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方净土往生释疑(释仁山)▪P4

  ..续本文上一页文中,先述其人所修前因,如断除爱欲,无所贪慕,得经疾(快速)慈心精进。进而要断除瞋怒,斋戒清净,以此用心,“一心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具足如此殊胜因行者,方得寿终之后往生彼国。假如此人“作是以后,若复中悔,心意狐疑”,那么所修的胜因不会因此而唐捐的。于临终前,弥陀以慈悲愿力作增上缘,在其睡梦之中加持其人,使其亲见净土胜境(弥陀愿力为增上缘,以方便力令生正念,而非在失正念的情况下带其往生。) 其人见是以后,心大欢喜,深生忏悔,念生净土,如此亦得往生,只是生在边城疑城。这里的“心中大欢喜,悔不知益作诸善、其人但念是”等,既是对以前的“悔、疑”的彻底反省,也恰好说明正念得以现前了。否则怎会知错,又怎会知佛来迎呢?这与玄奘大师所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所说的临命终时,“慈悲加佑,令心不乱”的开示是完全相应的,只能是更加证明临终正念的重要性,而绝无不须正念之意。当然,这两处经文都是彰显弥陀愿力加持,“令心不乱”这正是净土法门所说的佛力接引的殊胜之处。但无论如何,念佛者临终时是乘正念而往生的,这是不容忽略的事实。

  然而,在《大智度论》第十八卷中,摩诃男与世尊有这样一段对话:

  如摩诃男释王来至佛所白佛言:是迦毗罗人众殷多,我或值奔车、逸马、狂象、斗人时,便失念佛心,是时自念,我今若死,当生何处?佛告摩语男:汝勿怖勿畏,汝是时不生恶趣,必至善处。譬如树常东向曲,若有斫者必当东倒。善人亦如是,若身坏死时,善心意识长夜以信戒闻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

  世尊在此处答复摩语男的问题,就是常说的“强者先牵,重处偏堕”。如念佛人,平常如果能做到全身靠倒,心向西方,则此念最强。忽然命终,由其平常正念业习强的缘故,绝不至堕于恶道,“必至善处”,“必得利益上生天上”。虽然如此,未言及得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说必至善处。而且,这只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论及其人临终心念的具体情况。假如此人,临终忽起恶念呢?不妨来看《大智度论》卷二十四中引用《分别业经》的一段经文:

  佛告阿难:行恶人好处生,行善人恶处生。阿难言:是事云何?佛言:恶人今世罪业未熟,宿世善业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恶而生好处。或临死时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好处。行善人生恶处者,今世善未熟,过世恶已熟,以是因缘故,今虽为善而生恶处。或临死时不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恶处。

  这里说得很明白,“临死时不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恶处。”当然,“临死时善心心数法生,是因缘故亦生好处。”这正说明临终的心念足以决定一个人的去处,这也正是历代祖师为何反复说明临终要保持正念的真正原因。然而,有人会认为这样不公平,为什么一生辛苦,只是最后起了一个恶念,就要堕落呢?其实,这就如同足球场上的比场一样,全场的辛苦奔波固然重要,但是若无临门准确的一脚,同样无法破门。关于这个疑问,龙树菩萨在引了这段经文后,用问答的方式作了详尽的解释:

  问曰:熟不熟义可尔,临死时少许时心,云何能胜终身行力?答曰:是心虽时顷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虽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时心决定猛健故,胜百岁行力,是后心名为大心,以舍身及诸根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如阿罗汉,舍是身着故得阿罗汉道。如是等种种罪福业报,转报亦应如是。

  显然,在这个答案中,临终的正念依然是必须的。而世尊在答复摩诃男的开示中,的确是在告诉我们,只要平常认真念佛,全身靠倒西方,自然不用疑惑,更不必担心命终之后的去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乃至临命终时,任何情况、甚至是心生恶念,都可以万无一失的得生净土。如果临命终时心有牵挂,或忽起烦恼,此种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如《众经撰杂譬喻》卷一中,有这样一段公案:

  昔有沙门行草间。有大蛇言:和尚道人。道人惊左右视之。蛇言:道人莫恐莫怖,愿为我说经,令我脱此罪身。蛇曰:道人闻有阿耆达王不?答曰:闻。蛇曰:我是也。道人言:阿耆达王,立佛塔寺、供养、功德巍巍,当生天上,何缘乃尔也?蛇言:我临命终时,边人持扇,堕我面上,令我瞋恚,受是蛇身。道人即为说经,一心乐听不食七日,命过生天。却后数月持花散佛,众人怪之。在虚空曰:我阿耆达王,蒙道人恩,闻法得生天上,今来奉花报佛恩耳。是以临命之人,傍侧侍卫者不可不护病者心也。

  又如《安士全书》引《法句喻经》云:

  佛世有清信士,供养三宝。临终之时,其妻在傍,悲伤痛苦,夫闻哀恋,魂神不去,在妇鼻内,化作一虫。时有道人,见妇哀哭,善言劝谕。其妇尔时,涕泪交出,虫便堕地,妇见而惭,欲以脚蹈。道人急告曰:止止,莫杀,是汝夫君!妇曰:吾夫奉经持戒,精进难及,何缘为此?道人曰:因汝恩爱,临终哭泣,动其恋慕,故堕虫身。道人为虫说法,虫闻忏悔,命终生天。

  由此可知,念佛之人,平时虽有信愿之力,临命终时又有佛愿力可仗,但也不可忽略关键时刻的正念。若临终之时,忽遇到此类障缘,顿生烦恼瞋恚,那就功亏一篑,遗憾无穷了。

  善导大师除有《临终正念文》明白分析临终正念的关键作用之外,在其他著作中亦多有提到正念的重要性。如《往生礼赞偈》中,分析“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的原因有四,首先就是“外无杂缘,得正念故。”而舍专修杂业者,难以往生的原因,也是以“杂缘乱动,失正念故”居首。在《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中,大师更是直言:

  又,行者等若病不病欲命终时,一依上念佛三昧法,正当身心,回面向西,心亦专注,观想阿弥陀佛。心口相应,声声莫绝,决定作往生想、华台圣众来迎接想。病人若见前境,即向看病人说。既闻说已,即依说录记。又病人若不能语者,看病人必须数数问病人见何境界。若说罪相,傍人即为念佛,助同忏悔,必令罪灭。若得罪灭,华台圣众应念现前。准前钞记。又,行者等眷属六亲若来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若有,必不得向病人边。(否则)即失正念,鬼神交乱,病人狂死,堕三恶道。愿行者等好自谨慎,奉持佛教,同作见佛因缘。已前是入道场及看病人法用。

  这段开示的前半部分强调正念求生,后前段则说病人临终之时,连食酒肉五辛之人都不能到他身边去探看病情。否则,“即失正念,鬼神交乱,病人狂死,堕三恶道!”如此开示,真可谓振聋发聩,念佛之人岂能无视!

  永明延寿大师《万善同归集》卷一云:

  如或言行不称,信力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遮,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预因实,果则不虚。

  莲池大师《临终正念》一文说:“经言人欲终时,闻钟磬声,增其正念。而杭俗亡者气绝良久,方乃召僧击磬,已无及矣。”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卷六《修净土忏并放生社序》一文中说:

  《观经》云:逆恶之人,临终十念皆得往生。夫临终十念,必深植善根。今逆顺境缘,便不复有正念,何况临终?且临终苦现,止藉善友提撕。今青天白日,尚不能于明师友真实格言信受奉行,当临终时,安保善友现前?设现前开示,神识昏迷,而欲求其信解,此又决不可得之数也。

  彻悟大师在《彻悟禅师语录》卷上《示众》中说:

  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但此一念可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然惟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印光大师《文钞》中此类开示更是不胜枚举,略自变量段可知大概:

  腊月三十日,乃一岁之尽日。倘预先未曾打迭得好,则债主怨家,群相系缚,那容你过。临命终时,乃一生之腊月三十日也。倘信愿行资粮未具,贪瞋痴恶习犹存,则无量劫来怨家债主,统来逼讨,那肯饶你。莫道不知净土法门者,无可奈何,随业受生。即知而不务实修者,亦复如是,被恶业牵向三途六道中,永永轮回去也。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堕落三途恶道,则佛念自纯,净业自成,一切尘境,自不能夺其正念矣。

  ——增广《文钞》卷二,复宁波某居士书。

  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属临终时,辄为悲痛哭泣,洗身换衣,只图世人好看,不计贻害亡人。不念佛者,且置勿论。 即志切往生,临终遇此眷属,多皆破坏正念,仍留此界。临终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极。临终正念昭彰,被魔眷爱情、搬动等破坏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亲友、知识各以己物令其担负,担负过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此之得失,虽由他起,实属自己往昔劫中,成全、破坏人之善恶业力所致。凡修净业者,当成全人之正念及预为眷属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识得所,不在世情场面好看,庶可无虞矣。

  ——《陈了常优婆夷往生事迹兼佛性发隐》

  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则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当其正戕时,已经心失正念。况其戕之之苦,苦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也!

  ——《复吴沧洲居士书三》

  世之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一以不依佛教,口说往生,心恋尘境;一以不教眷属念佛,并不预说助念之利益及瞎张罗,预先抹澡、换衣、问事、哭泣等祸害,及至临终,眷属不唯不助念,反为破坏正念。功败垂成,事依俗见,令亡人沉生死苦海,可不哀哉!

  ——《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一》

  若无开导助念之人,必受破坏正念之祸,勿道工夫未深者不能了脱,即佛念已纯者亦难往生。譬如勇士破围而出,拟乘舟逝,被众人之攀挽,即时坠入深渊。

  ——《天台山国清寺创建养老、养病、助念三堂碑记》

  所不生者,由情爱一起,正念即失,断不能生。勿道工夫浅,即工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与佛圣气分相隔故也。

  ——《复章缘净居士书三》

  助念之事,利益甚大。若不为助念,便成破坏正念。勿道无功夫之人不能往生,即有功夫之人,由家人破坏,亦不能往生。故当深劝家人同修净业,方可不致功败于垂成,或仍沉沦于生死苦海也。

  ——《复吕智明居士书》

  诸如此类开示,皆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其悲心之恳切、言词之决定,皆足以警示学人。若于此处还有任何侥幸之心的话,未免有些自欺欺人了。当然,倡此说者,意在勉人着重平时信愿念佛之功,这固然没错。但如果由此而说临终无需正念,就与经义祖语不相应了。何况临终尚有无知眷属及冤家债主等破坏正念的未知因素呢?是故此说用心虽善(意在勉人平常勤修资粮),但其流弊甚大,恐将大开行人懒惰懈怠、希望侥幸之心,其所利者少,而所误者多。如印祖所说:“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执,其弊丛生,不可不慎。”(《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综上所述,净土法门,固然是以弥陀愿力接引为增上缘,但依然离不开行人的真实行持——信愿持名。果能持之以恒,直至临终,正念分明,决定随佛往生,不退成佛,如此方算功德圆满。在此期间,丝毫侥幸之心,都有可能为自己的往生带来障碍。因此,念佛人应当将自身的修持尽形寿坚持下去,虽有些辛苦,如佛所说:“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死之苦,无复苦恼之患,寿千万劫,自在随意。”用短短一生数十寒暑的辛苦,了脱永劫不息的沉轮,值与不值,应当自作了断。

  

《西方净土往生释疑(释仁山)》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