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土。〔13〕其弟子怀恽等于长安城南神禾原,为善导大师造塔立寺,即今崇灵塔与香积寺。
善导遗著存世共有五部九帖:《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二卷;《往生礼赞偈》一卷;《般若三昧行道行生赞》一卷;《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另外宋代宗晓的《乐邦文类》载有善导《临终正念诀》;宋代王日休的《龙舒增光净土文集》载有《善导和尚临终往生正念文》,两者内容大致相同。近年来由净土门人整理的《善导大师全集》已在台湾出版。
三、 善导的净土思想
作为净土宗的实际开创者和净土教义的集大成者,善导的净土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留下的“五部九帖"之中,在这些著述中,善导阐发了净土法门的教相教义和净土法门的行事仪式。其中以四卷《观无量寿佛经疏》(又称“观经四帖疏"),最为集中体现了善导的净土思想。
(一)净土思想
1、三辈九品是凡非圣
《无量寿经》论及可往生净土者“凡有三辈",即上中下三辈,《观无量寿经》则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因此净土教义将此归结为三辈九品说。关于三辈九品是圣人还是凡人,在净土理论上有许多论争。隋慧远认为:上辈三品是大乘圣人生位,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以来菩萨,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以来菩萨,上下者是种性以上至初地以来菩萨;中辈三品是小乘圣人,中上是三果人,中中者是内凡,中下者是世善凡夫;下辈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无道位之人,不得往生。〔14〕隋慧远的九品分法标准太高,实际上把许多一般凡夫信众都排除在往生者之外,最下下品也要修习大乘佛法,对于中下层的没有文化的大众来说,往生可望而不可及,只是虚幻的海市蜃楼而已,根本无缘接近。
天台智引《华严经》说:“就三品中更为九:上品之人,始从习种,终至解行菩萨;中品者,从外凡十信已下,下品即是今时悠悠凡夫。"〔15〕解行菩萨是指“道种性"十回向位,十信是指菩萨修行最初的十位。至于悠悠凡夫,可能指一般学习佛法的人。往生后上品生为“道种",中品为“性种",下品为“习种"。 三论宗吉藏大师认为上品修大乘,中品修小乘,下品现在虽不修大乘善及小乘善,但临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妙法,所以得以往生。〔16〕虽然在下品包含了不修善者,即非大小乘的圣人,凡夫俗子往往被拒之门外,把弥陀净土等同于弥勒净土,认为是专为圣人而设,这与《观无量寿经》的主旨也是相悖的。因此,当时的净土信仰未成气候。
善导继承发展了昙鸾、道绰的净土学说,提倡弥陀净土是为凡夫而设,往生者为凡非圣,且“五逆谤法"、“女人及根缺二乘种"均能得生。向普通佛教民众,乃至佛教之外的人们敞开了净土信仰的大门,给处于贫困、苦难、无望和痛苦中没有知识的下层民众带来了一线光明和希望,极大地促进了净土学说的传扬。
针对隋慧远、智的说法,善导引用批驳了这种三品非凡为圣的理论。善导指出,初地以上菩萨,已经人法两空,福智双修,经二大阿僧癨劫,具有不可思议的神通。“身居报土常闻报佛说法,悲化十方须臾遍满,更忧何事乃藉韦提为其请佛求生安乐国也?"根本不需要求往生净土;性种以上菩萨,“名为不退,身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经一大阿僧癨劫,福智双修,也不需要求往生净土;至于中上小乘圣人,已经证得阿那含果,远离果报,四趣不生,与佛同解脱,也不需往生净土。“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需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弥陀净土是佛发大慈悲,为救度落入苦海之凡人而设,已经远离苦海的圣人,何须救度?
善导引用《观无量寿经》认为,有三种人可以往生上品上生:“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能念佛、法、僧等。"这三种人,都是一般大乘始学凡夫,只要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再说往生上品中生者,也不是大乘圣人,不必持诵大乘,唯善解义趣,未论其行。凡夫只要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佛法,以此善根回愿,就可以往生。至于上品下生者,也要求相信因果,不谤大乘,只要发无上道心——菩提心,“唯此一句以为正业,更无余善,回斯一行,求愿往生。"也是指大乘的众生,不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
针对中辈三品,善导认为,中上指“持小乘戒凡夫,何小圣也",中中者指“受持一日一夜戒",回愿即可往生,非小乘的内凡。如果以小乘圣往生也可以,但依照佛说应为凡夫;至于中下者,不需修持佛法,“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只要临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回心就可以往生,也不是小乘内凡已前世俗凡夫唯修世福求出离者。说到下辈三品,隋慧远等只说是大乘始学凡夫,随过轻重分为三品,“未有道位,难辨阶降者。"善导以为不然,认为这三品人没有佛法和世俗两种善根,但不作五逆谤法,其余诸恶皆作,无有惭愧。下上者犯十恶轻罪;下中者起初奉行佛法,后又毁法偷盗僧物,但破戒罪;下下者,五逆十恶,无恶不作。他们到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教令称佛一声,即得往生。但这样的恶人到处都是,如果遇善缘即得往生,如果不遇善缘,定堕入三涂恶道,永远不能解脱。所谓三辈九品,所指都是佛去世后的五浊凡夫,只是因为遇善缘不同,才有九品的差别。净土法门是凡夫的解脱途径,不是为圣人而立的。
2、五逆谤法、女人及根缺二乘种得生
净土经典和前人论疏,都强调“五逆谤法不生"(一阐提),“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隋慧远明确指出:二乘种不生,女人及根缺不生。造五逆者,世王等上人得生,下人不得生,〔17〕实际上堵死了这部分人的往生之路。吉藏也说:“十恶四重五逆并得生西方,若是谤法阐提不得生也……阐提不信法,临终虽为说有无量寿佛,彼终不信,故不得往生;又谤法亦尔,如小乘人闻说有十方佛不信,故不得往生也。"〔18〕
善导反对这种说法,而倡言五逆谤法、女人及根缺二乘种均得生。这种具有革命意义的学说,让更多的人得以接触净土法门,特别是给信佛女性和根缺之人以鼓舞和希望,坚定了他们的修行信念。善导重新阐释佛经,大胆发挥指出,佛经和世亲菩萨之所以说声闻、缘觉二乘种不生,是往生之时,观音为说大乘佛法,二乘者发大乘心,不发小乘心,因此说二乘不生,其实是二乘心不生。又弥陀净土没有女人及根缺,往生之后女人转为男身,根缺之人转为健康之人,因此说女人及根缺不生,经说韦提的五百侍女就往生了。又说五逆谤法,善导解释说,之所以说不得往生是因为造业太深,应入阿鼻地狱,但“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还是可以往生的,只不过有区别罢了。他们往生后,“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不得听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以外更无诸苦。"他们居住在称为“边城"净土边缘地带,叫“带业往生"。
3、 弥陀净土是报非化
关于弥陀净土是报土还是化土,历来争论亦很激烈。隋慧远认为阿弥陀佛并非寿命无量,是报身佛,所以弥陀净土是应土。天台智和吉藏也认为弥陀净土是应土,凡圣同居。自昙鸾、道绰一系一直坚持弥陀净土为报土。迦才在《净土论》中指出弥陀净土是法身净土、报身净土和化身净土的统一,窥基也认为弥陀净土有报有化,实际上折衷了这两种观点。直到善导,才确定了弥陀净土是报非化。
善导批判了种种“是化非报说",肯定了阿弥陀佛是报身佛,弥陀净土是报土。善导引用《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又引用《无量寿经》说:
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
阿弥陀佛成佛之前为法藏比丘,四十八发愿,如一一实现方才成佛。誓愿既成,阿弥陀佛于清静佛刹,现时得道成佛,故为报身佛。相应地,阿弥陀佛所建的净土故为报土。
善导以答疑形式论证弥陀净土是报土:“既言报者,报身常住永无生灭,何故《观音授记经》说阿弥陀佛亦有入涅时?"善导解释说,入不入涅是诸佛的境界,并且引用佛教经典加以说明:“诸法平等,非声闻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今既以斯圣教验知弥陀定是报也,纵使后入涅,其义无妨,诸有智者应知。"又问:既然弥陀净土是报土,那些垢障凡夫乃至带罪之人如何能够往生?善导说:“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众生无明,凭自力确实难以解脱,无奈佛的愿力太强大,所以众生能够以有相得以往生。
4、 修行定散二善要门
所谓定散二善是指净土修行的功德,是众生往生净土的要门。善导认为,“一切众生机有二种: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摄生不尽。"善导把十六观的前十三观的观想三昧内容称为定善,把后三观佛所说内容称为散善。“十三观以为定善,即是韦提希请如来已答;三福九品名为散善,是佛自说"。善导把定善具体指作净土十三观,即: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像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十三观称为“指方立相",简单地说就是在内心观想弥陀净土的依正二报事相,想象佛土的庄严美好,就能够期得往生。这是为专门修习弥陀净土法门的出家人所开的善…
《善导的净土思想(刘康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