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善導的淨土思想(劉康樂)

  善導的淨土思想

  編輯:劉康樂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作爲中國佛教淨土宗的二祖和淨土宗的實際創始人,善導繼承發揚了昙鸾、道綽的淨土學說與行儀,成爲淨土宗的集大成者。善導完善了淨土宗的教派形態和教理學說,使淨土宗成爲中國佛教宗派的一個重要流派,並風行天下。善導的淨土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後世佛教的發展,並滲透到中國佛教的其他宗派之中。善導的淨土思想,反映了隋唐佛教宗派錯綜複雜的教理關系,揭示了中國佛教發展的民間化、世俗化趨勢。

  關鍵詞:淨土宗善導淨土思想教判理論

  作者簡介:劉康樂,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 2007級博士生。

  善導繼承發揚了昙鸾、道綽的淨土學說與宗教行儀,大力弘揚淨土,是淨土宗的集大成者,也是淨土宗的實際創始人,被尊爲中國佛教淨土宗的二祖。〔1〕善導大師完善了淨土宗的教派形態和教理學說,使淨土宗成爲中國佛教宗派的一個重要流派,並風行天下。善導的淨土思想和教判理論,對于研究中國佛教的發展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隋唐佛教的鼎盛

  善導所在的隋唐時代是我國佛教的鼎盛時期,期間佛教理論大放異彩。經過兩晉南北朝的長期論爭融合,陳隋之間,百家爭鳴,師說紛起,佛教在中華大地生根自立。其譯經之廣,闡解之深,前所未有,佛學理論日臻完備。漢地僧人對佛教經典的不同闡釋和本土各自理論的形成,標志佛教中國化的時代終于到來。自民間到宮廷,佛教學說廣爲傳播,南北朝時期已經形成了各家師說學派。包括叁論師、楞伽師、成實師、俱舍師、律師、地論師、攝論師、涅師等多種師說。這些派別成爲隋唐佛教宗派形成的理論基礎,中國佛教的八大主要宗派均形成于此時。隋文帝楊堅因曾爲僧尼智仙所養,故建國後大揚佛教,文帝頒下“佛教治國策"、“佛教興隆策"、“天下佛寺複興诏"等。“天下之人,從風景慕,民間佛經,多于六經數十百倍。"〔2〕又诏建大興善寺,廣度天下僧尼,置譯場,敕修佛經目錄。隋文帝開皇十七年,于京立五衆主及二十五衆主,大力弘揚佛法,以融會南北各家異說。

  唐朝雖尊老子爲先祖,立道教爲國教,于佛教及其他諸教亦十分重視。高祖及太宗,雖不十分信仰佛教,但對佛教並不排斥,其間雖有臣下反佛言論,也沒有爲帝王所許可,只是召集佛道辯論,以定優劣次序,盛唐宗教政策之寬容由此可見。貞觀十九年(645),一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歸來,受到太宗的隆重禮遇,爲之立慈恩寺譯場,共譯經七十六部一千叁百四十七卷。〔3〕玄奘開唯識、因明、俱舍之學,爲一代宗主,門人弟子衆多,義學光被,東傳日本、新羅各國。此後唐各帝王如高宗、中宗、睿宗對佛教都以禮加之,優待僧尼。中宗、憲宗、懿宗多次迎佛骨入宮供養,支持翻經,可能是佛教翻經最多的時代。至武後稱帝,爲排擠李唐勢力,壓製道教,擡高佛教之地位。女皇爲在佛教中尋找篡位與女主之根據,頒布《大雲經》、《寶雨經》等,佛教勢力一時爲之鼎盛。禅宗北主神秀、叁論吉藏、華嚴法藏均曾被召至京城,爲使說法。僧人或封爵賜紫,或入朝議政,佛教之重已在道教之上,非昔時可比。開元時,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以密教經典傳之中土,形成後世之唐密(式微)、臺密(融合天臺)、東密(東傳日本)。唐朝佛教已有四大勝地:終南山、五臺山、鳳翔法門寺、泗州普光王寺,高僧輩出,天下遍佛。晚至武宗會昌法難,佛教日盛,朝野佞佛,奢侈糜費。僧尼或倨傲不戒,或占有大量財産,或有藏匿犯罪,一些士大夫不斷上書呈遞沙汰僧尼的谏疏。會昌五年(845)的毀法,佛教受到極大的打擊,日趨衰落。

  縱觀隋唐兩代的佛教,不管是在譯經、義理、勢力,還是在佛教建築、出家僧尼數量上,都達到高峰。佛教從依附和格義的地位走向了獨立發展的道路,形成了中國化的宗派,融合儒道並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地影響了宋明理學和心性理論,使隋唐佛學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盛唐的開放、強大和自信,其包容的文化接受心理,底蘊深厚的文化魅力,促成了佛教的中國化曆程。善導就生活在佛教昌盛的隋唐之時,與道宣、法藏、玄奘等高僧處于同一時代,他發展了前代自慧遠以來的淨土思想,開創了中國淨土宗派。

  考察隋唐彌陀淨土思想興盛之原因,不外以下幾點:其一,現實婆娑世界的汙穢,導致人們對美好世界之向往。早在印度小乘佛教時期,已經有彌勒淨土、藥師佛淨土、文殊菩薩淨土、阿癟佛等多種淨土思想流傳,但以彌陀淨土往生最爲容易,國土最爲莊嚴美好,稱爲西方極樂世界;其二,彌陀淨土思想産生乃是佛教自身發展的趨勢。佛教的發展曆史是沿著小乘——大乘空宗——大乘有宗——密教的發展次序,淨土思想是有宗階段的宗派,這時的佛教義理達到鼎盛而轉衰,已不是以教理取勝,而是以信仰、社會法事的活動爲主;其叁,彌陀淨土法門簡單易行,不論貴賤善惡,都能往生解脫;其四,對死亡的恐懼和求生的本能。此時淨土經典“叁經一論"〔4〕也已經翻譯過來,因此當時淨土法門已經十分盛行了。

  二、善導的生平概述

  善導或作善道,〔5〕俗姓朱,生于隋大業九年(613),卒于唐永隆二年(681),據淨土宗的經典《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載,善導爲泗州(今安徽泗縣)人。〔6〕曾住終南山悟真寺,因號終南大師,又長于長安光明寺說法,念佛時口吐光明,世稱光明大師。晚年念佛發願,“乃登所居寺前柳樹,西向願曰:願佛威神,驟以接我……願畢于其樹上投身自絕。"善導勤于淨土佛法,修持一生不辍,世傳彌陀化身。

  善導一生弘揚淨土,著書立說,修行不怠,其生平大致可分爲叁個階段:

  (一)拜師求法的青年時代

  善導出生于窮苦農民家庭,無以自養。幼年出家,師從密州(治在今山東諸城)的明勝法師,苦心鑽研《法華經》、《維摩诘經》等大乘經典。明勝法師是叁論宗的學匠,與開創叁論宗的吉藏同爲法朗的高徒。〔8〕自少年時代,善導就對彌陀信仰頗有興趣。曾經看見“西變相圖",感歎說:“何當托質蓮臺,棲神淨土。"20歲受具足戒之後,偶然看見《觀無量壽經》,悲喜交歎:“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觀門,定超生死。"〔9〕從此堅定了淨土信念,與妙開律師共同研習觀經法門。

  東晉慧遠曾結蓮社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西方淨土,善導非常敬慕,曾去廬山追尋大師遺範。爲了更深入地學習淨土法門,善導“周遊寰寓,求訪道津"。貞觀十五年(641),29歲的善導“行至西河遇道綽部",〔10〕聽說道綽在西河(今山西介休市)弘揚淨土教法,是年隆冬便趕往玄中寺拜訪。道綽(562-645)受北魏昙鸾(476-542)淨土學說的影響,禅淨兼修,玄中寺就是當年昙鸾弘揚淨土的道場。道綽當時已經八十高齡,但爲善導的虔誠厚道和求道信心所感,料定其必可以繼承自己的事業,遂收爲徒弟,即向他傳授了《觀無量壽經》的真訣和“淨土十叁觀"。善導問:“念佛實得往生否?"道綽答:“各辯一蓮花,行道七日,不萎者即得往生。"〔11〕從此,善導師事道綽,潛心修學方等忏法、淨土九品道場等,“惟行念佛彌陀淨業",笃勤精苦,直至道綽入寂。

  (二)建宗立派的中年時代

  貞觀十九年(645)道綽去世。是年正月玄奘法師西行取經歸來,長安佛事隆重,迎者數萬。安葬完師父之後,33歲的善導辭別玄中寺“即入京師廣行此化"。京城長安是當時的佛學中心,大德雲集,善導去京城弘揚淨土教義,也是爲了融會各家各派學說,大興淨土法門。善導到達長安後,住在終南山的悟真寺,與道宣律師所住的豐德寺同在一山,因此道宣著《續高僧傳》中稱其爲“山僧"。悟真寺是隋朝開皇年間淨業法師所創建,後來保恭、慧超、法成等法師相繼駐錫,他們都修持淨土法門。善導後移居長安城,常在光明、慈恩等寺說法,還曾到襄陽等地傳教,晚年曾駐錫長安實際寺。

  善導在長安大力弘揚淨土,“擊發四部弟子,無間貴賤",上至達官貴族,下至屠夫負販,皆爲善導淨土教義所吸引,“彼屠沽輩,亦擊悟焉",〔12〕紛紛皈依門下。其弟子衆多,有的曾誦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有的能念佛日課萬聲至十萬聲,出衆者叁人:懷感、懷恽、淨業,懷感著有《釋淨土群疑論》。善導的門徒滿京華,其後山西、河洛乃至襄陽都有善導的弟子傳播淨土教義,以善導爲核心實際上形成了一個學說意義上的淨土宗派。

  是時,善導一邊弘揚淨土教義,廣收門徒,一邊著手寫作關于淨土教義和儀軌的論疏。當時在京城的吉藏、智等都有一套淨土往生理論,但他們的往生九品說等與善導有差異;叁階教也宣傳末世之法,但與淨土宗不同。善道不贊同他們的理論,于是作《觀無量壽經義疏》等著作闡發自己的淨土學說,同時還作有《發願文》、《勸化偈》、《往生禮贊偈》等淺顯易懂的勸教文字,宣傳淨土教義。

  (叁)修持說法的晚年時代

  善導一生持戒極嚴,可謂高僧之典範,平生常樂乞食,不受供養,衣食樸素。及有供養,“好食送廚,粗惡自奉"。寡言獨行,勤于修行,待人仁慈寬厚,遇沙彌也不受禮。善導言傳身教,爲後人樹立了修行持戒的榜樣。傳說善導在光明寺說法時,念佛一句口中便有一道光明,念佛千百句乃有千百道光明從口中出,可見他的功業之深。善導多才多藝,畫淨土變相壁畫叁百多幅,寫彌陀經數十萬,廣修廟宇、磚塔。又擅長佛教造像,唐高宗時,奉旨監造洛陽龍門大盧舍那佛像,至上元二年(675)完工。

  高宗永隆二年(681)叁月十四日,善導染疾不愈,與世長辭,享年69歲。或言善導于光明寺前柳樹,西向發願,投身自絕,往生西方阿彌陀淨…

《善導的淨土思想(劉康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