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大意淺探(昌法)▪P4

  ..續本文上一頁叫離世間品。分爲托法進修成行分,周屬成行因果周。成行是指佛果後的普賢,能普印十方無有休息。據品題的離字有二義:一是指出世間屬于性離。二是修行成就無有染著屬事離。對于沈于生死輪回的衆生,是不能出離世間的,因爲凡夫不了解世間諸法緣起性空,而執世間我及我所實有,所以凡夫不能出離。二乘人悲心不夠,雖證偏真涅槃但不是真正出離,還不能應順衆生的原故。作爲菩薩行者不但具有大智而且還具有大悲愍心,悲智雙運,雖處世而不染樂世界。何以故?具有大智的菩薩能觀一切法空無自性,擁有悲心不舍衆生而常行世間,所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以無住而住,這樣的菩薩才是真正離世間,在這裏離正確說應爲不貪著,也並不是說離開雜染的世間走向另一個清淨無爲的世間,世出世間僅是相對而言,若無有取舍心態,豈有世出世界,染淨之說呢?

  所謂托法就是普慧菩薩提出的兩百個百個問題,普賢菩薩以一答十成兩答千答案。兩百問中,清涼大師按信、住、行向、地分析,認爲前二十問爲十信,第二個二十問爲十住,第叁個叁十問爲十行,第四個二十九問爲十回向。第五個五十問爲十地,第六個五十一問爲因圓果滿。此品圓融了前面講的信、住、回、地(行布),並沒破壞行布相。換言之,菩薩圓滿證得菩提並沒有離開以前長期行菩薩道的必經曆程,即因赅果海,果徹因源。

  在這裏值得一提的是華嚴經中談論到戒律問題,比如十地品中的第二離垢地菩薩已遠離微細誤犯的身、口、意十善戒,淨行品中談到從在家菩薩到出家菩薩。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行清淨。梵行品論如何才是梵行清淨?如果菩薩于身等十法有所取舍不名梵行清淨。離世間品明文強調菩薩十種清淨戒,其中提出遠離二乘地戒。還有入法界品善財參到第二十六位善知識——婆須密多女人受教時,特以喜男女之事者讓他們離欲清淨,如經中言:

  若有衆生,抱持于我,則離貪欲,得菩薩攝一切衆生恒不舍離叁昧。若有衆生,唼我唇吻,則離貪欲,得菩薩增長一切衆生福德藏叁昧。凡有衆生,親近于我,一切皆得離貪際,入菩薩一切智地現前無礙解脫。

  華嚴經中的戒律通僧俗菩薩,這裏的菩薩特指已達到第二離垢地菩薩連身、口、意叁業微細戒誤犯都不存在,何況是重戒?有大菩薩示現凡夫行爲。但不染著,他們已經完全通達了人、法二空,所謂同塵不染,非是凡夫心境,這是離世間品的深刻含義所在。

  9、逝多林會

  逝多林在室羅筏國舍衛城,譯爲祗陀。《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中稱爲祗樹繪孤獨園,是佛陀成道由祗陀太了和孤獨長者須達多供養的第一個說法堂。此會也是整部《華嚴經》再一次濃縮,這樣重述強調了行布和圓融行門二者的統一性。此會放眉間白毫光,如來善友爲說法的會主,入師子頻申叁昧,答諸菩薩心念,共一品二十一卷稱爲入法界品。入法界品的內容可分本會和末會,本會毗盧遮那如來會主,以光默契諸菩薩心念疑難,末會以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即百城善知識爲善財童子說漸證入法界,因此之故此會以如來善友爲會主。清涼大師判此會爲依人證入成德分,證入因果周。《華嚴經》宣揚佛果境界,目的爲了誘導一切衆生悟入自性之毗盧,這樣一來把成佛與凡夫,染淨世界、生死與涅槃融貫起來,這些無不是清淨心性法界流出,還歸于清淨性海,縱然說染淨,凡聖都是我們心識分別妄執的表現,作爲任何事物並沒有優劣之別,法爾如是,只可說是在特約環境下而認定其好壞的相對法,其實是對事物的一種割裂性,以個人意志判定是非,並沒有找到事物在千差萬別中還有它的統一性、和諧性,在統一、和諧的情況下是允許其存在矛盾性,在此更加說明澄觀大師提出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是空前絕後的哲理!所以《華嚴經》爲了排除衆生對佛産生疑惑,不解相信自性清淨佛,特地以善財童子從一個凡夫的角度去實踐,南遊一百一十城,拜訪了五十叁位善知識,最後入彌勒樓閣,證入一真法界,成就佛功德。

  《華嚴經》講衆生證入一真法界並不是件難事,森羅萬象之法,無不是讓你悟入法界之媒體,也就是說行者普賢行,無論何種行,借語言文字等相融貫在自性心中,就能契入毗盧性海,若不如此人參也是毒藥,若能回歸自性海,一切一切莫不是佛法。 可謂五十叁參,參參曆練心性,達到內省寂照、照寂。

  此品強調了求善知識的重要性,在尋求善知識的過程中怎樣抉擇善知識,也就是說善知識應該具備哪些條件,然而親近善知識的人又以何種心態去接受善知識的訓導?正如經上所言:

  善男子,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足一切智,最初因緣,是故于此,勿生疲厭。善財白言,唯願聖者,廣爲我說,菩薩應雲何學菩薩知?應雲何修菩薩行?應雲何趣菩薩行?應雲何行菩薩行?應雲何淨菩薩行?應雲何入菩薩行?應雲何成就菩薩行?應雲何隨順菩薩行?應雲何憶念菩薩行?應雲可增廣菩薩行?應雲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

  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求菩薩行。善男子,若有從生,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事爲難,能發心已,求菩薩行,倍爲更難。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于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于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

  從上二段引文中可以看出怎樣才算是學習菩薩行爲?以及隨順、增廣、甚至速令圓滿普賢行,希望文殊菩薩爲我善財解答,這是求法者實踐普賢行的一種要求,也可講是尋求善知識的一種原則性問題,第二段文中,贊歎發菩提心難,行菩薩行更難。如果真正想成就一切智,對善知識的態度應該不生疲懈、厭足心,對善知識所有導誨應該隨順,並且不見善知識過失,才能如實地證得善知識所修證的一切法門,才能一生成辦普賢行願,于一毛孔中遍入一切法界,一念之際悉知叁世諸法,法法寂滅,無邊性海當念即獲。

  

《《華嚴經》大意淺探(昌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