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昙鸾大師與阿彌陀淨土(禅慧)▪P2

  ..續本文上一頁集經注》或其他著作亦未可知。其《禮淨土十二偈》似乎即是現存的《贊阿彌陀佛偈》;又《安樂集》也似乎即是現存的《略論安樂淨土義》。至于《淨土往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略論安樂淨土義》現存叁種,都可以確認是昙鸾的著述。

  其中《往生論注》二卷,是印度世親菩薩的《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注解,世親菩薩造《往生論》,一講安樂國土的依正二報的莊嚴殊勝,二講菩薩修五念門行成就能往生淨土。上卷解釋偈頌,下卷專釋長行,其間隨處發表他的見解。其特創的見解,有二道二力、名號爲體、往還二向等義。這些都體現出昙鸾淨土教的思想。

  《贊阿彌陀佛偈》,有七言偈一九五行。是依《無量壽經》贊詠阿彌陀佛及其淨土的功德,故一稱《無量壽經奉贊》或《大經奉贊》(見迦才《淨土論》卷下)。

  《略論安樂淨土義》是用問答的體裁,把有關彌陀安樂淨土的叁界攝否、莊嚴多少、往生輩品、邊地胎生、五智疑惑、渡與不渡、十念相續等問題,作總別九番的問答,並一一加以解說。迦才《淨土論》卷下講︰“法師撰集《無量壽經奉贊》七言偈百九十五行並《問答》一卷,流行于世。”可見《略論》即是《問答》,曾附屬于本偈流傳的,但新羅元曉的《無量壽經宗要》指出其中“渡河著衣脫衣”的譬喻爲鸠摩羅什所說,其他也還有異論。

  昙鸾的淨土思想,完全表現于《往生論注》。《往生論注》成爲中國淨土宗最基本的經典之一。下面謹就此書,談一談昙鸾大師的彌陀淨土思想。

  二、昙鸾的彌陀淨土思想

  彌陀淨土,一向被郁爲淨土宗之正宗。廬山慧遠以後,南齊法琳常誦《無量壽經》及《觀經》。北方之慧光、道憑均發願生西方。靈裕與淨影慧遠曾作經疏(靈裕,作《無量壽經疏》、《觀無量壽經疏》、《往生論疏》;淨影慧遠作《無量壽經疏》和《觀無量壽經疏》)。他們有的雖也深受《大乘起信論》及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的影響,發願往生西方,但其對彌陀淨土的理論並沒有獨特的創見,北方大弘淨土念佛之業者,實屬昙鸾大師。他極力倡導西方淨土要義是仗他力,以及彌陀本願功德說。這二力是淨土宗的綱要,對後代淨土行者起著非常重大的影響。

  1、難行道與易行道之解說。

  昙鸾因注解《大集經》而感氣疾,由此因緣悟到人生無常,人命短促,轉而舍棄前學,修學淨土。經論中雖沒有記載他有受到《大集經》的影響,但其中一分《月藏經》,通篇詳講了在末法時代很難修行得道,昙鸾接觸到此經,不可能不受影響。再加上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的難行道與易行道的啓發,就形成了他自己獨特而堅定的彌陀信念理論。因此,他依據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之易行品,對整個佛教進行了一個判教。把乘彌陀願力,往生淨土,致不退轉地判爲易行道,而其他的宗派則判爲難行道。在《往生論注》之初,開宗明義中,他即依據龍樹菩薩所著的《十住毗婆沙論》之易行品講:

  菩薩求阿毗跋致(不退轉)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于五濁之世,于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爲難。此難有多途。粗言五叁以示義意。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叁者無顧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矚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從這裏中可以看出,難行道與易行道雖系龍樹菩薩之創說,但昙鸾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發揮。龍樹以在此土,長久勤行精進,由難行道而獲不退轉地,爲難行道。以稱念東方善德等十方十佛,及阿彌陀佛,世自在王佛等諸佛菩薩名號,疾得不退轉爲易行道。因此龍樹以爲難行、易行,在此土皆可獲得不退轉地。可是昙鸾卻不如此看法。他認爲于此土得不退轉,是難行道,唯有往生淨土,而得不退轉,是易行道。此土與淨土,難行與易行,是相對分別說。又龍樹說:稱念諸佛菩薩名號皆屬易行道之法。昙鸾卻反對此說。他說:唯有稱念彌陀一佛名號才屬易行道。且由彌陀本願力,方能往生淨土,往生後,方得不退轉地,如此,皆爲彌陀願力加持所致。這些,是昙鸾根據《無量壽經》及《往生論》等教旨,所下之有力結論,不啻爲一個撥雲見月的創見。

  2、他力本願說

  佛道中有兩種力,依靠自己所修的善根的爲自力,依佛的本願力加被的爲他力。此中一切諸佛爲衆生雖有他力,但特以他力之一法,使衆生速成佛道的,只有阿彌陀佛一佛。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阿彌陀佛的本願是唯願信我者往生我土,速得不退,速使成佛道,因此舍自力而信彌陀的,與此本願相應,自能速得成就往生成佛的意願。而此信心亦爲依佛的本願而發的,即是他力,以他力之信心爲他力之所攝取。因此他力本願的意思,就是一切衆生若依賴阿彌陀如佛的本願力,即可獲得救度,得生彼土。善導的《觀經疏·散善義》:“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即此謂。

  昙鸾強調依佛本願力,其思想主要根源于《無量壽經》。他在《往生論注》卷下說明阿彌陀佛本願力的殊勝和修五念門以自利利他,可以速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其要點在以阿彌陀佛爲增上緣。因此,凡往生淨土者,以及菩薩,聲聞人天所起諸行,皆仰仗阿彌陀佛的增上緣而證得。若無彌陀願力的加被,以阿彌陀佛爲中心的四十八願中即同虛設。就中,昙鸾特別指出四十八願中的第十一、第十八、第二十二,此叁大願來論證。依次可往生淨土,可得不退轉地,可得正定聚,乃至速成佛道。他講: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今的取叁願,用證義意:願(第十八)言:“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緣佛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叁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一證也。願(第十一)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致滅度者,不取正覺。”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致滅度,無諸回伏之難,所以得速,二證也。願(第二十二)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致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衆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所以得速,叁證也。……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爲他力。

  在這裏,“本願”與“力”是二而一一而二的東西。他說:

  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

   當年阿彌陀佛尚是法藏比丘時,所發四十八願,就是今日阿彌陀佛的自在神力。本願是力,力是本願之力,故稱本願力。

  昙鸾傳承了龍樹菩薩的不退轉之原意,而更發揮速成正覺之深意。因此特別引證第十一願、第二十二願。又因此等皆爲往生淨土以後,方得受益,故舉出第十八願,爲其前提。以此叁大願爲中心,而唱說他力本願論。謂 “生淨土者,如迦樓咯蟲,得不退轉,畢竟成佛!” “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對彌陀淨土教之真正價值,作了有力的闡發,發揮了彌陀淨土教義的蘊奧。後來道綽繼承了他的這一思想,在其所著的《安樂集》卷上,就對他力本願作了生動的譬喻,有七種,即:(一)如百人聚薪百年,其高縱然千仞,火焚半日便盡。(二)如船載人,因風帆之勢,一日可達千裏。(叁)如貧者獲一瑞物,以之貢王而得重賞,頃刻致富。(四)如病弱者甚至無法上于驢背,但若隨從輪王而行,卻可淩空飛騰。(五)如巨大粗索,千人不製,而童子持劍,揮斬即斷。(六)如鸩鳥入水,魚蚌皆死;犀角觸泥,死者還活。故知性命雖斷,若憑不可思議之力,猶可再生。(七)如子安于墳下千年,黃鹄喚之,竟然還活。用以喻顯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之力,猶如上列七事之不能以常情衡量一樣。這一思想,到唐代善導就更發揚光大,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無量壽經》早在南方粱地流通。僧傳中記述有棲霞寺之法度法師、靈味寺之寶亮法師等,常常講說此經。可他們並沒有著書立說,對彌陀本願也沒有任何新意發表。只是到了北方弘傳此經,才由昙鸾極力倡導。昙鸾實爲願力論之嚆失。

  3、五念門的修行方法

  如上所說,昙鸾認爲阿彌陀佛的願力強大,故衆生得以往生淨土,得不退轉,早成佛道爲淨土教之綱領。但其中不退轉、早成佛道、佛力住持,必得由淨土行人自身的努力修持才可。這就關乎到彌陀淨土所攝的根機。世親菩薩認爲釋迦佛所說淨土法門,旨在爲真正發大乘菩薩心者安立宣說。因爲大乘的要義,在于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而莊嚴淨土,攝受衆生往生淨土就成爲菩薩必須要履行的重要職責。因此淨土法門乃是大乘的一個特色。若以凡夫避苦趣樂之心,二乘自了之心以求往生淨土,則不與淨土的旨趣相應,雖也能往生,但非佛說淨土之本意。至于菩薩發菩提心,爲何一定要往生西方淨土,這在前面已經很詳細地講過了,此不贅述。世親菩薩在其《往生論》中,詳細地闡述了淨土行者所應修行的方法,即修行五念門,菩薩若能如是修行,自利利他,則能速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五念門是:一禮拜門,二贊歎門,叁作願門,四觀察門,五回向門。這五門,世親菩薩有很詳盡的闡述,但昙鸾更加廣說,特爲詳解,多…

《昙鸾大師與阿彌陀淨土(禅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