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方淨土往生釋疑(釋仁山)▪P2

  ..續本文上一頁的蓮池大師所著的《彌陀疏鈔》和蕅益大師所作的《彌陀要解》,前者博大精深,後者簡要詳明。近代以來,經印光大師極力推崇,認爲是佛說此經以來第一批注,妙極確極。此後《要解》幾乎成了淨土行者必讀之注,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要解》在闡述經中修學宗旨時,將其歸爲叁個階段:“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如此遞進,一目了然。爲使行人方便修學,大師隨後闡釋了信、願、行的各自定義和獨特內涵:“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隨後,大師逐一對此作出透辟精彩的解析,尤其是對信心的說明,可謂全面而具體,足以啓發正信,增上善根。有此正信之念,進而對極樂油然生起向往之忱。其懇切之心宛若離家多年的遊子思慕故鄉一般,迫不及待而又從容安閑,沒人逼迫,不需勸勉,遊子歸鄉,何等自然。這就是信願,也就是淨土行者的往生態度。以此爲引導,一心持名念佛,待到臨終,自然心不顛倒,正念分明,隨佛接引,往生淨土。這是信願行具足的念佛人理所當然的成就。

  在《要解》中,比較容易産生爭議的,大概就是大師所說的:“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在持名之深淺。”有人認爲,能不能往生,全在信願,于是産生念佛不重要的誤解。其實,這是完整的一句開示,不能分開來理解,再看大師後面的總結:“故慧行(信願)爲前導,行行(持名)爲正修,如目足並運也。”大師明白說出信願與持名的各自分工,往生是要靠信願的引導,這沒錯,但是如果沒有品位,要往生到哪裏去呢?而品位的高下,則要靠持名的深淺了。信願如目,持名如足,只有合一,才能發揮作用。爲了消除在信願行理解上的分歧,大師依經義用了依次遞進,相輔相成的體系加以闡述。如說:“非信不足啓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 即信、願、行叁者雖各有比重,但萬萬不可因此忽略叁者一體的完整性,唯有叁資合一,方成妙用,才能達到往生的目的。

  3.依《觀無量壽佛經》明九品往生

  說到《觀無量壽佛經》,自然會想到善導大師,大師的淨土思想,散見在五部九卷之中,尤其以《觀經四帖疏》最爲集中。大師于疏中雖極力強調佛願接引的重要性,也未曾忽略自力行持的根本因素,所以大師判此經修學的宗旨時說:“本經以觀佛叁昧爲宗,亦以念佛叁昧爲宗。一心回願往生淨土爲體。”而不是說以佛願接引爲宗,這是對全經的修學方法作了綱領性的提示。至于批注的內容當然不能一一細說,茲略舉數端可見大概。

  (1)弘願接引爲緣,勸心奉法爲因

  大師在批注開篇就指出: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也。又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叁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唯可勤心奉法畢命爲期,舍此穢身,即證彼法性之常樂。

  這裏, 大師依經義指出,“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也。”這正是淨土法門的特別殊勝之處,本來無可爭議。但現在的問題是,將佛願接引爲增上緣理解爲不須奉法修行,這就大違經義了。往生依佛願爲增上緣,但須衆生勤心奉法爲因,如此因緣具備,方得舍此穢身,成就往生果報。若衆生無有勤心奉法之因,則彌陀大願又能爲何人作增上緣呢?再看大師對此法所受根機的解答,當更能說明這一問題。

  問曰:何機得受?答曰:解有二義,一者謗法與無信,八難及非人,此等不受也,斯乃朽木頑石不可有生潤之期,此等衆生必無受化之義。除斯已外,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

  此中大師明言,有受有不受,凡往生者,皆是具足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之功,下至十念之因,如此方得乘佛願力,而得往生。若果如真宗所理解的純是佛力令起信心,佛何故不令不受之人亦起信心乎?

  (2)大師所解觀經宗旨,意在勉人精勤修學。

  如大師在上品上生往生文中,批注叁心之時,不惜筆墨,反複強調真實發心的重要性。勉勵行人:

  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真實心中,厭舍此生死叁界等自他依正二報。又真實心中,意業思想觀察憶念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如現目前。又真實心中,意業輕賤厭舍此生死叁界等自他依正二報,不善叁業必須真實心中舍。又若起善叁業者,必須真實心中作。不簡內外明闇,皆須真實。如此方名至誠心。

  這樣的開示還不夠具體明白嗎?

  又說到深心時,大師解爲深信之心:“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對此,真宗理解爲自身既是罪惡凡夫,根本無力修行,因此只須靠佛願力接引即可。何不再看大師下面進一步的說明呢?

  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叁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贊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恒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經,深信行者,必不誤衆生也。

  此處明明說叁福九品,乃至定散二善,皆屬深信範圍,怎能人爲地忽略呢?如何才叫深信呢?大師說一心唯信佛語,就應當不顧身命,決定依行。換言之,此信是須要用行持去實踐的,進而說:“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此爲隨順佛願。”可見,大師所說的深信,並非如真宗所理解的把佛陀所說的其余教誨舍棄的孤立之信,而是將佛在此經此段所說的完整教誨融會爲一的全面信心。既然深信,當信佛說所有教誨,怎能依凡夫知見有選擇地信呢?至于行的時候,若能完全依行,則可上品上生。若行而不能全,則品位依次而有高下。然而,不可因自力不足的緣故,就認爲不需自力修學,甚至是將更高的行持加以否定了。

  通觀九品文義及大師批注,意在勉人向上,精進修學。若遇惡緣而得下下品生者,實不得已之選。若是遇上中之緣,定當勉力而行。惡逆之機,可勸其向善。已得向善之人,斷不能拉其向下而歸爲下品之類。下品之設,顯彌陀願力廣攝群品,乃至惡逆亦不舍棄。若能上品往生,豈不是更加完善嗎!

  綜上所述,往生的關鍵條件有兩個方面:一者對彌陀願力的認同,即以彌陀願力爲增上緣;二者是勤心奉法,畢命爲期。如叁經所說,依教而學,定得往生不退成佛。

  叁、往生是靠自力還是佛力

  淨業學人的往生,是以自身信願持名真實修持爲因,依彌陀願力接引爲增上緣,得以往生淨土,免去輪回退轉之苦。這一點,與通途法門全靠自力斷盡煩惑方了生死的做法相比,確實是容易多了,故稱易行之道。然而往生後的成就,雖有佛力護持,而自身仍須認真修持,方能成就圓滿佛果。

  龍樹菩薩所著《十住毗婆沙論》中說:“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又說:“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自從北魏昙鸾大師在所注《往生論注》中,引用龍樹菩薩的“難行道”與“易行道”的觀點之後,曆代弘揚淨土的大德大都以此來判定淨土依佛力故爲“易行道”,余法依自力故爲“難行道”。”

  究實而論,淨土確爲依佛力往生,速得不退的方便法門。然而,這裏所說的依佛力,仍然離不開自力的密切配合。如近代楊仁山居士所言:“蓋佛教所說接引往生,皆是他力之教,而仍不廢自力。廢自力,則有無窮過失。”真宗認爲淨土往生是以他力信心爲宗,即信心的生起是佛賜予的,完全否定自力的修學。喻其爲乘大輪船,已得上彌陀願船,更不須自身費絲毫之力。其實,如果廢棄自力,雖有彌陀願船,誰人能乘呢?既然佛願平等,何不令叁途六道一切衆生,一時賜予信心,同乘願船往生成佛呢?顯然,離開自力的配合是無法達成這一目的的。由此可知,至心信樂,欲生其國的修持,都是屬于自力範圍。以自力的修學,方能感得佛力接引,這是因果相應的必然之理。

  日本淨土真宗專倡純他力教法,自認爲是師承善導大師的理念。其實,不過是將善導大師的理念扭曲爲己所用而已。善導大師的確是極力倡導依佛力往生淨土的,但是在大師完整的理論體系中,始終也都在強調自力行持的重要性。如在《觀經疏》中所提出的專雜二行,當是自力修學的最好開示。又如在《依觀經等明般舟叁昧行道往生贊》中,大師有這樣一段開示:

  若自他境上,獲得叁業,能令清淨,即是生佛國之正因。問曰:既道叁業清淨是生淨土正因者,雲何作業,得名清淨?答曰: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口意總斷不行,是名清淨。又自他身口意相應善,即起上上隨喜心,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我亦如是隨喜,以此善根回生淨土,故名爲正因也。

  這裏說得更爲明確,往生的正因當是叁業清淨,如果結合大師所開示的專修之行,即是以信願念佛之行持,令叁業清淨,以此善根回向,方能往生淨土。

  印光大師對自力與佛力的開示較爲具體,自力是念佛人自身要具備的信願念佛之力,而佛力是臨終佛來接引之力。且看大師在《文鈔》叁編卷一中複恒慚法師一書中的原話:“生同居,由信願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蓋彼雖未斷煩惑,由內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彌陀慈悲之力,感應道交。雖未斷煩惑,而煩惑不複用事,故得往生最極清淨之同居土。”這段開示是再明白不過了,往生一事,是由信願而念佛,內承…

《西方淨土往生釋疑(釋仁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