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两手承佛足,佛立即站于两掌心上,头面刚好碰触在佛的两脚背上;以两手曲指反转内翻,仍按于佛的两脚背上,头离蒲团由伏而起;以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佛的两脚中间;以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状;以右掌用力撑起,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称为头面接足礼或头面承足礼。可以早晚观想阿弥陀佛,礼一百零八拜,多少随行者自己适当安排。礼佛时要结合观想佛的相好,并以清净柔软之身心行礼。如礼佛时,手心翻平向上,手指如莲花瓣,柔软而整齐勿倾斜,因为佛手,平坦柔软如兜罗绵,我们亦效法之,勿僵硬、散乱、使力。心散乱,手指必杂散。须调至空灵、柔软,却不失整齐,如莲花瓣,柔软当中,排列整齐。其他身形姿势,皆以清净柔安祥为准。
经过一段时间修持后,领悟诸佛法身融通之理,种深厚正信善根,深入佛法正信大海,则能随心现量,礼一佛即礼一切佛。若能领悟诸佛法身融通后,再进一步修持,观想身心等法,本然不离法界,领悟心佛众生平等,礼一佛即礼法界诸佛。中兴天台的宋知礼大师在讲智者大师著《观无量寿佛经疏》,释题时说:“观者,总举能观,即十六观也。无量寿佛者,举所观要,摄十五境也。能观皆是一心三观,所观皆是三谛一境。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
这种修法念念见佛,时时蒙佛放光加被,修习得法,本身就是与禅定止观密切结合不可分的修行。中国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大师曾撰《五方便念佛法门》,其中就有阐释观想灭罪的念佛三昧门。观想念佛,实是托彼安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无法不造,无法不具。故念佛与止观,其理相通,并无二致。
三、在座下日常生活中观修相好
诸佛如来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上面所列举的三十二相,每一种相好都是佛陀往昔圆满每一种利益众生的功德而报得的,如《优婆塞戒经》卷一云:“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报也。”[1]《无上依经》卷下,以为佛陀的三十二相是由决定无杂、谛观微密、常修无间、不颠倒等四种正业所感得的;《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云:“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无有差别,当知皆用净戒为因而能感得。何以故
若诸菩萨毁犯净戒,尚不能得下贱人身,何况能感大丈夫相。”[2]
广而论之,通因有三种,即净戒、百福、一切诸行。以总别来讲,以一切诸行为总因,净戒、四种善法、六十二因为别因。所谓四种善法,在《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说到,为善修决业、善巧方便、饶益有情、无倒回向四种菩萨行。六十二因,是佛每一相好因地所行之因。如佛眉间白毫相,柔软如兜罗绵,其色雪白,光洁清净,长一丈五尺,右旋卷收。这是佛陀在因位时,见众生修三学,称赞其美而不毁訾,有谤者则遮制守护而感得的妙相,此相具足无量功德。
而这每一种利益众生的行为就是每一个佛教徒所要学要做的。如《现今如来住世等持经》云:“菩萨应观如来正等觉之身相,每一相好皆以百般福德形成,对如来一切相均应如是了知。”又云:“心中如是观想佛陀形象后,尚应如此观想作意:奇哉!三世出有坏如来正等觉之身相竟如是庄严、稀有。同时亦应心中发愿:我于未来亦当身成如是庄严。”《观无量寿经》中也说到:“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佛弟子通过观想佛像,不但是为了礼拜、赞叹、供养,也是通过形象化的教育方法,来让佛教徒铭记如来的大慈悲心和各种利益众生的行为。这不仅仅只是表达对佛体一一相好所代表的每一种圆满功德的敬仰。在敬仰的同时,净土行人,也应广修福德,积累助道因缘,在日常生活中,见贤思齐,以佛行为己行,学习诸佛如来过去因地修行相好、勤修六度四摄、利益众生的大行。
若能观想观想念佛成就,行人当下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同时也在圆满阿弥陀佛的报身,临终以此菩提道业,自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阿弥陀经》中所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观无量寿经》将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归结为:“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大本《阿弥陀经》也说到布施、持戒等。这些善根福德,修净土的人,应该随分随力去做,使善根增长,福德增胜,以此功德回向净土。
四、观想念佛的功德
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如欲作观,必须熟读观经,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若能作如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故“观想之益,殊非小小”。《现今如来住世等持经》中也说到“在家、出家菩萨住于寂静地时,应再三观想如来,即便仅听闻别人宣说如来身相,亦应将其观在心间,且持诵名号。如此作意观想并守持清净戒律,从一日至七日均能心不散乱地如理作意,七日过后应能于昼时亲睹如来慈颜。若白昼时未能面见世尊,夜晚降临后亦可于梦中瞻仰世尊颜貌”。
据《观佛三昧海经》卷九、卷十,《坐禅三昧经》卷上载,若于佛之三十二相,专观其中一相,能灭九十亿那由他恒河沙微尘数劫之生死重罪;若观其全身相好,须端坐正受,系念佛身,莫念地、水、火、风等诸余法,常念佛身,见十方三世诸佛悉在目前,可灭除无量劫之罪。
经载,佛陀曾告诉其父净饭王修观佛三昧。佛说过去有四比丘犯重罪,此罪命终当堕地狱受报,此四比丘深知戒法,自知必落苦道。此时空王佛已取灭,无处可忏悔。四比丘就悲痛大哭。天人告诉四比丘说,你们犯重罪哭没用,空王佛虽取灭,尚有佛塔在,你们四人可到佛塔中,观佛白毫相,痛切忏悔,可以灭罪。四比丘听了就入空王佛塔中,观佛白毫相光,扑地大哭,痛切忏悔。经过七日七夜,罪业消灭,身心轻安。佛告父王,这四比丘,现都已成佛,就是现在的东南西北四佛。他们都是观相灭罪后,所成的佛。以此劝其父王也观佛之白毫相。
所以《观无量寿经》里也说:“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修观想念佛于现身可以得念佛三昧,灭除无量亿劫生死大罪;可以开天眼,粗见极乐世界,见佛闻法,往生极乐国土;随顺契入诸法实相的实相念佛,则能证得无生法忍。
以上通过对观想念佛修学方法的论述,目的在于说明修学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而突显观想念佛这一形象教育方法的殊胜。行人可以将座上发菩提心、观想念佛与座下持戒、积累福智资粮相结合,并将所修功德都回向往生净土。如是修行,决定往生净土无疑。
[1]《大正藏》册24,页1039。
[2]《大正藏》册30,页568。
《形象教育法——观想念佛(传明)》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