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佛自性之力(自力),外蒙弥陀慈悲接引之力(佛力),虽未断烦惑,但烦惑不复用事,所以才得往生同居净土。《文钞》中多有此类开示,这里略引几段以资证明:
此系全仗佛力,兼仗自力以了生死者,故于一代时教法门之中,名为特别法门,不得以通途仗自力法门并论也。
——《增广文钞》创建菩提精舍缘起碑记
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全仗佛力,亦兼自力。由仗佛力故,易于仗自力者奚啻百千恒河沙倍也。
——《文钞》三编卷三南通余东袁家庙佛教净业社缘起
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谓信愿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
——《增广文钞》卷四净土问答并序
带业往生者,直登不退。断惑往生者,速证无生。此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与当人信愿念佛之力,感应道交,得此巨益。较比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天地悬殊也。
——《文钞》续编念佛恳辞序
在大师这一系列的开示中,不难看出,念佛往生是由信愿念佛之自力为能感,阿弥陀佛慈悲愿力为所应,合此二力于一时,成就接引往生之事。在讨论的时候,分作自力、佛力,在实际修行的过程中,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因为有了弥陀的大愿作保证,所以众生才有信愿念佛的机会。举此信愿念佛之心,全体投入弥陀大愿海中,心佛相应,感应道交。于此之时,佛力也好,自力也罢,都在不可思议之中了。
四、念佛人平常需不需要断恶修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门公认的七佛通偈,也是一切诸佛出世教化众生的总纲领。断恶修善,是一切法门必修的功课,念佛人又岂能例外。在往生必须的三资粮中,“行”既包涵了念佛之行,同时也具足断恶修善之意。《无量寿经》的三辈,《观经》的九品,都是根据断恶修善的程度不同,而有品位高下的差别。尤其是九品往生的上品和中品经文,说得最为明白,每品都是开出不同的修行标准,若依此修,定得此品,详读经文,自可明了。只有在三下品时,才谈到恶逆往生的问题。然而,这是佛愿宏深不舍众生的慈悲方便,文中除了惋惜和劝令恶逆众生忏悔之外,并无教人不要断恶修善之意。如果认为下三品的恶逆都可以往生,便以此为参照而宣传不用断恶修善同样可以往生,就免不了要自误误人,贻害无穷了。当年印光大师对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修持精进、成就非凡的古昆玉峰法师所提出的念佛“不除妄想,不求一心”之论,尚且痛加呵斥为“全体悖谬、贻害不小”,难道还会允许“不用断恶,不必修善”之类的观点吗?真心弘获正教者,岂可不思。
有人根据善导大师所说“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一句,提出修善不能作为往生的资粮,甚至造恶也不成为障碍的说法,显然是断章取义之谈。大师既说杂善难生,意在劝人专心修善,更体现出断恶修善的重要性。在行中若不具备断恶修善内涵的话,这种行一定不是大师所说的专修之行。还是来看看大师对专修之行的说明吧: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故名深心。
在这段开示,大师强调的重点是专修正行,而专修正行的准备是“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如此这样的修持,才是大师所说的正行。在如此精进的正行中,自然不会有造恶的机会。大师之意,连疏杂之善都不可取,杂恶之行还用说吗?虽然经中有说,下品往生皆是造恶之人。然而,这只能是体现弥陀愿力的慈悲,不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乃至恶逆之人,但能回心,皆蒙摄受。若以此为标准,认定恶逆既然可以往生,修不修善也无所谓了,就有些自欺欺人了。纵然是恶逆往生,也是要忏悔业障的。如大师在《四帖疏》序义分中所说:“三从今向世尊下,至忏悔已来,正明夫人净土妙处,非善不生。恐有余愆,障不得往,是以求哀,更需忏悔。”若恶业不忏悔者,定为往生障碍。关于这一点,大师在下下品的批注中,有更为详细的开示:
问曰:如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观经下品下生中,简谤法摄五逆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言止,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虽得生彼,华合径于多劫,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一)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不得听闻正法(三)不得历事供养。除此以外,更无诸苦。经云犹如比丘入三禅之乐也。应知,虽在华中多劫不开,可不受阿鼻地狱中长时永劫受诸苦痛也。此义就抑止门解竟。
大师这里的分析非常明确,恶逆纵得往生,于现前生后都有极其严重的障碍,言语之中明明有不得已之意。岂有如来放任众生造恶而不加劝,反而默认说造恶也不成障碍之理!
这里产生的误会,出在对往生资粮理解上的偏差。如果将往生之行理解为仅是单纯的念佛,而且是将修善除外的念佛,显然是不够完善,也不符合经义的。净土诸经中没有任何一处是说断恶修善于往生无关的,经中所说的念佛之行,已经将断恶修善圆满地包含其中。否则,念佛又如何称得上圆满之行呢?在念佛时,恶念逐渐减少,即是断恶;正念增强,即是修善。绝不是一边念佛,一边放任心行,就可作为往生资粮了。
印光大师对此也有详尽的开示,在《文钞》三编卷二《复王子立居士书》(三)中说:
《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
这段开示中,大师明确指出大经所说的三辈,“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再看大师在《一函遍复》中的一段开示:
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
大师是将断恶修善与念佛往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再说明念佛之人若欲往生,必须于现在生中断恶修善,方能得到真实利益,方能随愿往生。如大师在《文钞》续编中说:“善人念佛,方能得念佛之真实利益。如基址巩固,万丈高楼,自可随意建造矣!”
五、往生需要临终正念吗
首先,依《阿弥陀经》所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明确指出,往生净土者,临终是必须具足正念的。只不过这个正念的产生,即有自身修持的成分,也有弥陀愿力“慈悲加佑,令心不乱”的成分。虽然如此,毕竟还是要具足正念的。
其次,依《观无量寿经》,“九品之内皆言,临终正念即得往生。”(《安乐集》卷二)。乃至下下品往生,佛言: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善导大师在疏中解释说:“明临终正念,即有金华来应。”此中亦无不须正念,或者所谓任何情况都可往生的迹象。
为什么会有“往生不必正念”或“正念不是往生的标准”之类的说法呢?持此说者向来以汉、吴两译的《无量寿经》中疑城胎生为据,今依吴译本卷下第三辈往生的经文为例,加以分析。经文:
当断爱欲,无所贪慕。得经疾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如是法者,当一心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寿命终即往生阿弥陀佛国,可得尊敬,智慧勇猛。佛言:其人作是以后,若复中悔,心意狐疑,不信作善后世当得其福,不信往生阿弥陀佛国。其人虽尔,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令其人,于卧止梦中,见阿弥陀佛土。心中大欢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诸善,今当往生阿弥陀佛国。其人但念是,口不能复言,即自悔过。悔过者差减少悔无所复及。其人命终,即生阿弥陀佛国。不能得前至,便道见二千里七宝城中,心独欢喜,便止其中。亦复于七宝浴池莲华中化生,即自然受身长大。其城亦复如前城法,比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其人亦复于城中,五百岁竟乃得出,至阿弥陀佛所。心不开解,意不欢乐,智慧不明。
此段…
《西方净土往生释疑(释仁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