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淨土往生釋疑
編輯:釋仁山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淨土法門,肇始于華嚴,流布十方,其影響之大,攝衆之廣,皆如日月曆天,有目共睹。然而,近代以來,教內對念佛往生一事,頗多爭議,本文就若幹念佛往生等相關問題,略做探討。
關鍵詞:淨土法門信願行往生斷惡修善
作者簡介:釋仁山,河南商水人,現居新加坡。
《往生經》普廣菩薩摩诃薩問十方佛刹清淨國土有差別不?佛言無差別也。普廣菩薩進而又問,既無差別,何故世尊偏贊阿彌陀刹,勸令衆生往生彼土呢?于是佛說出這其中的原由:“娑婆世界人多貪濁,信向者小,習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專心,亂無志意。十方世界實無差別,令諸衆生專心有在,是故贊歎彼國土耳。諸往生者,悉隨彼願,無不獲果。”故知世尊特勸衆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乃是便于衆生修學的緣故。雖然此法稱爲易行之道,亦須專心修持,方克成就。對于往生資糧的修持,曆代淨土大德各引經論,或強調信心,或懇勉發願,或特重念佛。雖各有所專,也不過是對核心宗旨的不同诠釋而已,對此應當依據經論作全面正確理解,方能避免偏失。近來教內對念佛往生一事頗多爭議,諸如:但有信心即可往生,全仗佛力無須自修,臨終無需正念也可往生,甚至斷惡修善也可不必,等等。此等言論勸人生信尚可勉強言之,若單提信心而舍棄發願修行乃至臨終正念等,頗有斷章取義之嫌,流弊甚多。深恐學人于此産生誤解,是以不揣愚陋,略引經論祖語,作膚淺分析,以資參考。
一、但有信心就可以往生否
《華嚴經》上說:“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大智度論》龍樹菩薩雲:“佛法大海,信爲能入。”佛法的學習是從建立信心開始的,經論中亦多有強調信心的說明,在任何一個法門的修學中,信心都占有極其重要的比重,這一點當是不爭的事實。而淨土法門中,對于信心的培養尤爲重視。如《稱贊淨土佛攝受經》所言:此法是“一切世間極難信法”,若人能于此法信解受持,乃至演說,當知此人甚爲稀有。一旦建立對淨土法門的絕對信心,那麼在往後的修學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淨土又稱易行難信之法。然而,“行”雖然說“易”,但畢竟還是要“行”,否則是不行的。如蕅益大師所說:“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如果認爲只需突破信心難關,即可隨意往生,對于行持可以忽略,甚至完全否定,那就要好好商榷一番了。
首先,對于只需信心即可往生的討論,先從經論中有無根據說起,執此說者常引的經文當是魏譯本的《無量壽經》卷下開篇的一段經文:“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此段經文中,是在信願回向的前提下,得出“即得往生”的結論。有師解釋爲:“即得者:不隔時、不隔日、不隔念之義;得者,決定之意。”若是臨終情況,這種解釋還說得通,但對于有時間過程的地方,這樣解釋就說不通了。如《法華經》雲:“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豈不是早就成佛了,比往生還更爲快速。其實,這裏的“即得”更合理的解釋應當是因果關系,而不是時間觀念的馬上、當下的意思。如果與願文對照的話,當有“乃至十念”之行在其中,方可認爲是現在生中得以往生。若無其行,則當如善導大師在《觀經疏》卷一中所說:“若欲往生者,要須行願具足方可得生。”又曰:
如經中說,但有其行,行即孤,亦無所至;但有其願,願即虛,亦無所至。要須願行相扶,所爲皆克。是故今此論(攝論)中直言發願不論有行,是故未即得生與遠生作因者,其義實也。
在這裏,大師依經義作了完整的說明,即如果只是有信願而不論有行,也說得以往生的話,那是與遠生作因的說法,也就是常說的別時意趣。如果要想在今生即得往生淨土,要須行願具足方可得生,這樣的說明才符合經義的完整解讀。若只是執著“信心歡喜,即得往生”的字面意思,那就有依文解義的嫌疑了。如果依這樣的理解看經文,倒不如《法華經》中所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來得痛快。
信心是往生的前提,這一點是被曆來的祖師大德所公認的。然而,對于認定只要有信心,舍棄一切諸行即可往生的觀點,卻只有日本淨土真宗一家而已。若依淨土經論中的完整教義,這樣的觀點顯然是有些斷章取義的。依彌陀本願而言,即使是真宗所推重的“第十八願”,尚且說出“乃至十念”的最低行持要求,怎能說但具信心而不需要行持呢?而且,佛說此願是在“至心信樂,願生我國,乃至十念”的完整修持上才保證“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真宗在理解“信心歡喜,即得往生”之類的經文時,不知是故意忽略還是有意回避這個根本的問題,以至于有這樣矛盾的觀點。
其次,單單對于信心的理解和建立,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上品下生位中的一段開示,可以更好地說明這一問題:
又雖信不深,善心數退,惡法數起,此乃由不深信苦樂因果也。若深信生死苦者,罪業畢竟不重犯,若深信淨土無爲樂者,善心一發永無退失也。二明信雖間斷,于一切大乘不得疑謗,若起疑謗者,縱使千佛繞身,無由可救也。
此中大師對深信有具體地說明,果然深信生死苦者,罪業畢竟不重犯。試問真宗行人有用此標准來對照信心嗎?若深信淨土無爲樂者,善心一發永無退失也。進而大師又說,于一切大乘不得疑謗。一切大乘,即佛所說一切大乘教法,皆不得疑,更不得謗,何況本宗所說一切教法,怎能自起疑心,複加人爲割裂呢!若起疑謗者,其障甚重,縱使千佛繞身,無由可救也。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從自、他、因、果、事、理六個方面對信心的內涵作了全面闡述,都可以說明信心的圓滿建立不是一句話的事情,需要充分理解所信的內涵才能相應,否則就落到迷信的範疇了。 真宗認爲,只要深信彌陀願力的救度,就等于已經往生的說法,顯然是把信心所具足的行願內涵人爲忽略的觀點,這對往生者的修持會起到消極的負面影響。因爲大家認爲我信了,就等于往生了,那還需要修什麼行、念什麼佛呢?縱然有所謂的念佛報恩之行,也多半流于形式。如此一來,爲本來就無心修行而又想往生的衆生提供了一個最好的借口,很容易使人産生這樣的誤會:不用修行念佛也可以往生,只要你信就可以了。這種觀點與外教所謂的信者得救,頗有相同之處,不得不引人重視。
對于信心的培養,是念佛人理當重視的。然而,這個信心卻不能是孤立的信心,應當具足後續的完整修法才可以。否則,信心就無法成爲決定性的因素了。這一點,蕅益大師有明確系統的論述,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信願持名,爲一經要旨。非信不足啓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又說:“依一心說信願行,非先後,非定叁。蓋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大師明確指出,具足願行的信心,方可名爲真信。如果一定要認爲,但有信心今生即得往生的話,那麼應當是這種具足願行的信心才能與經義相應。對此,徹悟大師有深刻的論述:
不信姑置,即如信者,信不願,猶不信也。願而無行,猶弗願也。行而不猛,猶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願不切。願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總之,生真信難。信果真矣,願自能切。願果切矣,行自能猛。真切信願,加勇猛力行,決定得生淨土,決定得見彌陀,決定證叁不退,決定一生補佛。
其實,諸如此類的說明,散見在曆代祖師的言論之中,僅從善導、蕅益、徹悟諸祖的說明中就足以釋疑,善用心者自當舉一反叁,不需要再多舉例加以說明了。
二、往生的關鍵條件是什麼
1.依《無量壽經》發心專念
依淨土叁經所說,往生極樂世界的修法有很多種,《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中有“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的條件。第十九願有“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開示。真宗習慣上把前者所說列爲真實之願,後者則加以否定,這首先就有些自相矛盾了。且看後面經文中的解釋,釋迦世尊在叁輩往生的經文中,重點所說的是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修持上。反複強調發菩提心的重要性,難道釋迦牟尼佛還不懂得彌陀本願的真實義,反而選擇了不重要、不真實的內容大費口舌嗎?這顯然是講不通的。其實,第十八願中的“至心信樂,願生我國”,本屬菩提心的內涵。如蕅益大師所說:“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爲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爲正行。”因此,在《無量壽經》的修學宗旨中,當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爲重點,這與世尊在叁輩往生的經文中多次的說明是相應的。叁輩往生的經文,當是釋迦世尊對彌陀本願中所說往生條件的最好解釋,畢竟本願說的是原則。釋迦世尊絕對不會不理解彌陀的本願而妄加解釋,更不會說出與彌陀本願相悖的開示。因此,如能互相對應參考,對理解彌陀本願會有很大的幫助。世尊在叁輩往生一章經文中,根據衆生的機緣不同,說出了適合不同情況的修持方法,隨各人的能力,認真修持,皆得往生,上盡一生,下至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
2.依《阿彌陀經》信願持名
至于《佛說阿彌陀經》,爲自古以來民間流傳最廣泛的淨土經典,正因如此,經中所倡導的深信、發願和執持佛名號的修學方法也在民間産生極其深遠的影響,以至于成爲念佛人能否往生的衡量標准。藏經內宣揚彌陀淨土的經論中雖有衆多指示往生的修法,而曆代宏揚者多以此經所論信願念佛爲核心修法,這當然有其因緣。略說不外兩個方面:一則簡易明白、直接了當;二則通俗易懂、修法方便。有此便利,自然廣受歡迎。此經批注,代不乏人,最著名者當推明末四大師中…
《西方淨土往生釋疑(釋仁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