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莲池大师所著的《弥陀疏钞》和蕅益大师所作的《弥陀要解》,前者博大精深,后者简要详明。近代以来,经印光大师极力推崇,认为是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批注,妙极确极。此后《要解》几乎成了净土行者必读之注,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要解》在阐述经中修学宗旨时,将其归为三个阶段:“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如此递进,一目了然。为使行人方便修学,大师随后阐释了信、愿、行的各自定义和独特内涵:“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随后,大师逐一对此作出透辟精彩的解析,尤其是对信心的说明,可谓全面而具体,足以启发正信,增上善根。有此正信之念,进而对极乐油然生起向往之忱。其恳切之心宛若离家多年的游子思慕故乡一般,迫不及待而又从容安闲,没人逼迫,不需劝勉,游子归乡,何等自然。这就是信愿,也就是净土行者的往生态度。以此为引导,一心持名念佛,待到临终,自然心不颠倒,正念分明,随佛接引,往生净土。这是信愿行具足的念佛人理所当然的成就。
在《要解》中,比较容易产生争议的,大概就是大师所说的:“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浅。”有人认为,能不能往生,全在信愿,于是产生念佛不重要的误解。其实,这是完整的一句开示,不能分开来理解,再看大师后面的总结:“故慧行(信愿)为前导,行行(持名)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大师明白说出信愿与持名的各自分工,往生是要靠信愿的引导,这没错,但是如果没有品位,要往生到哪里去呢?而品位的高下,则要靠持名的深浅了。信愿如目,持名如足,只有合一,才能发挥作用。为了消除在信愿行理解上的分歧,大师依经义用了依次递进,相辅相成的体系加以阐述。如说:“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即信、愿、行三者虽各有比重,但万万不可因此忽略三者一体的完整性,唯有三资合一,方成妙用,才能达到往生的目的。
3.依《观无量寿佛经》明九品往生
说到《观无量寿佛经》,自然会想到善导大师,大师的净土思想,散见在五部九卷之中,尤其以《观经四帖疏》最为集中。大师于疏中虽极力强调佛愿接引的重要性,也未曾忽略自力行持的根本因素,所以大师判此经修学的宗旨时说:“本经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而不是说以佛愿接引为宗,这是对全经的修学方法作了纲领性的提示。至于批注的内容当然不能一一细说,兹略举数端可见大概。
(1)弘愿接引为缘,劝心奉法为因
大师在批注开篇就指出: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弗测所窥,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
这里, 大师依经义指出,“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这正是净土法门的特别殊胜之处,本来无可争议。但现在的问题是,将佛愿接引为增上缘理解为不须奉法修行,这就大违经义了。往生依佛愿为增上缘,但须众生勤心奉法为因,如此因缘具备,方得舍此秽身,成就往生果报。若众生无有勤心奉法之因,则弥陀大愿又能为何人作增上缘呢?再看大师对此法所受根机的解答,当更能说明这一问题。
问曰:何机得受?答曰:解有二义,一者谤法与无信,八难及非人,此等不受也,斯乃朽木顽石不可有生润之期,此等众生必无受化之义。除斯已外,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此中大师明言,有受有不受,凡往生者,皆是具足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之功,下至十念之因,如此方得乘佛愿力,而得往生。若果如真宗所理解的纯是佛力令起信心,佛何故不令不受之人亦起信心乎?
(2)大师所解观经宗旨,意在勉人精勤修学。
如大师在上品上生往生文中,批注三心之时,不惜笔墨,反复强调真实发心的重要性。勉励行人:
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真实心中,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又真实心中,意业轻贱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又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不简内外明闇,皆须真实。如此方名至诚心。
这样的开示还不够具体明白吗?
又说到深心时,大师解为深信之心:“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对此,真宗理解为自身既是罪恶凡夫,根本无力修行,因此只须靠佛愿力接引即可。何不再看大师下面进一步的说明呢?
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经,深信行者,必不误众生也。
此处明明说三福九品,乃至定散二善,皆属深信范围,怎能人为地忽略呢?如何才叫深信呢?大师说一心唯信佛语,就应当不顾身命,决定依行。换言之,此信是须要用行持去实践的,进而说:“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此为随顺佛愿。”可见,大师所说的深信,并非如真宗所理解的把佛陀所说的其余教诲舍弃的孤立之信,而是将佛在此经此段所说的完整教诲融会为一的全面信心。既然深信,当信佛说所有教诲,怎能依凡夫知见有选择地信呢?至于行的时候,若能完全依行,则可上品上生。若行而不能全,则品位依次而有高下。然而,不可因自力不足的缘故,就认为不需自力修学,甚至是将更高的行持加以否定了。
通观九品文义及大师批注,意在勉人向上,精进修学。若遇恶缘而得下下品生者,实不得已之选。若是遇上中之缘,定当勉力而行。恶逆之机,可劝其向善。已得向善之人,断不能拉其向下而归为下品之类。下品之设,显弥陀愿力广摄群品,乃至恶逆亦不舍弃。若能上品往生,岂不是更加完善吗!
综上所述,往生的关键条件有两个方面:一者对弥陀愿力的认同,即以弥陀愿力为增上缘;二者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如三经所说,依教而学,定得往生不退成佛。
三、往生是靠自力还是佛力
净业学人的往生,是以自身信愿持名真实修持为因,依弥陀愿力接引为增上缘,得以往生净土,免去轮回退转之苦。这一点,与通途法门全靠自力断尽烦惑方了生死的做法相比,确实是容易多了,故称易行之道。然而往生后的成就,虽有佛力护持,而自身仍须认真修持,方能成就圆满佛果。
龙树菩萨所著《十住毗婆沙论》中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又说:“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自从北魏昙鸾大师在所注《往生论注》中,引用龙树菩萨的“难行道”与“易行道”的观点之后,历代弘扬净土的大德大都以此来判定净土依佛力故为“易行道”,余法依自力故为“难行道”。”
究实而论,净土确为依佛力往生,速得不退的方便法门。然而,这里所说的依佛力,仍然离不开自力的密切配合。如近代杨仁山居士所言:“盖佛教所说接引往生,皆是他力之教,而仍不废自力。废自力,则有无穷过失。”真宗认为净土往生是以他力信心为宗,即信心的生起是佛赐予的,完全否定自力的修学。喻其为乘大轮船,已得上弥陀愿船,更不须自身费丝毫之力。其实,如果废弃自力,虽有弥陀愿船,谁人能乘呢?既然佛愿平等,何不令三途六道一切众生,一时赐予信心,同乘愿船往生成佛呢?显然,离开自力的配合是无法达成这一目的的。由此可知,至心信乐,欲生其国的修持,都是属于自力范围。以自力的修学,方能感得佛力接引,这是因果相应的必然之理。
日本净土真宗专倡纯他力教法,自认为是师承善导大师的理念。其实,不过是将善导大师的理念扭曲为己所用而已。善导大师的确是极力倡导依佛力往生净土的,但是在大师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始终也都在强调自力行持的重要性。如在《观经疏》中所提出的专杂二行,当是自力修学的最好开示。又如在《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中,大师有这样一段开示:
若自他境上,获得三业,能令清净,即是生佛国之正因。问曰:既道三业清净是生净土正因者,云何作业,得名清净?答曰: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口意总断不行,是名清净。又自他身口意相应善,即起上上随喜心,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以此善根回生净土,故名为正因也。
这里说得更为明确,往生的正因当是三业清净,如果结合大师所开示的专修之行,即是以信愿念佛之行持,令三业清净,以此善根回向,方能往生净土。
印光大师对自力与佛力的开示较为具体,自力是念佛人自身要具备的信愿念佛之力,而佛力是临终佛来接引之力。且看大师在《文钞》三编卷一中复恒惭法师一书中的原话:“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这段开示是再明白不过了,往生一事,是由信愿而念佛,内承…
《西方净土往生释疑(释仁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