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教育法——观想念佛
编辑:传 明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净土宗倡四种念佛,以持名念佛最为简便流行,观想念佛亦为其中之一,而少见行者倡行。然众生根机各异,既是法门所设,必有其适机之用。观想念佛是依佛相好起念观想,其方法有顺观和逆观与一相观、全身观之别。修此观法,念念见佛,本身就是与禅定止观密切结合的法门。佛陀每一种相好都是往昔圆满每一种利益众生的功德所感,吾人在敬仰的同时,亦应见贤思齐,以佛所行为己行,学习诸佛如来过去因地修行相好、勤修六度四摄、利益众生的大行。观想念佛具足无量功德,可于现身得证念佛三昧,灭除无量亿劫生死大罪;若能由此随顺契入诸法实相的实相念佛,则能证得无生法忍。
关键词:三十二相 观想念佛 顺观逆观
一、依佛相好而起观想
将观想念佛列为净土宗四种念佛方法之一的提法,乃出自圭峰宗密大师的《普贤行愿品疏钞》卷四,师把念佛分为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四种。念是系念,即心在所缘境上转,明记不忘,念佛就是以佛为所念境界,心在佛境上转,如依此得定,即名为念佛三昧。念佛分口念和心念。观想念佛属于心念,依佛的相好起念,念阿弥陀佛或其他的诸佛皆可。或先观佛像,把佛的相好庄严铭记在心,直至历历分明,然后静坐系念佛相。
既然观想念佛是依阿弥陀佛的相好起念观想,那么行者则须先具体了解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否则无从观起。《观无量寿经》十六观里第八观中就提及了阿弥陀佛的像观。经曰:
次当想佛,所以者何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像既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
这段引文是此经的心要,十六观都是“从心想生”的。经文告诉我们,行者只要观想诸佛如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诸佛如来就会应念而显,此时行者的心就是佛心,与诸佛如来无别,甚至佛的正遍知也是由观想而引发的。究其理乃因诸佛如来的法身无相,但不离一切相,遍为一切法作相,遍一切众生心想中,只要“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那么你的心就是佛心。
佛的法身无有形相,故佛劝凡夫众生应观想阿弥陀佛的报身。但阿弥陀佛的报身微妙难见,佛陀慈悲,知众生“心想羸劣”,“非是凡夫心力所及”,因此教众生“想彼佛者,先当想像”,“先观于一丈六像”的化身佛。
佛陀的应化身具名三十二大人相,具此相者在家为轮王,出家则开无上觉。佛感此相者,由百劫之间,一一之相,积百种之福。《法界次第》云:“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表,发揽而可别,名之为相。如来应化之体现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使见者受敬,有胜德可崇,人天中尊众圣之王,故现三十二相也。”三十二相是佛之应化身所具足的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下面根据《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名句颂解》卷四整理的三十二相示列如下(因篇幅所限,八十种随形好从略):
千辐轮相,如来恭敬迎送师长,感得手足掌心有千辐轮纹之相。
2.足善住,足趺高好相,如来正受一切律仪净戒,感得两足平安如灵龟体之相。
3.手足网缦相,如来行四摄事,感得手足指间薄膜相连之相。
4.手足柔软相,如来广施美好衣服,感得手足温软细腻如细棉花絮兜罗棉相。
5.七处充满相,如来广施饮食,感得手背,足背,两肩,后脑七处平满之相。
6.手指纤长相,如来拯救将被杀害者,感得十指纤长之相。
7.足跟圆长相,如来保护其他生命,感得足踵圆满无陷之相。8.身广洪直相,如来永断杀生之业,感得身形端正无佝偻之相。9.足踝端厚相,如来正受善法,感得踝骨不露之相。
10.身毛上靡相,如来正受教诫,守护弘扬,感得身毛均向上旋之相。
11.繄尼耶喘,喘如鹿王相,如来于诸佛所说教言,恭行法施,感得股肉纤圆如鹿王者。
12.立手摩膝相,如来于其所有货财,凡有求者均不吝施舍,感得正身直立,双手过膝之相。
13.势峰藏密相,如来教导众生正受梵行守秘密语,感得男根密藏不露之相。
14.全身金色相,如来施舍美妙敷具,感得皮肤细薄紫磨金色之相。
15.皮肤细滑相,如来施舍良宅,感得身体皮肤细滑之相。
16.身毛右旋相,如来远离聩闹,感得汗毛一一右旋互不杂乱之相。
17.眉间白毫相,如来恭敬承事亲教轨范诸师暨父母长辈,感得眉间右旋白毫之相。
18.狮子上身相,如来全不强词逼凌他人,感得上身平正端严之相。
19.肩头圆型相,如来顺受爱语暨善言词,感得两肩圆满丰腴之相。
20.肩膊圆满相,如来广施药等,感得两腋丰腴圆满之相。
21.得最上味相,如来侍奉病者,感得咽中常有津液,虽纳粗劣恶臭,仍得最上味之相。
22.身分圆满相,如来劝造野苑禅林,感得身躯六合停匀,顶踵之高等于张臂之长之相。
23.乌瑟腻沙相,无见顶相,顶成肉髻相,如来施精舍等殊胜净室,感得顶上有肉髻隆起如髻之相。
24.广长舌相,如来出言温和,感得舌形广长,展则覆面,上至发际之相。
25.得梵音声相,如来使三界众生解悟妙法,感得语音清净远闻之相。
26.狮子颌轮相,如来永断杂秽语故,感得两颊丰满之相。
27.齿鲜白相,如来殷勤侍奉诸众生故,感得牙齿白净之相。28.齿平整相,如来常以清净延命故,感得牙齿平整匀齐之相。29.齿齐密相,如来出言皆真实故,感得齿根齐密之相。
30.四十齿相,如来永断离间语故,感得齿数多达四十齿之相。31.目绀青相,如来看待众生皆如独子故,感得眼珠绀青色之相。32.牛王睫相。如来视不怒目故,感得睫毛如牛王睫之相。
佛所具足之殊胜容貌形相中,显著易见者有上述三十二种,称为三十二相;微细隐密难见者有八十种,称为八十种好。此三十二大人相与八十随形好两者合称相好。转轮圣王亦能具足三十二相,而八十种好则唯佛始能具足。
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通于诸佛如来。观想时,可于座上与礼拜中,兼以在座下日常生活中观修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但无论在座上、礼拜、座下,都应该明记相好,了解相好是感何报而得,并发心愿常随佛学。
二、观想念佛的修习方法
观想念佛,是用心观想佛之相好圆满。于座上观想之方法,据《坐禅三昧经》中开示:
及重罪人求索佛,如是人等,当教一心念佛三昧……将至佛像所。或教令自往谛观佛像相好,相相明了,一心取持还至静处,心眼观佛像,令意不转。系念在像,不令他念。他念摄之令常在像。
观想时先到有佛像的地方,细心观看佛像的相好。将一一相好观看清楚,谨记在心,然后回到静处独坐,在心里观想所忆持的佛像一一相好,令心不散乱他念,唯系念忆想佛像相好。如若方便,则可自请一尊庄严佛像,奉置静室,面对佛像观想而修。善导大师曾在《观经四贴疏》里开示:“此明标心想佛,但作佛解,从顶至足,心想不舍,一一观之,无暂休息。或想顶相,或想眉间白毫,及至足下,千轮之相。作此想者,佛像端严,相好具足,了然而现。乃由心缘一一相故,即一一相现。心若不缘,众相不可见。但自心想作,即应心而现。故言“是心即是三十二相”也。”
至于观想佛陀相好的上下次第,善导大师开示,有顺观与逆观两种:“从上向下名顺观,从下千轮向上是逆观,如是逆顺住心,不久必得成也。”顺观是从顶至足,逆观是从下千轮向上,无论顺逆观,心都应取一一相好而观之,这样观想,佛像则清净庄严,具足相好,了然明现于心,住心而观,不久将能成就念佛三昧。
如果是修习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则可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观,或想阿弥陀佛眉间白玉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辐轮相,如是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展转观之,观想纯熟,三昧现前,临命终时,决得往生极乐世界。
观想念佛还有一相观、全身观之别。一相观谓观想佛相好之时,于三十二相中随观一相,如《观无量寿经》中云:“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观佛三昧海经》卷九、卷十也述及,佛为父王说白毫观,但观眉间的白毫相,婉转右旋犹如秋月,十棱成就,内外通明如白琉璃筒,亦如暗夜中的明星,不论观成或观不成,皆灭九十亿那由他恒河沙微尘数劫生死重罪,常蒙摄受。观想全身相,如《坐禅三昧经》所言,若行者求佛道,入禅先当系心念佛生身,莫念地水火风、山树草木、天地万类及诸余法,但念佛身,处在虚空,如大海清时,有金山王,相好圆满,出无量清净光明于虚空相青色中。常念佛身,便得十方三世诸佛,悉在目前。若心余处缘,还摄令住,则可除无量劫罪。
如何礼佛观相好
《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所发的十大愿王,其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行者作头面承足礼,先要观想阿弥陀佛与自己面对而立于莲花座上,具足相好,历历在目。观想时,一定要把阿弥陀佛观想成无质碍的光明体,放金色清净慈悲的光明,由我们顶门照入全身,加被自己,使全身全心都清净光明,千万不可将佛观想成有质碍的实体。
然后具足威仪,全身放松,虔诚恭敬,不急不缓,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也是佛对站的双足中间;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佛之左脚背上;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佛之右足趺上;以两手…
《形象教育法——观想念佛(传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