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昙鸾大師與阿彌陀淨土(禅慧)▪P4

  ..續本文上一頁生火自然而滅。

  強調名號的作用。在《無量壽經奉贊》中說:聽聞彌陀德號,信心歡喜,慶欣所聞,乃至一念生至心者,回向願生皆得往生等,皆如是說。雖如此,但他並沒有明確地區分口稱念佛與觀念念佛差別,甚至有時把二者混淆在一起。他講:

  我一心者,天親菩薩自督之詞,言念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心心相續,無他想間雜。(《往生論注》卷上)

  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所觀緣,心無他想,十念相續,名爲十念;但稱名號,亦複如是。(《往生論注》卷上)

  有人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無量苦,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南無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淨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不退,與叁塗諸苦永隔。(《往生論注》卷上)

  稱彼如來名,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尤在,而不滿所願者……(《往生論注》卷下)

  心常作願,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往生論注》卷下)

   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本願,無他心間雜,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爲十念……垂命終時……爲稱阿彌陀佛名號,願生安樂,聲聲相次,使成十念也……(《略論安樂淨土義》)

  昙鸾並沒有明確區分二者的關系,且他的稱名念佛說也並非象後世所傳修的至爲簡單,“稱彼如來名”,要“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稱揚阿彌陀佛的名號,須了知阿彌陀佛的光明智相及一切功德,依照其光明智相及名號所诠的一切功德,來稱揚贊歎阿彌陀佛,這樣才能修行相應。

  詳辨之,昙鸾所行的念佛法門當仍爲念佛叁昧。他在《往生論注》卷下講︰“人畏叁塗,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習神通。”贊歎門和作願門,也莫不突出強調一心專意。哪怕是他在討論到十念的問題時,也強調要一心專意,聲聲相次。《無量壽經》中,上中二輩須一向專念無量壽佛。而下輩也要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所謂的十念,乃是出于《無量壽經》及《觀經》等經。昙鸾解十念義說︰

  譬如有人,空曠回處,值遇怨賊,拔刃奮勇,直來殺人。其人勁走,視渡一河。若得渡河,首領可全,而時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爲著衣渡,爲脫衣渡。若著衣納,恐不得過;若脫衣納,恐無得暇。但有此念,更無他緣,一念何當渡河,即是一念,如是不雜心,名爲十念相續。行者亦而,念阿彌陀佛,如彼念渡,迳于十念。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願,無他心間雜,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爲十念相續。(《略論淨土義》)

  這就是他有名的渡河喻。念佛名字、相好等,猶屬于禅定憶念的範疇。至若其十念相續,心心相次,他這樣解釋︰

  問曰︰幾時名爲一念?答曰︰百一生滅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爲一念。此中雲念者,不取此時節也。但言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所觀緣,心無他想,十念相續,名爲十念。但稱名號,亦複如是……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不必知數也……但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便罷,複何暇須知念之頭數也。(《往生論注》卷上)

  很明確地指出“十念”是指“業事成辦”,這就說明了即便是口稱念佛,他所追求的目標也仍然是念佛叁昧,因爲“無他想間雜,聲聲相次”,就是一種禅定的叁昧狀態。畢竟他認爲:

  然凡夫心猶野馬,識劇猿猴,馳騁六塵,不暫停息,宜至信心,預自克念,使積習成性,善根堅固也。如佛頻婆娑羅王,人積善行,死無惡念,如樹西傾,倒必隨西。若使刀風一至,百苦湊身,若前習不在懷,念何可辦?(《略論淨土義》)

  爲了保險起見,還要重視臨終時刻:

  又宜同志,叁五共結言要,垂命終時,疊相開曉,爲稱“阿彌陀佛”,願生安樂,聲聲相次,使成十念也。(《略論淨土義》)

  這樣,就會象“臘印印泥,印壞文成”一樣,命斷之時,即是生極樂世界時,必定入正定聚。口稱念佛,世人謂早見于羅什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中“執持名號”句。然而既講執持,自爲持念。佛經中雖有唱佛名號,但並非“念佛”,與“執持名號”實有不同。考梵文本阿彌陀經中,念佛、念法、念僧的“念佛”,其最初的原語爲是buddhamanasika^ra,後來演變爲 buddha^nusmr!ti。前者是“作意”(起心)的意思,後者爲“憶念”(意念)之意。執持名號的原語是 manasika^ra,淨土宗將其解爲“稱名”,然由原語實難看出此意。口稱念佛的發展,也看出我過人民崇簡的思想。在昙鸾之前,已有史載道安的弟子昙戒,常稱念彌勒佛名,昙鸾或受其影響,而特加重視。口稱念佛,因得到昙鸾的提倡和推重,而漸至演變爲淨宗行人的專業。

  在昙鸾時代,對淨土分類之說,似尚未有明確的判別,可是依于《往生論》及《大智度論》所說,昙鸾認爲彌陀淨土是超過叁界的,在《略論安樂淨土義》也有談到安樂國非叁界所攝。他講“淨土無貪欲,故非欲界;是地居,故非色界攝;有形色故非無色界攝”。又論及到彌陀佛身是報身還是化身的問題時,在《往生論注》中舉出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所,證悟無生法忍,而時之位,即名佛種姓。于是性中,發四十八願,而修起莊嚴淨土,即是安樂淨土,所以此土是彼因所得,果中說因,故名爲性。在《略論安樂淨土義》中也談到這一問題說,法藏菩薩,于世自在王前,發弘誓願,爲攝取諸佛國土之清淨莊嚴,而于無量阿僧祗劫發願,修諸波羅密多,莊嚴所成萬善圓滿,而證得無上佛到。此即別業所得,是故國土非叁界所攝,叁身具足。因此可見昙鸾認爲彌陀佛身是報身,彌陀淨土是報土。且他還站在中觀的角度,系統地論證了淨土生即無生的意義;又依據《無量壽經》等淨土經典,論證了淨土所攝的根機,是除毀謗正法者之外的一切衆生。這一切,都爲淨土的弘化奠定了一個非常堅固的基礎,爲彌陀淨土的流傳創造了一個非常光輝的前景,而在他的基礎上,道綽、善導繼續發揚光大,到善導,則徹底地完成了一整套的淨土宗理論體系。使淨土宗成爲接引末世衆生的一個最有力的法門。

  結語

  昙鸾大師一生身體力行,爲淨土教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前面已提過,他的思想被後來的道綽、善導等繼承並發揚光大,遠傳到日本,在日本更受到無可比擬的尊重。在我國的淨土教史是,實應給其一個公正的地位,他的思想也應爲我們後人所重視,並予以提倡。在現在的一句彌陀名號風行天下的時代,回顧回顧曆史,重視前人的足迹,能不給我們一點啓示嗎? 願有志者共勉之。

   禅慧寫于2001年1月8日

  [參考資料]:

  昙鸾《往生論注》及《略論安樂淨土義》

  望月信亨著·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佛祖統記》第叁冊

  《續高僧傳》,任繼愈《中國佛教史》第叁卷

  魏磊《淨土宗教程》,迦才《淨土論》

  陳揚炯《中國淨土宗通史》,湯用彤《魏晉南北朝佛教史》

  《中國百科全書·佛教篇》

  《佛光大辭典》,《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中國曆史地理大辭典》

  《中國曆史年代簡表》

  

《昙鸾大師與阿彌陀淨土(禅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