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净土往生释疑
编辑:释仁山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净土法门,肇始于华严,流布十方,其影响之大,摄众之广,皆如日月历天,有目共睹。然而,近代以来,教内对念佛往生一事,颇多争议,本文就若干念佛往生等相关问题,略做探讨。
关键词:净土法门信愿行往生断恶修善
作者简介:释仁山,河南商水人,现居新加坡。
《往生经》普广菩萨摩诃萨问十方佛刹清净国土有差别不?佛言无差别也。普广菩萨进而又问,既无差别,何故世尊偏赞阿弥陀刹,劝令众生往生彼土呢?于是佛说出这其中的原由:“娑婆世界人多贪浊,信向者小,习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专心,乱无志意。十方世界实无差别,令诸众生专心有在,是故赞叹彼国土耳。诸往生者,悉随彼愿,无不获果。”故知世尊特劝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乃是便于众生修学的缘故。虽然此法称为易行之道,亦须专心修持,方克成就。对于往生资粮的修持,历代净土大德各引经论,或强调信心,或恳勉发愿,或特重念佛。虽各有所专,也不过是对核心宗旨的不同诠释而已,对此应当依据经论作全面正确理解,方能避免偏失。近来教内对念佛往生一事颇多争议,诸如:但有信心即可往生,全仗佛力无须自修,临终无需正念也可往生,甚至断恶修善也可不必,等等。此等言论劝人生信尚可勉强言之,若单提信心而舍弃发愿修行乃至临终正念等,颇有断章取义之嫌,流弊甚多。深恐学人于此产生误解,是以不揣愚陋,略引经论祖语,作肤浅分析,以资参考。
一、但有信心就可以往生否
《华严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大智度论》龙树菩萨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佛法的学习是从建立信心开始的,经论中亦多有强调信心的说明,在任何一个法门的修学中,信心都占有极其重要的比重,这一点当是不争的事实。而净土法门中,对于信心的培养尤为重视。如《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所言:此法是“一切世间极难信法”,若人能于此法信解受持,乃至演说,当知此人甚为稀有。一旦建立对净土法门的绝对信心,那么在往后的修学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净土又称易行难信之法。然而,“行”虽然说“易”,但毕竟还是要“行”,否则是不行的。如蕅益大师所说:“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如果认为只需突破信心难关,即可随意往生,对于行持可以忽略,甚至完全否定,那就要好好商榷一番了。
首先,对于只需信心即可往生的讨论,先从经论中有无根据说起,执此说者常引的经文当是魏译本的《无量寿经》卷下开篇的一段经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段经文中,是在信愿回向的前提下,得出“即得往生”的结论。有师解释为:“即得者:不隔时、不隔日、不隔念之义;得者,决定之意。”若是临终情况,这种解释还说得通,但对于有时间过程的地方,这样解释就说不通了。如《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岂不是早就成佛了,比往生还更为快速。其实,这里的“即得”更合理的解释应当是因果关系,而不是时间观念的马上、当下的意思。如果与愿文对照的话,当有“乃至十念”之行在其中,方可认为是现在生中得以往生。若无其行,则当如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卷一中所说:“若欲往生者,要须行愿具足方可得生。”又曰:
如经中说,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其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是故今此论(摄论)中直言发愿不论有行,是故未即得生与远生作因者,其义实也。
在这里,大师依经义作了完整的说明,即如果只是有信愿而不论有行,也说得以往生的话,那是与远生作因的说法,也就是常说的别时意趣。如果要想在今生即得往生净土,要须行愿具足方可得生,这样的说明才符合经义的完整解读。若只是执著“信心欢喜,即得往生”的字面意思,那就有依文解义的嫌疑了。如果依这样的理解看经文,倒不如《法华经》中所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来得痛快。
信心是往生的前提,这一点是被历来的祖师大德所公认的。然而,对于认定只要有信心,舍弃一切诸行即可往生的观点,却只有日本净土真宗一家而已。若依净土经论中的完整教义,这样的观点显然是有些断章取义的。依弥陀本愿而言,即使是真宗所推重的“第十八愿”,尚且说出“乃至十念”的最低行持要求,怎能说但具信心而不需要行持呢?而且,佛说此愿是在“至心信乐,愿生我国,乃至十念”的完整修持上才保证“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真宗在理解“信心欢喜,即得往生”之类的经文时,不知是故意忽略还是有意回避这个根本的问题,以至于有这样矛盾的观点。
其次,单单对于信心的理解和建立,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上品下生位中的一段开示,可以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
又虽信不深,善心数退,恶法数起,此乃由不深信苦乐因果也。若深信生死苦者,罪业毕竟不重犯,若深信净土无为乐者,善心一发永无退失也。二明信虽间断,于一切大乘不得疑谤,若起疑谤者,纵使千佛绕身,无由可救也。
此中大师对深信有具体地说明,果然深信生死苦者,罪业毕竟不重犯。试问真宗行人有用此标准来对照信心吗?若深信净土无为乐者,善心一发永无退失也。进而大师又说,于一切大乘不得疑谤。一切大乘,即佛所说一切大乘教法,皆不得疑,更不得谤,何况本宗所说一切教法,怎能自起疑心,复加人为割裂呢!若起疑谤者,其障甚重,纵使千佛绕身,无由可救也。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从自、他、因、果、事、理六个方面对信心的内涵作了全面阐述,都可以说明信心的圆满建立不是一句话的事情,需要充分理解所信的内涵才能相应,否则就落到迷信的范畴了。 真宗认为,只要深信弥陀愿力的救度,就等于已经往生的说法,显然是把信心所具足的行愿内涵人为忽略的观点,这对往生者的修持会起到消极的负面影响。因为大家认为我信了,就等于往生了,那还需要修什么行、念什么佛呢?纵然有所谓的念佛报恩之行,也多半流于形式。如此一来,为本来就无心修行而又想往生的众生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借口,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误会:不用修行念佛也可以往生,只要你信就可以了。这种观点与外教所谓的信者得救,颇有相同之处,不得不引人重视。
对于信心的培养,是念佛人理当重视的。然而,这个信心却不能是孤立的信心,应当具足后续的完整修法才可以。否则,信心就无法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了。这一点,蕅益大师有明确系统的论述,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信愿持名,为一经要旨。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又说:“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大师明确指出,具足愿行的信心,方可名为真信。如果一定要认为,但有信心今生即得往生的话,那么应当是这种具足愿行的信心才能与经义相应。对此,彻悟大师有深刻的论述:
不信姑置,即如信者,信不愿,犹不信也。愿而无行,犹弗愿也。行而不猛,犹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总之,生真信难。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愿,加勇猛力行,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决定证三不退,决定一生补佛。
其实,诸如此类的说明,散见在历代祖师的言论之中,仅从善导、蕅益、彻悟诸祖的说明中就足以释疑,善用心者自当举一反三,不需要再多举例加以说明了。
二、往生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1.依《无量寿经》发心专念
依净土三经所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修法有很多种,《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中有“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的条件。第十九愿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开示。真宗习惯上把前者所说列为真实之愿,后者则加以否定,这首先就有些自相矛盾了。且看后面经文中的解释,释迦世尊在三辈往生的经文中,重点所说的是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修持上。反复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性,难道释迦牟尼佛还不懂得弥陀本愿的真实义,反而选择了不重要、不真实的内容大费口舌吗?这显然是讲不通的。其实,第十八愿中的“至心信乐,愿生我国”,本属菩提心的内涵。如蕅益大师所说:“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因此,在《无量寿经》的修学宗旨中,当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重点,这与世尊在三辈往生的经文中多次的说明是相应的。三辈往生的经文,当是释迦世尊对弥陀本愿中所说往生条件的最好解释,毕竟本愿说的是原则。释迦世尊绝对不会不理解弥陀的本愿而妄加解释,更不会说出与弥陀本愿相悖的开示。因此,如能互相对应参考,对理解弥陀本愿会有很大的帮助。世尊在三辈往生一章经文中,根据众生的机缘不同,说出了适合不同情况的修持方法,随各人的能力,认真修持,皆得往生,上尽一生,下至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2.依《阿弥陀经》信愿持名
至于《佛说阿弥陀经》,为自古以来民间流传最广泛的净土经典,正因如此,经中所倡导的深信、发愿和执持佛名号的修学方法也在民间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以至于成为念佛人能否往生的衡量标准。藏经内宣扬弥陀净土的经论中虽有众多指示往生的修法,而历代宏扬者多以此经所论信愿念佛为核心修法,这当然有其因缘。略说不外两个方面:一则简易明白、直接了当;二则通俗易懂、修法方便。有此便利,自然广受欢迎。此经批注,代不乏人,最著名者当推明末四大师中…
《西方净土往生释疑(释仁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