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土。〔13〕其弟子懷恽等于長安城南神禾原,爲善導大師造塔立寺,即今崇靈塔與香積寺。
善導遺著存世共有五部九帖:《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二卷;《往生禮贊偈》一卷;《般若叁昧行道行生贊》一卷;《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門》一卷。另外宋代宗曉的《樂邦文類》載有善導《臨終正念訣》;宋代王日休的《龍舒增光淨土文集》載有《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兩者內容大致相同。近年來由淨土門人整理的《善導大師全集》已在臺灣出版。
叁、 善導的淨土思想
作爲淨土宗的實際開創者和淨土教義的集大成者,善導的淨土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留下的“五部九帖"之中,在這些著述中,善導闡發了淨土法門的教相教義和淨土法門的行事儀式。其中以四卷《觀無量壽佛經疏》(又稱“觀經四帖疏"),最爲集中體現了善導的淨土思想。
(一)淨土思想
1、叁輩九品是凡非聖
《無量壽經》論及可往生淨土者“凡有叁輩",即上中下叁輩,《觀無量壽經》則分爲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因此淨土教義將此歸結爲叁輩九品說。關于叁輩九品是聖人還是凡人,在淨土理論上有許多論爭。隋慧遠認爲:上輩叁品是大乘聖人生位,上上者是四地至七地以來菩薩,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以來菩薩,上下者是種性以上至初地以來菩薩;中輩叁品是小乘聖人,中上是叁果人,中中者是內凡,中下者是世善凡夫;下輩是大乘始學凡夫,隨過輕重分爲叁品。無道位之人,不得往生。〔14〕隋慧遠的九品分法標准太高,實際上把許多一般凡夫信衆都排除在往生者之外,最下下品也要修習大乘佛法,對于中下層的沒有文化的大衆來說,往生可望而不可及,只是虛幻的海市蜃樓而已,根本無緣接近。
天臺智引《華嚴經》說:“就叁品中更爲九:上品之人,始從習種,終至解行菩薩;中品者,從外凡十信已下,下品即是今時悠悠凡夫。"〔15〕解行菩薩是指“道種性"十回向位,十信是指菩薩修行最初的十位。至于悠悠凡夫,可能指一般學習佛法的人。往生後上品生爲“道種",中品爲“性種",下品爲“習種"。 叁論宗吉藏大師認爲上品修大乘,中品修小乘,下品現在雖不修大乘善及小乘善,但臨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大乘妙法,所以得以往生。〔16〕雖然在下品包含了不修善者,即非大小乘的聖人,凡夫俗子往往被拒之門外,把彌陀淨土等同于彌勒淨土,認爲是專爲聖人而設,這與《觀無量壽經》的主旨也是相悖的。因此,當時的淨土信仰未成氣候。
善導繼承發展了昙鸾、道綽的淨土學說,提倡彌陀淨土是爲凡夫而設,往生者爲凡非聖,且“五逆謗法"、“女人及根缺二乘種"均能得生。向普通佛教民衆,乃至佛教之外的人們敞開了淨土信仰的大門,給處于貧困、苦難、無望和痛苦中沒有知識的下層民衆帶來了一線光明和希望,極大地促進了淨土學說的傳揚。
針對隋慧遠、智的說法,善導引用批駁了這種叁品非凡爲聖的理論。善導指出,初地以上菩薩,已經人法兩空,福智雙修,經二大阿僧癨劫,具有不可思議的神通。“身居報土常聞報佛說法,悲化十方須臾遍滿,更憂何事乃藉韋提爲其請佛求生安樂國也?"根本不需要求往生淨土;性種以上菩薩,“名爲不退,身居生死,不爲生死所染",經一大阿僧癨劫,福智雙修,也不需要求往生淨土;至于中上小乘聖人,已經證得阿那含果,遠離果報,四趣不生,與佛同解脫,也不需往生淨土。“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沒衆生,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需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爲?"彌陀淨土是佛發大慈悲,爲救度落入苦海之凡人而設,已經遠離苦海的聖人,何須救度?
善導引用《觀無量壽經》認爲,有叁種人可以往生上品上生:“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讀誦大乘;叁者不能持戒讀經,唯能念佛、法、僧等。"這叁種人,都是一般大乘始學凡夫,只要發叁種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衆放光授手,如彈指頃即生彼國。"再說往生上品中生者,也不是大乘聖人,不必持誦大乘,唯善解義趣,未論其行。凡夫只要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佛法,以此善根回願,就可以往生。至于上品下生者,也要求相信因果,不謗大乘,只要發無上道心——菩提心,“唯此一句以爲正業,更無余善,回斯一行,求願往生。"也是指大乘的衆生,不是種性以上至初地已來菩薩。
針對中輩叁品,善導認爲,中上指“持小乘戒凡夫,何小聖也",中中者指“受持一日一夜戒",回願即可往生,非小乘的內凡。如果以小乘聖往生也可以,但依照佛說應爲凡夫;至于中下者,不需修持佛法,“若有衆生,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只要臨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彼佛國土樂事四十八願等",回心就可以往生,也不是小乘內凡已前世俗凡夫唯修世福求出離者。說到下輩叁品,隋慧遠等只說是大乘始學凡夫,隨過輕重分爲叁品,“未有道位,難辨階降者。"善導以爲不然,認爲這叁品人沒有佛法和世俗兩種善根,但不作五逆謗法,其余諸惡皆作,無有慚愧。下上者犯十惡輕罪;下中者起初奉行佛法,後又毀法偷盜僧物,但破戒罪;下下者,五逆十惡,無惡不作。他們到命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大乘,教令稱佛一聲,即得往生。但這樣的惡人到處都是,如果遇善緣即得往生,如果不遇善緣,定墮入叁塗惡道,永遠不能解脫。所謂叁輩九品,所指都是佛去世後的五濁凡夫,只是因爲遇善緣不同,才有九品的差別。淨土法門是凡夫的解脫途徑,不是爲聖人而立的。
2、五逆謗法、女人及根缺二乘種得生
淨土經典和前人論疏,都強調“五逆謗法不生"(一闡提),“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隋慧遠明確指出:二乘種不生,女人及根缺不生。造五逆者,世王等上人得生,下人不得生,〔17〕實際上堵死了這部分人的往生之路。吉藏也說:“十惡四重五逆並得生西方,若是謗法闡提不得生也……闡提不信法,臨終雖爲說有無量壽佛,彼終不信,故不得往生;又謗法亦爾,如小乘人聞說有十方佛不信,故不得往生也。"〔18〕
善導反對這種說法,而倡言五逆謗法、女人及根缺二乘種均得生。這種具有革命意義的學說,讓更多的人得以接觸淨土法門,特別是給信佛女性和根缺之人以鼓舞和希望,堅定了他們的修行信念。善導重新闡釋佛經,大膽發揮指出,佛經和世親菩薩之所以說聲聞、緣覺二乘種不生,是往生之時,觀音爲說大乘佛法,二乘者發大乘心,不發小乘心,因此說二乘不生,其實是二乘心不生。又彌陀淨土沒有女人及根缺,往生之後女人轉爲男身,根缺之人轉爲健康之人,因此說女人及根缺不生,經說韋提的五百侍女就往生了。又說五逆謗法,善導解釋說,之所以說不得往生是因爲造業太深,應入阿鼻地獄,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還是可以往生的,只不過有區別罷了。他們往生後,“一者不得見佛及諸聖衆;二者不得聽聞正法;叁者不得曆事供養。除此以外更無諸苦。"他們居住在稱爲“邊城"淨土邊緣地帶,叫“帶業往生"。
3、 彌陀淨土是報非化
關于彌陀淨土是報土還是化土,曆來爭論亦很激烈。隋慧遠認爲阿彌陀佛並非壽命無量,是報身佛,所以彌陀淨土是應土。天臺智和吉藏也認爲彌陀淨土是應土,凡聖同居。自昙鸾、道綽一系一直堅持彌陀淨土爲報土。迦才在《淨土論》中指出彌陀淨土是法身淨土、報身淨土和化身淨土的統一,窺基也認爲彌陀淨土有報有化,實際上折衷了這兩種觀點。直到善導,才確定了彌陀淨土是報非化。
善導批判了種種“是化非報說",肯定了阿彌陀佛是報身佛,彌陀淨土是報土。善導引用《大乘同性經》說:“西方安樂阿彌陀佛是報佛報土。"又引用《無量壽經》說:
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觀經中上輩叁人臨命終時皆言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此人。然報身兼化共來授手,故名爲與。以此文證,故知是報。
阿彌陀佛成佛之前爲法藏比丘,四十八發願,如一一實現方才成佛。誓願既成,阿彌陀佛于清靜佛刹,現時得道成佛,故爲報身佛。相應地,阿彌陀佛所建的淨土故爲報土。
善導以答疑形式論證彌陀淨土是報土:“既言報者,報身常住永無生滅,何故《觀音授記經》說阿彌陀佛亦有入涅時?"善導解釋說,入不入涅是諸佛的境界,並且引用佛教經典加以說明:“諸法平等,非聲聞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今既以斯聖教驗知彌陀定是報也,縱使後入涅,其義無妨,諸有智者應知。"又問:既然彌陀淨土是報土,那些垢障凡夫乃至帶罪之人如何能夠往生?善導說:“若論衆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衆生無明,憑自力確實難以解脫,無奈佛的願力太強大,所以衆生能夠以有相得以往生。
4、 修行定散二善要門
所謂定散二善是指淨土修行的功德,是衆生往生淨土的要門。善導認爲,“一切衆生機有二種: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攝生不盡。"善導把十六觀的前十叁觀的觀想叁昧內容稱爲定善,把後叁觀佛所說內容稱爲散善。“十叁觀以爲定善,即是韋提希請如來已答;叁福九品名爲散善,是佛自說"。善導把定善具體指作淨土十叁觀,即:日想觀、水想觀、地想觀、寶樹觀、寶池觀、寶樓觀、華座觀、像觀、真身觀、觀音觀、勢至觀、普觀、雜想觀。十叁觀稱爲“指方立相",簡單地說就是在內心觀想彌陀淨土的依正二報事相,想象佛土的莊嚴美好,就能夠期得往生。這是爲專門修習彌陀淨土法門的出家人所開的善…
《善導的淨土思想(劉康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