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門,如證得觀佛叁昧,就有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定善法門簡單易行,許多學識較少,領悟能力較差的下等僧人多選擇淨土法門,其他諸宗如華嚴、天臺、禅宗也逐步融合了淨土法門,淨土學說風行天下。
定善既有無量功德,爲什麼還要講散善呢?善導說,“是以如來方便顯開叁福,以應散動根機。言欲生彼國者,標指所歸也。"一般散動根機的人,無法修持定善十叁觀,但又不能把他們拒之門外,因此佛爲方便說散善叁觀。散善叁觀是上輩觀、中輩觀、下輩觀,具體又分爲叁福九品。所謂叁福:一者孝養父母;二者受持叁歸;叁者發菩提心。即是世善、戒善和行善。修叁福之一即得往生。善導之所以把孝養父母定爲散善,是因爲佛教傳入中國,如要取得發展和鞏固,必須同中國傳統的忠孝思想相結合。所以佛教大揚孝順父母,並且聲稱以孝可以往生彌陀淨土,容易被中國人所接受和歡迎。
九品,是指叁輩九品往生者所應修的善業,按層次分爲九品,與叁福相應,先說上輩觀叁品。上品上生人,即修學大乘的上善凡夫,應發叁心:(1)發至誠心,遠離非善,修真實業,一者自利真實,二者利他真實;(2)發深心,即是深信不疑心。深信自身是罪惡生死凡夫,無緣出離叁界;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深信釋迦佛所說叁福九品、定散二善。總之佛說一切皆深信不疑;(3)發回向發願心,回向之意有二,一爲迷途回向,皈依佛土;一爲往生之後,心生大悲,回入生死,教化衆生。另外如修行以下叁種善業,也可以往生:慈心不殺;讀誦大乘;修行六念,所謂念佛法僧,念戒舍天等。上品中生人,是修習大乘次善凡夫,所修善業爲:(1)受法不定。或得讀誦,或不得讀誦;(2)善解大乘空義;(3)深信世、出世苦樂二種因果;(4)以上各善業標指所歸,即回向發願,上品下生人,即是大乘下善凡夫,應修以下善業:(1)所信因果不定,或者信,或者不信,信心不深;(2)雖然信心不足,但是不謗佛法,也是善業;(3)以上諸善似亦無功德,但唯發一念厭苦,即發菩提心也可以往生。
次說中輩觀叁品,中品上生人,是具有小乘根性的上善凡夫,所修各善似爲戒善:(1)簡機堪與不堪,即是否具備根性;(2)受持小乘齋戒等;(3)雖犯小戒,但沒有犯五逆大罪;(4)雖持小戒等,對所犯其他罪孽有悔過心,並不重犯;中品中生人,即是小乘下善凡夫,似乎也是叁福之戒善:(1)受持八戒齋;(2)受持沙彌戒;(3)受持具足戒;中品下生人,即是世善上福凡夫,此品人所修皆爲世善:(1)具有根性;(2)孝養父母,奉順六親;(3)性調柔善,有慈憫之心;(4)雖不曾見聞佛法,但孝養父母,也可以得以往生淨土。
最後說下輩觀,下品上生人,是造十惡的輕罪凡夫,這種人要往生西方依據有:(1)本性造惡。(2)造作衆惡輕罪。(3)雖作衆罪,但不謗大乘。(3)造惡之人非智者。(4)這些愚人雖造衆罪,但不生愧心。這些有罪凡夫,本該歸入惡道,但只要臨終時,有善知識爲說大乘佛法,有悔悟之心,稱佛名號,即除去罪業,得以往生;下品中生人,是破戒次罪凡夫,這些人犯有諸多戒罪,又偷盜僧物,聽聞邪說,沒有愧疚之心,人人憎惡,本該下地獄,只要臨終時善知識爲說大乘佛法,稱名念佛,也可以往生;下品下生人,是造五逆等重罪凡夫,《無量壽經》說這類人不能往生,該墮入阿鼻地獄。善導認爲這種人也可以“帶業"往生,但往生後有叁種障:一不得見佛及諸聖衆;二不得聽聞正法;叁不得曆事供養,除此以外更無諸苦。
善導的叁福九品之說擴大了往生人品的範圍,也擴大了淨土信仰的範圍。
5、 二行二業的修煉方法
善導把淨土修行的方法歸爲“二行二業"。二行者,“一者正行,二者雜行。"正行就是專依照往生經典修行的方式:一心專念“淨土叁經";一心觀想淨土佛國的依正二報莊嚴;一心禮拜阿彌陀佛;一心口稱阿彌陀佛,一心贊歎阿彌陀佛。總之,專心于身、口、意叁業,勤修不怠。在正行之中,又分爲二業:即正定之業和助業。所謂正定業,就是“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這種業就是口業,是爲善業,能夠消除罪業,以得果報和往生;助業就是輔助之業,即禮拜阿彌陀佛和誦讀“叁經"。
善導特別強調了念佛的功德廣大:“言念佛者,即專念阿彌陀佛口業功德、身業功德、意業功德。"叁業功德,能夠消除罪孽,能夠延年益壽,能夠得佛願力,能夠往生極樂。總之,念佛的功德是很大的,因此淨土信衆專念佛名,不管出家人還是居士,見面開口閉口就是“阿彌陀佛"。
正行之外還有雜行,意爲其他諸多善業。如果修習正助二業,內心常親近佛、觀想佛沒有間斷,稱爲無間,功德無量;而如果只修行雜行,心常有間斷,雖然也可以往生,但是不如正行功德多,也不如其往生品次高。但是這些法門比其他諸總來說,實在簡單得多,就算不識字的人也可以修行佛法,叁業修,一朝往生。所以淨土信仰很快在普通民衆之間流傳開來,造成“戶戶彌陀佛,家家觀世音"的佛教繁榮景象。
6、 因果報應理論
淨土往生理論認爲一切衆生,只要不造五逆謗罪,死前專念彌陀名號,皆可以往生極樂。一部分作惡多端的人,生前無惡不造,如今善導宣揚他們也可以死前念佛,往生淨土世界。但是淨土並非爲作惡之人提供了庇護所,善導因時于淨土學說之後,十分強調因果報應這一佛教基本理論。
在說下輩叁品臨終之時,並非直接往生極樂世界,而是“地獄猛火一時俱至,現在其前",首先墮入地獄,聞善知識爲說大乘佛法,才得以往生。而與善知識只是隨緣而遇,有緣則生,無緣則永墮地獄,不得解脫。而且雖然宣稱五逆謗等可以往生,但“帶業"生于淨土“邊城",有叁種障,不能盡享極樂世界的莊嚴華美。
雖然叁福九品包含凡夫大衆,實際上,善導認爲依然有一部分人被排除在往生之外,那就是諸惡造盡,五逆俱作,而且臨終時聞說大乘佛法,依然執迷不悟的人,這種人死後或轉生爲叁惡道,或墮入阿鼻地獄,受盡折磨煎熬,多劫不得超脫。善導在《往生禮贊偈》、《般若叁昧行道行生贊》和《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門》中都描述了恐怖森然的地獄世界,向世人展示了血淋淋的惡報景象。善導畫“西方變相"叁百余幅,同時也畫有地獄圖,逼真形象地展示了地獄之苦。
(二)教判理論
淨土宗的教判理論與其他諸派相比,是最少排他性的。淨土宗認爲,修行的法門很多,佛有解脫法四萬八千門,手段不同,但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所以淨土的判教思想,承認各宗都是平等的,無有高下優劣之分,諸法平等,都是平等不二的法門。淨土宗判宗的依據是“聖道"、“淨土"二門,分別爲難行道和易行道。
龍樹在《十住毗婆沙論》論及:“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難行苦行),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20〕淨土宗在整個佛教被判爲“易行道",其他諸宗如叁論宗、唯識宗、天臺宗、華嚴宗都是“難行道"。按照淨土宗的判教理論,佛教解脫法門分爲兩門,一門爲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稱爲“聖道門",阿彌陀佛所說法爲“淨土門"。“聖道門"是難行道,而淨土門是易行道。〔21〕
善導說:“今此觀經即以觀佛叁昧爲宗,亦以念佛叁昧爲宗,一心回向願往生淨土爲體。言教之大小者,問曰:此經二藏之中何藏攝?二教之中何教收?答曰:今此觀經菩薩藏收,頓教攝。"〔22〕善導把淨土宗歸入大乘頓教,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淨土宗的特點。善導認爲教分二種:漸教、頓教。其中禅宗、淨土、真言是頓教;叁論、華嚴、天臺、唯識、律宗是漸教。諸教平等無二,最後都歸于淨土。淨土宗派表現在學理上而不是派別上,不像其他宗派有固定的傳承體系和僧團,往往寓于其他宗派之中,稱爲“寓宗"。
四、善導的思想影響
善導的佛學思想深刻地影響了當時和後世佛教的發展,其淨土學說被愈來愈多的佛教信衆所接受,人們紛紛皈依淨土法門,以求死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甚至其他宗派也逐漸接受了淨土思想,與本門學說相融合。善導的佛學思想影響深遠,具體體現在:
首先,善導的淨土思想奠定了中國淨土宗派的基本理論,並由此形成了淨土宗。善導之前的彌陀淨土信仰,自東晉慧遠倡導直至昙鸾、道綽一系以來,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期間異說紛起,解釋不一,特別是在關于往生九品和彌陀淨土是報土還是化土存在很大的分歧。善導針對性地對淨土經典重新闡釋,大膽創新,對佛教中國化和社會佛教化進程具有積極的意義。
其次,善導的淨土思想深入民間與居士佛教之中,推動了中國佛教的民間化和世俗化傾向。善導的淨土學說,不是專爲出家人,對于普通民衆和文人士子來說都是一種誘惑。對于下層群衆,西方極樂世界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境,只要勤念佛名,修善積德都有往生的機會,就算造作了罪孽之人,也有往生的可能。天下僧徒,趨之若鹜,淨土宗大有取代宗派佛教的趨勢。隋唐以來,淨土贊頌詩文和禅詩同時流行,或結社共求往生極樂,或遊曆山林佛刹,與釋氏相唱和,成一代文人風氣。
最後,善導的淨土思想爲其他各家宗派所吸收融合,促成禅淨雙修、臺淨合流、賢淨合流、律淨合流等宗派融合的佛教發展結果,諸宗歸于淨土,以至于宋元以來,天下淨土大半也。
參考文獻:
1、[唐]善導:《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藏》第37冊。
2、[唐]善導:《善導大師全集》,臺北:和裕出版社2000年版。
3、[唐]道宣:《續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
4、[唐]少康、文谂:《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大正藏》第51冊。
5、[宋]戒珠:《淨土往生傳》,《大正藏》第51冊。
6、[隋]智:《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藏》第3冊。
7、[隋]慧遠:《觀無量壽經義疏》,《大正藏》第37冊。
8、[隋]吉藏:《觀無量壽經義疏》,《大正藏》第37冊。
9、[唐]迦才:《淨土論》,《大正藏》第47冊。
10、[唐]智升:《開元釋教錄》,《大正藏》第55冊。
11、[古印度]龍樹:《十住毗婆沙論》,《大正藏》第26冊。
12、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
13、陳揚炯:《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4、方立天:《中國佛教哲學要義》,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5、弘學注:《淨土宗叁經》,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版。
16、吳信如:《佛教各宗大義》,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4年版。
《善導的淨土思想(劉康樂)》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