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掌向外邊翻轉,手心向上,兩手承佛足,佛立即站于兩掌心上,頭面剛好碰觸在佛的兩腳背上;以兩手曲指反轉內翻,仍按于佛的兩腳背上,頭離蒲團由伏而起;以右掌移于蒲團之中心,佛的兩腳中間;以左掌離蒲團,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狀;以右掌用力撐起,合于左掌當胸,此爲一拜,稱爲頭面接足禮或頭面承足禮。可以早晚觀想阿彌陀佛,禮一百零八拜,多少隨行者自己適當安排。禮佛時要結合觀想佛的相好,並以清淨柔軟之身心行禮。如禮佛時,手心翻平向上,手指如蓮花瓣,柔軟而整齊勿傾斜,因爲佛手,平坦柔軟如兜羅綿,我們亦效法之,勿僵硬、散亂、使力。心散亂,手指必雜散。須調至空靈、柔軟,卻不失整齊,如蓮花瓣,柔軟當中,排列整齊。其他身形姿勢,皆以清淨柔安祥爲准。
經過一段時間修持後,領悟諸佛法身融通之理,種深厚正信善根,深入佛法正信大海,則能隨心現量,禮一佛即禮一切佛。若能領悟諸佛法身融通後,再進一步修持,觀想身心等法,本然不離法界,領悟心佛衆生平等,禮一佛即禮法界諸佛。中興天臺的宋知禮大師在講智者大師著《觀無量壽佛經疏》,釋題時說:“觀者,總舉能觀,即十六觀也。無量壽佛者,舉所觀要,攝十五境也。能觀皆是一心叁觀,所觀皆是叁谛一境。毗盧遮那遍一切處,一切諸法,皆是佛法。”
這種修法念念見佛,時時蒙佛放光加被,修習得法,本身就是與禅定止觀密切結合不可分的修行。中國天臺宗實際創始人智大師曾撰《五方便念佛法門》,其中就有闡釋觀想滅罪的念佛叁昧門。觀想念佛,實是托彼安養依正之境,用微妙觀專就彌陀,顯真佛體。雖托彼境,須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遍周,無法不造,無法不具。故念佛與止觀,其理相通,並無二致。
叁、在座下日常生活中觀修相好
諸佛如來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上面所列舉的叁十二相,每一種相好都是佛陀往昔圓滿每一種利益衆生的功德而報得的,如《優婆塞戒經》卷一雲:“是叁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報也。”[1]《無上依經》卷下,以爲佛陀的叁十二相是由決定無雜、谛觀微密、常修無間、不顛倒等四種正業所感得的;《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九雲:“叁十二種大丈夫相無有差別,當知皆用淨戒爲因而能感得。何以故
若諸菩薩毀犯淨戒,尚不能得下賤人身,何況能感大丈夫相。”[2]
廣而論之,通因有叁種,即淨戒、百福、一切諸行。以總別來講,以一切諸行爲總因,淨戒、四種善法、六十二因爲別因。所謂四種善法,在《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九說到,爲善修決業、善巧方便、饒益有情、無倒回向四種菩薩行。六十二因,是佛每一相好因地所行之因。如佛眉間白毫相,柔軟如兜羅綿,其色雪白,光潔清淨,長一丈五尺,右旋卷收。這是佛陀在因位時,見衆生修叁學,稱贊其美而不毀訾,有謗者則遮製守護而感得的妙相,此相具足無量功德。
而這每一種利益衆生的行爲就是每一個佛教徒所要學要做的。如《現今如來住世等持經》雲:“菩薩應觀如來正等覺之身相,每一相好皆以百般福德形成,對如來一切相均應如是了知。”又雲:“心中如是觀想佛陀形象後,尚應如此觀想作意:奇哉!叁世出有壞如來正等覺之身相竟如是莊嚴、稀有。同時亦應心中發願:我于未來亦當身成如是莊嚴。”《觀無量壽經》中也說到:“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
佛弟子通過觀想佛像,不但是爲了禮拜、贊歎、供養,也是通過形象化的教育方法,來讓佛教徒銘記如來的大慈悲心和各種利益衆生的行爲。這不僅僅只是表達對佛體一一相好所代表的每一種圓滿功德的敬仰。在敬仰的同時,淨土行人,也應廣修福德,積累助道因緣,在日常生活中,見賢思齊,以佛行爲己行,學習諸佛如來過去因地修行相好、勤修六度四攝、利益衆生的大行。
若能觀想觀想念佛成就,行人當下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同時也在圓滿阿彌陀佛的報身,臨終以此菩提道業,自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阿彌陀經》中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觀無量壽經》將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歸結爲:“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大本《阿彌陀經》也說到布施、持戒等。這些善根福德,修淨土的人,應該隨分隨力去做,使善根增長,福德增勝,以此功德回向淨土。
四、觀想念佛的功德
經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衆生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如欲作觀,必須熟讀觀經,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淨佛現,境非外來,唯心所現,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則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若能作如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于現身中,得念佛叁昧,故“觀想之益,殊非小小”。《現今如來住世等持經》中也說到“在家、出家菩薩住于寂靜地時,應再叁觀想如來,即便僅聽聞別人宣說如來身相,亦應將其觀在心間,且持誦名號。如此作意觀想並守持清淨戒律,從一日至七日均能心不散亂地如理作意,七日過後應能于晝時親睹如來慈顔。若白晝時未能面見世尊,夜晚降臨後亦可于夢中瞻仰世尊顔貌”。
據《觀佛叁昧海經》卷九、卷十,《坐禅叁昧經》卷上載,若于佛之叁十二相,專觀其中一相,能滅九十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數劫之生死重罪;若觀其全身相好,須端坐正受,系念佛身,莫念地、水、火、風等諸余法,常念佛身,見十方叁世諸佛悉在目前,可滅除無量劫之罪。
經載,佛陀曾告訴其父淨飯王修觀佛叁昧。佛說過去有四比丘犯重罪,此罪命終當墮地獄受報,此四比丘深知戒法,自知必落苦道。此時空王佛已取滅,無處可忏悔。四比丘就悲痛大哭。天人告訴四比丘說,你們犯重罪哭沒用,空王佛雖取滅,尚有佛塔在,你們四人可到佛塔中,觀佛白毫相,痛切忏悔,可以滅罪。四比丘聽了就入空王佛塔中,觀佛白毫相光,撲地大哭,痛切忏悔。經過七日七夜,罪業消滅,身心輕安。佛告父王,這四比丘,現都已成佛,就是現在的東南西北四佛。他們都是觀相滅罪後,所成的佛。以此勸其父王也觀佛之白毫相。
所以《觀無量壽經》裏也說:“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于現身中,得念佛叁昧。”修觀想念佛于現身可以得念佛叁昧,滅除無量億劫生死大罪;可以開天眼,粗見極樂世界,見佛聞法,往生極樂國土;隨順契入諸法實相的實相念佛,則能證得無生法忍。
以上通過對觀想念佛修學方法的論述,目的在于說明修學方式可以靈活多樣,而突顯觀想念佛這一形象教育方法的殊勝。行人可以將座上發菩提心、觀想念佛與座下持戒、積累福智資糧相結合,並將所修功德都回向往生淨土。如是修行,決定往生淨土無疑。
[1]《大正藏》冊24,頁1039。
[2]《大正藏》冊30,頁568。
《形象教育法——觀想念佛(傳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