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善导的净土思想(刘康乐)▪P3

  ..续本文上一页门,如证得观佛三昧,就有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定善法门简单易行,许多学识较少,领悟能力较差的下等僧人多选择净土法门,其他诸宗如华严、天台、禅宗也逐步融合了净土法门,净土学说风行天下。

  定善既有无量功德,为什么还要讲散善呢?善导说,“是以如来方便显开三福,以应散动根机。言欲生彼国者,标指所归也。"一般散动根机的人,无法修持定善十三观,但又不能把他们拒之门外,因此佛为方便说散善三观。散善三观是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具体又分为三福九品。所谓三福:一者孝养父母;二者受持三归;三者发菩提心。即是世善、戒善和行善。修三福之一即得往生。善导之所以把孝养父母定为散善,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如要取得发展和巩固,必须同中国传统的忠孝思想相结合。所以佛教大扬孝顺父母,并且声称以孝可以往生弥陀净土,容易被中国人所接受和欢迎。

  九品,是指三辈九品往生者所应修的善业,按层次分为九品,与三福相应,先说上辈观三品。上品上生人,即修学大乘的上善凡夫,应发三心:(1)发至诚心,远离非善,修真实业,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2)发深心,即是深信不疑心。深信自身是罪恶生死凡夫,无缘出离三界;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深信释迦佛所说三福九品、定散二善。总之佛说一切皆深信不疑;(3)发回向发愿心,回向之意有二,一为迷途回向,皈依佛土;一为往生之后,心生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另外如修行以下三种善业,也可以往生:慈心不杀;读诵大乘;修行六念,所谓念佛法僧,念戒舍天等。上品中生人,是修习大乘次善凡夫,所修善业为:(1)受法不定。或得读诵,或不得读诵;(2)善解大乘空义;(3)深信世、出世苦乐二种因果;(4)以上各善业标指所归,即回向发愿,上品下生人,即是大乘下善凡夫,应修以下善业:(1)所信因果不定,或者信,或者不信,信心不深;(2)虽然信心不足,但是不谤佛法,也是善业;(3)以上诸善似亦无功德,但唯发一念厌苦,即发菩提心也可以往生。

  次说中辈观三品,中品上生人,是具有小乘根性的上善凡夫,所修各善似为戒善:(1)简机堪与不堪,即是否具备根性;(2)受持小乘斋戒等;(3)虽犯小戒,但没有犯五逆大罪;(4)虽持小戒等,对所犯其他罪孽有悔过心,并不重犯;中品中生人,即是小乘下善凡夫,似乎也是三福之戒善:(1)受持八戒斋;(2)受持沙弥戒;(3)受持具足戒;中品下生人,即是世善上福凡夫,此品人所修皆为世善:(1)具有根性;(2)孝养父母,奉顺六亲;(3)性调柔善,有慈悯之心;(4)虽不曾见闻佛法,但孝养父母,也可以得以往生净土。

  最后说下辈观,下品上生人,是造十恶的轻罪凡夫,这种人要往生西方依据有:(1)本性造恶。(2)造作众恶轻罪。(3)虽作众罪,但不谤大乘。(3)造恶之人非智者。(4)这些愚人虽造众罪,但不生愧心。这些有罪凡夫,本该归入恶道,但只要临终时,有善知识为说大乘佛法,有悔悟之心,称佛名号,即除去罪业,得以往生;下品中生人,是破戒次罪凡夫,这些人犯有诸多戒罪,又偷盗僧物,听闻邪说,没有愧疚之心,人人憎恶,本该下地狱,只要临终时善知识为说大乘佛法,称名念佛,也可以往生;下品下生人,是造五逆等重罪凡夫,《无量寿经》说这类人不能往生,该堕入阿鼻地狱。善导认为这种人也可以“带业"往生,但往生后有三种障:一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不得听闻正法;三不得历事供养,除此以外更无诸苦。

  善导的三福九品之说扩大了往生人品的范围,也扩大了净土信仰的范围。

  5、 二行二业的修炼方法

  善导把净土修行的方法归为“二行二业"。二行者,“一者正行,二者杂行。"正行就是专依照往生经典修行的方式:一心专念“净土三经";一心观想净土佛国的依正二报庄严;一心礼拜阿弥陀佛;一心口称阿弥陀佛,一心赞叹阿弥陀佛。总之,专心于身、口、意三业,勤修不怠。在正行之中,又分为二业:即正定之业和助业。所谓正定业,就是“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这种业就是口业,是为善业,能够消除罪业,以得果报和往生;助业就是辅助之业,即礼拜阿弥陀佛和诵读“三经"。

  善导特别强调了念佛的功德广大:“言念佛者,即专念阿弥陀佛口业功德、身业功德、意业功德。"三业功德,能够消除罪孽,能够延年益寿,能够得佛愿力,能够往生极乐。总之,念佛的功德是很大的,因此净土信众专念佛名,不管出家人还是居士,见面开口闭口就是“阿弥陀佛"。

  正行之外还有杂行,意为其他诸多善业。如果修习正助二业,内心常亲近佛、观想佛没有间断,称为无间,功德无量;而如果只修行杂行,心常有间断,虽然也可以往生,但是不如正行功德多,也不如其往生品次高。但是这些法门比其他诸总来说,实在简单得多,就算不识字的人也可以修行佛法,三业修,一朝往生。所以净土信仰很快在普通民众之间流传开来,造成“户户弥陀佛,家家观世音"的佛教繁荣景象。

  6、 因果报应理论

  净土往生理论认为一切众生,只要不造五逆谤罪,死前专念弥陀名号,皆可以往生极乐。一部分作恶多端的人,生前无恶不造,如今善导宣扬他们也可以死前念佛,往生净土世界。但是净土并非为作恶之人提供了庇护所,善导因时于净土学说之后,十分强调因果报应这一佛教基本理论。

  在说下辈三品临终之时,并非直接往生极乐世界,而是“地狱猛火一时俱至,现在其前",首先堕入地狱,闻善知识为说大乘佛法,才得以往生。而与善知识只是随缘而遇,有缘则生,无缘则永堕地狱,不得解脱。而且虽然宣称五逆谤等可以往生,但“带业"生于净土“边城",有三种障,不能尽享极乐世界的庄严华美。

  虽然三福九品包含凡夫大众,实际上,善导认为依然有一部分人被排除在往生之外,那就是诸恶造尽,五逆俱作,而且临终时闻说大乘佛法,依然执迷不悟的人,这种人死后或转生为三恶道,或堕入阿鼻地狱,受尽折磨煎熬,多劫不得超脱。善导在《往生礼赞偈》、《般若三昧行道行生赞》和《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中都描述了恐怖森然的地狱世界,向世人展示了血淋淋的恶报景象。善导画“西方变相"三百余幅,同时也画有地狱图,逼真形象地展示了地狱之苦。

  (二)教判理论

  净土宗的教判理论与其他诸派相比,是最少排他性的。净土宗认为,修行的法门很多,佛有解脱法四万八千门,手段不同,但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所以净土的判教思想,承认各宗都是平等的,无有高下优劣之分,诸法平等,都是平等不二的法门。净土宗判宗的依据是“圣道"、“净土"二门,分别为难行道和易行道。

  龙树在《十住毗婆沙论》论及:“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难行苦行),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20〕净土宗在整个佛教被判为“易行道",其他诸宗如三论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都是“难行道"。按照净土宗的判教理论,佛教解脱法门分为两门,一门为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称为“圣道门",阿弥陀佛所说法为“净土门"。“圣道门"是难行道,而净土门是易行道。〔21〕

  善导说:“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向愿往生净土为体。言教之大小者,问曰: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顿教摄。"〔22〕善导把净土宗归入大乘顿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净土宗的特点。善导认为教分二种:渐教、顿教。其中禅宗、净土、真言是顿教;三论、华严、天台、唯识、律宗是渐教。诸教平等无二,最后都归于净土。净土宗派表现在学理上而不是派别上,不像其他宗派有固定的传承体系和僧团,往往寓于其他宗派之中,称为“寓宗"。

  四、善导的思想影响

  善导的佛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和后世佛教的发展,其净土学说被愈来愈多的佛教信众所接受,人们纷纷皈依净土法门,以求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甚至其他宗派也逐渐接受了净土思想,与本门学说相融合。善导的佛学思想影响深远,具体体现在:

  首先,善导的净土思想奠定了中国净土宗派的基本理论,并由此形成了净土宗。善导之前的弥陀净土信仰,自东晋慧远倡导直至昙鸾、道绰一系以来,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期间异说纷起,解释不一,特别是在关于往生九品和弥陀净土是报土还是化土存在很大的分歧。善导针对性地对净土经典重新阐释,大胆创新,对佛教中国化和社会佛教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善导的净土思想深入民间与居士佛教之中,推动了中国佛教的民间化和世俗化倾向。善导的净土学说,不是专为出家人,对于普通民众和文人士子来说都是一种诱惑。对于下层群众,西方极乐世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境,只要勤念佛名,修善积德都有往生的机会,就算造作了罪孽之人,也有往生的可能。天下僧徒,趋之若鹜,净土宗大有取代宗派佛教的趋势。隋唐以来,净土赞颂诗文和禅诗同时流行,或结社共求往生极乐,或游历山林佛刹,与释氏相唱和,成一代文人风气。

  最后,善导的净土思想为其他各家宗派所吸收融合,促成禅净双修、台净合流、贤净合流、律净合流等宗派融合的佛教发展结果,诸宗归于净土,以至于宋元以来,天下净土大半也。

  参考文献:

  1、[唐]善导:《观无量寿佛经疏》,《大正藏》第37册。

  2、[唐]善导:《善导大师全集》,台北:和裕出版社2000年版。

  3、[唐]道宣:《续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

  4、[唐]少康、文谂:《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大正藏》第51册。

  5、[宋]戒珠:《净土往生传》,《大正藏》第51册。

  6、[隋]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大正藏》第3册。

  7、[隋]慧远:《观无量寿经义疏》,《大正藏》第37册。

  8、[隋]吉藏:《观无量寿经义疏》,《大正藏》第37册。

  9、[唐]迦才:《净土论》,《大正藏》第47册。

  10、[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大正藏》第55册。

  11、[古印度]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大正藏》第26册。

  12、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3、陈扬炯:《中国净土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4、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弘学注:《净土宗三经》,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版。

  16、吴信如:《佛教各宗大义》,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版。

  

《善导的净土思想(刘康乐)》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