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昙鸾大师与阿弥陀净土(禅慧)▪P3

  ..续本文上一页加阐发。

  第一礼拜门,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因为诸佛如来,德有无量,德号也有无量,而菩萨之法,常以昼三时,夜三时,礼十方一切诸佛,不一定要有愿生净土之意,现在心中常起愿要生净土,因此礼拜阿弥陀佛。

  第二赞叹门,《往生论》讲: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昙鸾解释说:佛的光明是智慧相,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而阿弥陀佛的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并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然虽称名忆念,而无明尤在,不能满所愿的,是因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什么叫做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呢?即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又有三种不相应:一信心不淳,若存若亡。二信心不一,无决定性。三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杂。反之,名与实修行相应。在这里,口业赞叹也并非一件简单的事。首先要对阿弥陀佛有真实而清醒的认识,即要知道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众生身),这是建立在正信的基础上的,并非象后世一些信众,一切无所知,单单一句阿弥陀佛了事。且昙鸾特别强调信心的重要性,没有信心则诸事不办。他认为信心要淳、一、相续。他论证这三者的关系说:

   此三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

  可见信心是首要条件。而这信心则是要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因此必须对阿弥陀佛的名号所含的意义明白。另外昙鸾引世亲菩萨提倡的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认为这样才能暗合道妙。强调一心的重要性。一心的意思,即《往生论注》卷上“(称)念阿弥陀佛,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所以,若能如实修行,一切志愿无不满足。认为阿弥陀佛的名字具不可思议威力。昙鸾的这一思想被唐代善导继承,大加弘仰,以此为净土往生之正因。有人诘难说:“名为法指,如指指月,若称佛名号,便得满愿者,指月之指,应能破暗。若指月之指,不能破暗,称佛名号,亦何能满愿耶?”昙鸾答到:

  诸法万差,不可一概。有名即法,有名异法。名即法者,诸佛菩萨名号,般若菠萝蜜及陀罗尼章句,禁咒音辞等是也。如禁肿辞云:日出东方,乍赤乍黄等句,假使酉亥行禁,不关日出,而肿的差。亦如行师对陈,但一切齿中诵临兵斗者,皆陈列在前,行诵此九字,五兵之所不中。抱朴子谓之要道也。又苦转筋者,以木瓜对火熨之则愈。复有人但呼木瓜名亦愈。我身得其效也。如斯近事,世间其知,况不可思议境界乎?……

  在这里,大概昙鸾是基于《大智度论》卷三十四载:佛有法性生身佛和随众生优劣现化佛二种。法性生身佛,无事不齐,无愿不满。基于唯闻其佛名,即可得道之说,认为阿弥陀佛是法性生身佛。且昙鸾把弥陀佛的名字比之咒语。查菩提流支本善总持,昙鸾或受其影响。但观上文,昙鸾实采取道教之说。《续僧传》谓其本信神仙方术,既得陶弘景之十卷《仙方》,欲往名山,依之修治。又谓其调心练气,对病识缘,因出《调气方》。《云笈七签》五十九卷,载有〈昙鸾法师服气法〉,此或即《隋志》著录之《服气要诀》。可见鸾即受流支呵斥以后,仍具有浓厚之道教气味。按北朝释教本不脱汉世“佛道”色彩。昙鸾之大行其道,与口宣佛号之所以渐盛行,当亦由于世风使之然也。

  第三作愿门,《往生论》讲: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奢摩他译为止,昙鸾解释止为止恶义,含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亦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三者阿弥陀佛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因此说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在这里,发愿是前提,而一心专念,毕竟往生极乐世界为方法,来如实修行奢摩他,因弥陀名号及西方净土的殊胜功德,能止一起恶及二乘求声闻辟支佛心。昙鸾依旧强调阿弥陀佛名号殊胜功德。而这里的一心专念,则和“赞叹门”的口称弥陀名号联系在一起,昙鸾并没有把二者严格地区分开来,而是混合在一起。这在后面将详细论述。

  第四观察门,智慧观察,正念观察极乐世界之三种二十九句庄严,而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即期待“观”之谓。昙鸾解释观有二义,一者在此土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即决定得生彼土。二者亦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地上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因此说如实修行毗婆舍那。

  第三门与第四门的昙鸾解释显然是与世亲菩萨的原义有出入。他以奢摩他作止恶义解,别立三义来说明是与原义不符的,且以毗婆舍那为生彼净土后见阿弥陀佛之意也不妥当,然由此也可看出,他以佛为中心,站在“佛力住持”的立场,来解释一切的意图。这和他在卷首难行道与易行道的提出是一脉相承的。这是昙鸾教义的特征,也是他一贯的主张。

  第五回向门,即前面讲的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昙鸾解释回向有二种,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的意思是,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土。还相的意思是,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在这里昙鸾明确提出,回向心其实就是成佛的菩提心,也就是度众生往生安乐佛国的心,因为“彼佛国即是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也”,突出强调回向心的重要性,同时也把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的功用提高到极至。他讲:

  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凡释回向名义,谓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与一切众生共向佛道,巧方便者,谓菩萨愿以己智慧,烧一切众生烦恼草木,若有一众生不成佛,我不作佛……此中言方便者,谓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彼佛国即是毕竟成佛道路,无上方便也。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若不发菩提心,只是为求彼国安乐之享受,是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的,“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那么修学净土就必须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即是往生净土之正因。但昙鸾明确地为广大的净宗行人指出了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修五念门行,不但自己要发愿往生西方,且劝别人往生西方,一点也不麻烦,人人可行。把难行道与易行道彻底区分开来,使他成为一般根机的或软心菩萨们所能身体力行的事情,奠定了净土宗的基本架构。《往生论》继续阐述回向心的重要性,菩萨若能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自身心故。菩萨如果能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就可以得到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即一无染清净心,因不为自身求诸乐故,二是安清净心,因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这样菩萨就可以速得成就佛道。这就是弥陀净土法门作为大乘法门,易行道的特色。

  4、重视称名念佛法门

  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巴利语buddha^nussati。即在心里称念法身佛(理念上之佛),观想具体存在之佛相,或佛陀之功德,乃至口中称念佛之名号,皆称为念佛,乃一般修行佛道之基本行法之一。其中,由理法念佛,称为法身念佛;于心思上浮现佛之功德及佛相,称为观想念佛;而口称佛名,则称为称名念佛、口称念佛。小乘之念佛偏重思念释迦牟尼佛,大乘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故所念之佛亦为数众多,常见者有念阿閦佛、药师佛、弥勒佛、大日如来等。通常,念佛之对象,以阿弥陀佛为代表,故一提及念佛,一般皆以为念阿弥陀佛,且立即浮现佛之功德及其相好。

  在弥陀净土信仰的发展史上,是从着重观念念佛(在禅定、观想中念佛)到着重口称念佛的,昙鸾时代,仍是观念念佛法门盛行的时代。且考察《往生论》的原义,虽有五念门的修行方法,但主要则是以观察门为主。在这一点上昙鸾依然是遵从世亲菩萨的这一主旨的,前面讲过他日常行持是“昼夜专诵观经,修三福净业,观想九品,又教僧俗多人,随其修学”。这就说明他是以心念念佛为重的。但他又依《十住毗婆沙论》而确信称名之易行说。在赞叹门中,说称赞如来名号,对称名功德极为重视。并认为佛的名号实具甚深功德,特加重视。他也常“集众熏修念佛法门”。且《往生论注》之初,即说《无量寿经》是以佛的名号为经体。认为无碍光如来的名号有破黑暗的大用。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众生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然以阿弥陀佛至极无生的清净宝珠,投入众生浊心中,即能念念中罪灭。他讲:

  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又是摩尼珠,以玄黄帛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以无量庄严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乎?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消解,冰解则火灭,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

《昙鸾大师与阿弥陀净土(禅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