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方淨土往生釋疑(釋仁山)▪P3

  ..續本文上一頁心佛自性之力(自力),外蒙彌陀慈悲接引之力(佛力),雖未斷煩惑,但煩惑不複用事,所以才得往生同居淨土。《文鈔》中多有此類開示,這裏略引幾段以資證明:

  此系全仗佛力,兼仗自力以了生死者,故于一代時教法門之中,名爲特別法門,不得以通途仗自力法門並論也。

  ——《增廣文鈔》創建菩提精舍緣起碑記

  良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念佛法門,全仗佛力,亦兼自力。由仗佛力故,易于仗自力者奚啻百千恒河沙倍也。

  ——《文鈔》叁編卷叁南通余東袁家廟佛教淨業社緣起

  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謂信願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

  ——《增廣文鈔》卷四淨土問答並序

  帶業往生者,直登不退。斷惑往生者,速證無生。此全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與當人信願念佛之力,感應道交,得此巨益。較比專仗自力者,其難易天地懸殊也。

  ——《文鈔》續編念佛懇辭序

  在大師這一系列的開示中,不難看出,念佛往生是由信願念佛之自力爲能感,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爲所應,合此二力于一時,成就接引往生之事。在討論的時候,分作自力、佛力,在實際修行的過程中,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因爲有了彌陀的大願作保證,所以衆生才有信願念佛的機會。舉此信願念佛之心,全體投入彌陀大願海中,心佛相應,感應道交。于此之時,佛力也好,自力也罷,都在不可思議之中了。

  四、念佛人平常需不需要斷惡修善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門公認的七佛通偈,也是一切諸佛出世教化衆生的總綱領。斷惡修善,是一切法門必修的功課,念佛人又豈能例外。在往生必須的叁資糧中,“行”既包涵了念佛之行,同時也具足斷惡修善之意。《無量壽經》的叁輩,《觀經》的九品,都是根據斷惡修善的程度不同,而有品位高下的差別。尤其是九品往生的上品和中品經文,說得最爲明白,每品都是開出不同的修行標准,若依此修,定得此品,詳讀經文,自可明了。只有在叁下品時,才談到惡逆往生的問題。然而,這是佛願宏深不舍衆生的慈悲方便,文中除了惋惜和勸令惡逆衆生忏悔之外,並無教人不要斷惡修善之意。如果認爲下叁品的惡逆都可以往生,便以此爲參照而宣傳不用斷惡修善同樣可以往生,就免不了要自誤誤人,贻害無窮了。當年印光大師對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修持精進、成就非凡的古昆玉峰法師所提出的念佛“不除妄想,不求一心”之論,尚且痛加呵斥爲“全體悖謬、贻害不小”,難道還會允許“不用斷惡,不必修善”之類的觀點嗎?真心弘獲正教者,豈可不思。

  有人根據善導大師所說“極樂無爲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一句,提出修善不能作爲往生的資糧,甚至造惡也不成爲障礙的說法,顯然是斷章取義之談。大師既說雜善難生,意在勸人專心修善,更體現出斷惡修善的重要性。在行中若不具備斷惡修善內涵的話,這種行一定不是大師所說的專修之行。還是來看看大師對專修之行的說明吧:

  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贊歎供養,是名爲正。又就此正中,複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爲助業。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爲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衆名疏雜之行也。故名深心。

  在這段開示,大師強調的重點是專修正行,而專修正行的准備是“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如此這樣的修持,才是大師所說的正行。在如此精進的正行中,自然不會有造惡的機會。大師之意,連疏雜之善都不可取,雜惡之行還用說嗎?雖然經中有說,下品往生皆是造惡之人。然而,這只能是體現彌陀願力的慈悲,不忍舍棄任何一個衆生,乃至惡逆之人,但能回心,皆蒙攝受。若以此爲標准,認定惡逆既然可以往生,修不修善也無所謂了,就有些自欺欺人了。縱然是惡逆往生,也是要忏悔業障的。如大師在《四帖疏》序義分中所說:“叁從今向世尊下,至忏悔已來,正明夫人淨土妙處,非善不生。恐有余愆,障不得往,是以求哀,更需忏悔。”若惡業不忏悔者,定爲往生障礙。關于這一點,大師在下下品的批注中,有更爲詳細的開示:

  問曰:如四十八願中,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觀經下品下生中,簡謗法攝五逆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義仰就抑止門中解,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然此之二業,其障極重,衆生若造,直入阿鼻,曆劫周慞,無由可出。但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言止,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謗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轉,還發大悲攝取往生。然謗法之罪未爲。又止言若起謗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業而解也。若造,還攝得生。雖得生彼,華合徑于多劫,此等罪人在華內時,有叁種障:(一)不得見佛及諸聖衆(二)不得聽聞正法(叁)不得曆事供養。除此以外,更無諸苦。經雲猶如比丘入叁禅之樂也。應知,雖在華中多劫不開,可不受阿鼻地獄中長時永劫受諸苦痛也。此義就抑止門解竟。

  大師這裏的分析非常明確,惡逆縱得往生,于現前生後都有極其嚴重的障礙,言語之中明明有不得已之意。豈有如來放任衆生造惡而不加勸,反而默認說造惡也不成障礙之理!

  這裏産生的誤會,出在對往生資糧理解上的偏差。如果將往生之行理解爲僅是單純的念佛,而且是將修善除外的念佛,顯然是不夠完善,也不符合經義的。淨土諸經中沒有任何一處是說斷惡修善于往生無關的,經中所說的念佛之行,已經將斷惡修善圓滿地包含其中。否則,念佛又如何稱得上圓滿之行呢?在念佛時,惡念逐漸減少,即是斷惡;正念增強,即是修善。絕不是一邊念佛,一邊放任心行,就可作爲往生資糧了。

  印光大師對此也有詳盡的開示,在《文鈔》叁編卷二《複王子立居士書》(叁)中說:

  《無量壽經》中,有叁輩;《觀無量壽佛經》,有九品。下叁品,皆造惡業之人,臨終遇善知識開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龍舒死執叁輩即是九品,此是錯誤根本。故以下輩作下叁品,其錯大矣。故上輩不說發菩提心,中輩則有發菩提心,下輩則雲不發菩提心。不思下輩絕無一語雲造業事,乃系善人,只可爲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將下輩作下品,違經失理,竟成任意改經,其過大矣。在彼意謂,佛定將一切衆生攝盡,而不知只攝善類,不及惡類。彼既以善人爲惡人,故雲不發菩提心。死執下輩即是下品,故將善人認做惡人。不知九品之下叁品,臨終苦極,一聞佛名,其歸命投誠,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奮感激,比臨刑望赦之心,深千萬倍。雖未言及發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與誠,實具足菩提心矣。

  這段開示中,大師明確指出大經所說的叁輩,“只攝善類,不及惡類。”再看大師在《一函遍複》中的一段開示:

  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

  大師是將斷惡修善與念佛往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再說明念佛之人若欲往生,必須于現在生中斷惡修善,方能得到真實利益,方能隨願往生。如大師在《文鈔》續編中說:“善人念佛,方能得念佛之真實利益。如基址鞏固,萬丈高樓,自可隨意建造矣!”

  五、往生需要臨終正念嗎

  首先,依《阿彌陀經》所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明確指出,往生淨土者,臨終是必須具足正念的。只不過這個正念的産生,即有自身修持的成分,也有彌陀願力“慈悲加佑,令心不亂”的成分。雖然如此,畢竟還是要具足正念的。

  其次,依《觀無量壽經》,“九品之內皆言,臨終正念即得往生。”(《安樂集》卷二)。乃至下下品往生,佛言: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善導大師在疏中解釋說:“明臨終正念,即有金華來應。”此中亦無不須正念,或者所謂任何情況都可往生的迹象。

  爲什麼會有“往生不必正念”或“正念不是往生的標准”之類的說法呢?持此說者向來以漢、吳兩譯的《無量壽經》中疑城胎生爲據,今依吳譯本卷下第叁輩往生的經文爲例,加以分析。經文:

  當斷愛欲,無所貪慕。得經疾慈心精進,不當瞋怒。齋戒清淨。如是法者,當一心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晝夜十日不斷絕者,壽命終即往生阿彌陀佛國,可得尊敬,智慧勇猛。佛言:其人作是以後,若複中悔,心意狐疑,不信作善後世當得其福,不信往生阿彌陀佛國。其人雖爾,續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阿彌陀佛,即令其人,于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土。心中大歡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諸善,今當往生阿彌陀佛國。其人但念是,口不能複言,即自悔過。悔過者差減少悔無所複及。其人命終,即生阿彌陀佛國。不能得前至,便道見二千裏七寶城中,心獨歡喜,便止其中。亦複于七寶浴池蓮華中化生,即自然受身長大。其城亦複如前城法,比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其人亦複于城中,五百歲竟乃得出,至阿彌陀佛所。心不開解,意不歡樂,智慧不明。

  此段…

《西方淨土往生釋疑(釋仁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