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方淨土往生釋疑(釋仁山)▪P4

  ..續本文上一頁文中,先述其人所修前因,如斷除愛欲,無所貪慕,得經疾(快速)慈心精進。進而要斷除瞋怒,齋戒清淨,以此用心,“一心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晝夜十日不斷絕者”,具足如此殊勝因行者,方得壽終之後往生彼國。假如此人“作是以後,若複中悔,心意狐疑”,那麼所修的勝因不會因此而唐捐的。于臨終前,彌陀以慈悲願力作增上緣,在其睡夢之中加持其人,使其親見淨土勝境(彌陀願力爲增上緣,以方便力令生正念,而非在失正念的情況下帶其往生。) 其人見是以後,心大歡喜,深生忏悔,念生淨土,如此亦得往生,只是生在邊城疑城。這裏的“心中大歡喜,悔不知益作諸善、其人但念是”等,既是對以前的“悔、疑”的徹底反省,也恰好說明正念得以現前了。否則怎會知錯,又怎會知佛來迎呢?這與玄奘大師所譯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中所說的臨命終時,“慈悲加佑,令心不亂”的開示是完全相應的,只能是更加證明臨終正念的重要性,而絕無不須正念之意。當然,這兩處經文都是彰顯彌陀願力加持,“令心不亂”這正是淨土法門所說的佛力接引的殊勝之處。但無論如何,念佛者臨終時是乘正念而往生的,這是不容忽略的事實。

  然而,在《大智度論》第十八卷中,摩诃男與世尊有這樣一段對話:

  如摩诃男釋王來至佛所白佛言:是迦毗羅人衆殷多,我或值奔車、逸馬、狂象、鬥人時,便失念佛心,是時自念,我今若死,當生何處?佛告摩語男:汝勿怖勿畏,汝是時不生惡趣,必至善處。譬如樹常東向曲,若有斫者必當東倒。善人亦如是,若身壞死時,善心意識長夜以信戒聞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

  世尊在此處答複摩語男的問題,就是常說的“強者先牽,重處偏墮”。如念佛人,平常如果能做到全身靠倒,心向西方,則此念最強。忽然命終,由其平常正念業習強的緣故,絕不至墮于惡道,“必至善處”,“必得利益上生天上”。雖然如此,未言及得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說必至善處。而且,這只是在通常情況下,沒有論及其人臨終心念的具體情況。假如此人,臨終忽起惡念呢?不妨來看《大智度論》卷二十四中引用《分別業經》的一段經文:

  佛告阿難:行惡人好處生,行善人惡處生。阿難言:是事雲何?佛言:惡人今世罪業未熟,宿世善業已熟,以是因緣故,今雖爲惡而生好處。或臨死時善心心數法生,是因緣故亦生好處。行善人生惡處者,今世善未熟,過世惡已熟,以是因緣故,今雖爲善而生惡處。或臨死時不善心心數法生,是因緣故亦生惡處。

  這裏說得很明白,“臨死時不善心心數法生,是因緣故亦生惡處。”當然,“臨死時善心心數法生,是因緣故亦生好處。”這正說明臨終的心念足以決定一個人的去處,這也正是曆代祖師爲何反複說明臨終要保持正念的真正原因。然而,有人會認爲這樣不公平,爲什麼一生辛苦,只是最後起了一個惡念,就要墮落呢?其實,這就如同足球場上的比場一樣,全場的辛苦奔波固然重要,但是若無臨門准確的一腳,同樣無法破門。關于這個疑問,龍樹菩薩在引了這段經文後,用問答的方式作了詳盡的解釋:

  問曰:熟不熟義可爾,臨死時少許時心,雲何能勝終身行力?答曰:是心雖時頃少而心力猛利,如火如毒雖少能成大事。是垂死時心決定猛健故,勝百歲行力,是後心名爲大心,以舍身及諸根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爲健。如阿羅漢,舍是身著故得阿羅漢道。如是等種種罪福業報,轉報亦應如是。

  顯然,在這個答案中,臨終的正念依然是必須的。而世尊在答複摩诃男的開示中,的確是在告訴我們,只要平常認真念佛,全身靠倒西方,自然不用疑惑,更不必擔心命終之後的去處。但是,這並不等于說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乃至臨命終時,任何情況、甚至是心生惡念,都可以萬無一失的得生淨土。如果臨命終時心有牽挂,或忽起煩惱,此種情況就要另當別論了。如《衆經撰雜譬喻》卷一中,有這樣一段公案:

  昔有沙門行草間。有大蛇言:和尚道人。道人驚左右視之。蛇言:道人莫恐莫怖,願爲我說經,令我脫此罪身。蛇曰:道人聞有阿耆達王不?答曰:聞。蛇曰:我是也。道人言:阿耆達王,立佛塔寺、供養、功德巍巍,當生天上,何緣乃爾也?蛇言:我臨命終時,邊人持扇,墮我面上,令我瞋恚,受是蛇身。道人即爲說經,一心樂聽不食七日,命過生天。卻後數月持花散佛,衆人怪之。在虛空曰:我阿耆達王,蒙道人恩,聞法得生天上,今來奉花報佛恩耳。是以臨命之人,傍側侍衛者不可不護病者心也。

  又如《安士全書》引《法句喻經》雲:

  佛世有清信士,供養叁寶。臨終之時,其妻在傍,悲傷痛苦,夫聞哀戀,魂神不去,在婦鼻內,化作一蟲。時有道人,見婦哀哭,善言勸谕。其婦爾時,涕淚交出,蟲便墮地,婦見而慚,欲以腳蹈。道人急告曰:止止,莫殺,是汝夫君!婦曰:吾夫奉經持戒,精進難及,何緣爲此?道人曰:因汝恩愛,臨終哭泣,動其戀慕,故墮蟲身。道人爲蟲說法,蟲聞忏悔,命終生天。

  由此可知,念佛之人,平時雖有信願之力,臨命終時又有佛願力可仗,但也不可忽略關鍵時刻的正念。若臨終之時,忽遇到此類障緣,頓生煩惱瞋恚,那就功虧一篑,遺憾無窮了。

  善導大師除有《臨終正念文》明白分析臨終正念的關鍵作用之外,在其他著作中亦多有提到正念的重要性。如《往生禮贊偈》中,分析“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的原因有四,首先就是“外無雜緣,得正念故。”而舍專修雜業者,難以往生的原因,也是以“雜緣亂動,失正念故”居首。在《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門》中,大師更是直言:

  又,行者等若病不病欲命終時,一依上念佛叁昧法,正當身心,回面向西,心亦專注,觀想阿彌陀佛。心口相應,聲聲莫絕,決定作往生想、華臺聖衆來迎接想。病人若見前境,即向看病人說。既聞說已,即依說錄記。又病人若不能語者,看病人必須數數問病人見何境界。若說罪相,傍人即爲念佛,助同忏悔,必令罪滅。若得罪滅,華臺聖衆應念現前。准前鈔記。又,行者等眷屬六親若來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若有,必不得向病人邊。(否則)即失正念,鬼神交亂,病人狂死,墮叁惡道。願行者等好自謹慎,奉持佛教,同作見佛因緣。已前是入道場及看病人法用。

  這段開示的前半部分強調正念求生,後前段則說病人臨終之時,連食酒肉五辛之人都不能到他身邊去探看病情。否則,“即失正念,鬼神交亂,病人狂死,墮叁惡道!”如此開示,真可謂振聾發聩,念佛之人豈能無視!

  永明延壽大師《萬善同歸集》卷一雲:

  如或言行不稱,信力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恃此懈怠,臨終望生,但爲業障所遮,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應預因實,果則不虛。

  蓮池大師《臨終正念》一文說:“經言人欲終時,聞鍾磬聲,增其正念。而杭俗亡者氣絕良久,方乃召僧擊磬,已無及矣。”

  蕅益大師《靈峰宗論》卷六《修淨土忏並放生社序》一文中說:

  《觀經》雲:逆惡之人,臨終十念皆得往生。夫臨終十念,必深植善根。今逆順境緣,便不複有正念,何況臨終?且臨終苦現,止藉善友提撕。今青天白日,尚不能于明師友真實格言信受奉行,當臨終時,安保善友現前?設現前開示,神識昏迷,而欲求其信解,此又決不可得之數也。

  徹悟大師在《徹悟禅師語錄》卷上《示衆》中說:

  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緣念彌陀,求生淨土,得不見佛往生乎?但此一念可僥幸而致,必須存之以誠,操之有素。是故吾輩于此一句彌陀,千念萬念,以至終日終年念者,無非爲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純熟,則臨命終時,唯此一念,更無異念。智者大師雲:“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然惟此一念,更無異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見彌陀,更見何人;不生淨土,更生何處?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印光大師《文鈔》中此類開示更是不勝枚舉,略自變量段可知大概:

  臘月叁十日,乃一歲之盡日。倘預先未曾打疊得好,則債主怨家,群相系縛,那容你過。臨命終時,乃一生之臘月叁十日也。倘信願行資糧未具,貪瞋癡惡習猶存,則無量劫來怨家債主,統來逼討,那肯饒你。莫道不知淨土法門者,無可奈何,隨業受生。即知而不務實修者,亦複如是,被惡業牽向叁途六道中,永永輪回去也。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墮落叁途惡道,則佛念自純,淨業自成,一切塵境,自不能奪其正念矣。

  ——增廣《文鈔》卷二,複甯波某居士書。

  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屬臨終時,辄爲悲痛哭泣,洗身換衣,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贻害亡人。不念佛者,且置勿論。 即志切往生,臨終遇此眷屬,多皆破壞正念,仍留此界。臨終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牽後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極。臨終正念昭彰,被魔眷愛情、搬動等破壞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親友、知識各以己物令其擔負,擔負過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此之得失,雖由他起,實屬自己往昔劫中,成全、破壞人之善惡業力所致。凡修淨業者,當成全人之正念及預爲眷屬示其利害,俾各知所重在神識得所,不在世情場面好看,庶可無虞矣。

  ——《陳了常優婆夷往生事迹兼佛性發隱》

  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則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當其正戕時,已經心失正念。況其戕之之苦,苦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與佛相應,蒙佛接引也!

  ——《複吳滄洲居士書叁》

  世之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一以不依佛教,口說往生,心戀塵境;一以不教眷屬念佛,並不預說助念之利益及瞎張羅,預先抹澡、換衣、問事、哭泣等禍害,及至臨終,眷屬不唯不助念,反爲破壞正念。功敗垂成,事依俗見,令亡人沈生死苦海,可不哀哉!

  ——《複獨山楊慧芳居士書一》

  若無開導助念之人,必受破壞正念之禍,勿道工夫未深者不能了脫,即佛念已純者亦難往生。譬如勇士破圍而出,擬乘舟逝,被衆人之攀挽,即時墜入深淵。

  ——《天臺山國清寺創建養老、養病、助念叁堂碑記》

  所不生者,由情愛一起,正念即失,斷不能生。勿道工夫淺,即工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與佛聖氣分相隔故也。

  ——《複章緣淨居士書叁》

  助念之事,利益甚大。若不爲助念,便成破壞正念。勿道無功夫之人不能往生,即有功夫之人,由家人破壞,亦不能往生。故當深勸家人同修淨業,方可不致功敗于垂成,或仍沈淪于生死苦海也。

  ——《複呂智明居士書》

  諸如此類開示,皆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其悲心之懇切、言詞之決定,皆足以警示學人。若于此處還有任何僥幸之心的話,未免有些自欺欺人了。當然,倡此說者,意在勉人著重平時信願念佛之功,這固然沒錯。但如果由此而說臨終無需正念,就與經義祖語不相應了。何況臨終尚有無知眷屬及冤家債主等破壞正念的未知因素呢?是故此說用心雖善(意在勉人平常勤修資糧),但其流弊甚大,恐將大開行人懶惰懈怠、希望僥幸之心,其所利者少,而所誤者多。如印祖所說:“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執,其弊叢生,不可不慎。”(《文鈔》叁編卷一複丁福保居士書十)

  綜上所述,淨土法門,固然是以彌陀願力接引爲增上緣,但依然離不開行人的真實行持——信願持名。果能持之以恒,直至臨終,正念分明,決定隨佛往生,不退成佛,如此方算功德圓滿。在此期間,絲毫僥幸之心,都有可能爲自己的往生帶來障礙。因此,念佛人應當將自身的修持盡形壽堅持下去,雖有些辛苦,如佛所說:“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苦,無複苦惱之患,壽千萬劫,自在隨意。”用短短一生數十寒暑的辛苦,了脫永劫不息的沈輪,值與不值,應當自作了斷。

  

《西方淨土往生釋疑(釋仁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