之初,开宗明义中,他即依据龙树菩萨所著的《十住毗婆沙论》之易行品讲:

  菩萨求阿毗跋致(不退转)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瞩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从这里中可以看出,难行道与易行道虽系龙树菩萨之创说,但昙鸾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发挥。龙树以在此土,长久勤行精进,由难行道而获不退转地,为难行道。以称念东方善德等十方十佛,及阿弥陀佛,世自在王佛等诸佛菩萨名号,疾得不退转为易行道。因此龙树以为难行、易行,在此土皆可获得不退转地。可是昙鸾却不如此看法。他认为于此土得不退转,是难行道,唯有往生净土,而得不退转,是易行道。此土与净土,难行与易行,是相对分别说。又龙树说:称念诸佛菩萨名号皆属易行道之法。昙鸾却反对此说。他说:唯有称念弥陀一佛名号才属易行道。且由弥陀本愿力,方能往生净土,往生后,方得不退转地,如此,皆为弥陀愿力加持所致。这些,是昙鸾根据《无量寿经》及《往生论》等教旨,所下之有力结论,不啻为一个拨云见月的创见。

  2、他力本愿说

  佛道中有两种力,依靠自己所修的善根的为自力,依佛的本愿力加被的为他力。此中一切诸佛为众生虽有他力,但特以他力之一法,使众生速成佛道的,只有阿弥陀佛一佛。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阿弥陀佛的本愿是唯愿信我者往生我土,速得不退,速使成佛道,因此舍自力而信弥陀的,与此本愿相应,自能速得成就往生成佛的意愿。而此信心亦为依佛的本愿而发的,即是他力,以他力之信心为他力之所摄取。因此他力本愿的意思,就是一切众生若依赖阿弥陀如佛的本愿力,即可获得救度,得生彼土。善导的《观经疏·散善义》:“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即此谓。

  昙鸾强调依佛本愿力,其思想主要根源于《无量寿经》。他在《往生论注》卷下说明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殊胜和修五念门以自利利他,可以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要点在以阿弥陀佛为增上缘。因此,凡往生净土者,以及菩萨,声闻人天所起诸行,皆仰仗阿弥陀佛的增上缘而证得。若无弥陀愿力的加被,以阿弥陀佛为中心的四十八愿中即同虚设。就中,昙鸾特别指出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一、第十八、第二十二,此三大愿来论证。依次可往生净土,可得不退转地,可得正定聚,乃至速成佛道。他讲: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愿(第十八)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缘佛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无轮转故,所以得速。一证也。愿(第十一)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致灭度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致灭度,无诸回伏之难,所以得速,二证也。愿(第二十二)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致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证也。……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

  在这里,“本愿”与“力”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东西。他说:

  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

   当年阿弥陀佛尚是法藏比丘时,所发四十八愿,就是今日阿弥陀佛的自在神力。本愿是力,力是本愿之力,故称本愿力。

  昙鸾传承了龙树菩萨的不退转之原意,而更发挥速成正觉之深意。因此特别引证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又因此等皆为往生净土以后,方得受益,故举出第十八愿,为其前提。以此三大愿为中心,而唱说他力本愿论。谓 “生净土者,如迦楼咯虫,得不退转,毕竟成佛!”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对弥陀净土教之真正价值,作了有力的阐发,发挥了弥陀净土教义的蕴奥。后来道绰继承了他的这一思想,在其所著的《安乐集》卷上,就对他力本愿作了生动的譬喻,有七种,即:(一)如百人聚薪百年,其高纵然千仞,火焚半日便尽。(二)如船载人,因风帆之势,一日可达千里。(三)如贫者获一瑞物,以之贡王而得重赏,顷刻致富。(四)如病弱者甚至无法上于驴背,但若随从轮王而行,却可凌空飞腾。(五)如巨大粗索,千人不制,而童子持剑,挥斩即断。(六)如鸩鸟入水,鱼蚌皆死;犀角触泥,死者还活。故知性命虽断,若凭不可思议之力,犹可再生。(七)如子安于坟下千年,黄鹄唤之,竟然还活。用以喻显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之力,犹如上列七事之不能以常情衡量一样。这一思想,到唐代善导就更发扬光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无量寿经》早在南方粱地流通。僧传中记述有栖霞寺之法度法师、灵味寺之宝亮法师等,常常讲说此经。可他们并没有著书立说,对弥陀本愿也没有任何新意发表。只是到了北方弘传此经,才由昙鸾极力倡导。昙鸾实为愿力论之嚆失。

  3、五念门的修行方法

  如上所说,昙鸾认为阿弥陀佛的愿力强大,故众生得以往生净土,得不退转,早成佛道为净土教之纲领。但其中不退转、早成佛道、佛力住持,必得由净土行人自身的努力修持才可。这就关乎到弥陀净土所摄的根机。世亲菩萨认为释迦佛所说净土法门,旨在为真正发大乘菩萨心者安立宣说。因为大乘的要义,在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庄严净土,摄受众生往生净土就成为菩萨必须要履行的重要职责。因此净土法门乃是大乘的一个特色。若以凡夫避苦趣乐之心,二乘自了之心以求往生净土,则不与净土的旨趣相应,虽也能往生,但非佛说净土之本意。至于菩萨发菩提心,为何一定要往生西方净土,这在前面已经很详细地讲过了,此不赘述。世亲菩萨在其《往生论》中,详细地阐述了净土行者所应修行的方法,即修行五念门,菩萨若能如是修行,自利利他,则能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念门是:一礼拜门,二赞叹门,三作愿门,四观察门,五回向门。这五门,世亲菩萨有很详尽的阐述,但昙鸾更加广说,特为详解,多…

《昙鸾大师与阿弥陀净土(禅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