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叫离世间品。分为托法进修成行分,周属成行因果周。成行是指佛果后的普贤,能普印十方无有休息。据品题的离字有二义:一是指出世间属于性离。二是修行成就无有染着属事离。对于沉于生死轮回的众生,是不能出离世间的,因为凡夫不了解世间诸法缘起性空,而执世间我及我所实有,所以凡夫不能出离。二乘人悲心不够,虽证偏真涅槃但不是真正出离,还不能应顺众生的原故。作为菩萨行者不但具有大智而且还具有大悲愍心,悲智双运,虽处世而不染乐世界。何以故?具有大智的菩萨能观一切法空无自性,拥有悲心不舍众生而常行世间,所谓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以无住而住,这样的菩萨才是真正离世间,在这里离正确说应为不贪著,也并不是说离开杂染的世间走向另一个清净无为的世间,世出世间仅是相对而言,若无有取舍心态,岂有世出世界,染净之说呢?
所谓托法就是普慧菩萨提出的两百个百个问题,普贤菩萨以一答十成两答千答案。两百问中,清凉大师按信、住、行向、地分析,认为前二十问为十信,第二个二十问为十住,第三个三十问为十行,第四个二十九问为十回向。第五个五十问为十地,第六个五十一问为因圆果满。此品圆融了前面讲的信、住、回、地(行布),并没破坏行布相。换言之,菩萨圆满证得菩提并没有离开以前长期行菩萨道的必经历程,即因赅果海,果彻因源。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华严经中谈论到戒律问题,比如十地品中的第二离垢地菩萨已远离微细误犯的身、口、意十善戒,净行品中谈到从在家菩萨到出家菩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行清净。梵行品论如何才是梵行清净?如果菩萨于身等十法有所取舍不名梵行清净。离世间品明文强调菩萨十种清净戒,其中提出远离二乘地戒。还有入法界品善财参到第二十六位善知识——婆须密多女人受教时,特以喜男女之事者让他们离欲清净,如经中言:
若有众生,抱持于我,则离贪欲,得菩萨摄一切众生恒不舍离三昧。若有众生,唼我唇吻,则离贪欲,得菩萨增长一切众生福德藏三昧。凡有众生,亲近于我,一切皆得离贪际,入菩萨一切智地现前无碍解脱。
华严经中的戒律通僧俗菩萨,这里的菩萨特指已达到第二离垢地菩萨连身、口、意三业微细戒误犯都不存在,何况是重戒?有大菩萨示现凡夫行为。但不染著,他们已经完全通达了人、法二空,所谓同尘不染,非是凡夫心境,这是离世间品的深刻含义所在。
9、逝多林会
逝多林在室罗筏国舍卫城,译为祗陀。《金刚经》、《佛说阿弥陀经》中称为祗树绘孤独园,是佛陀成道由祗陀太了和孤独长者须达多供养的第一个说法堂。此会也是整部《华严经》再一次浓缩,这样重述强调了行布和圆融行门二者的统一性。此会放眉间白毫光,如来善友为说法的会主,入师子频申三昧,答诸菩萨心念,共一品二十一卷称为入法界品。入法界品的内容可分本会和末会,本会毗卢遮那如来会主,以光默契诸菩萨心念疑难,末会以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即百城善知识为善财童子说渐证入法界,因此之故此会以如来善友为会主。清凉大师判此会为依人证入成德分,证入因果周。《华严经》宣扬佛果境界,目的为了诱导一切众生悟入自性之毗卢,这样一来把成佛与凡夫,染净世界、生死与涅槃融贯起来,这些无不是清净心性法界流出,还归于清净性海,纵然说染净,凡圣都是我们心识分别妄执的表现,作为任何事物并没有优劣之别,法尔如是,只可说是在特约环境下而认定其好坏的相对法,其实是对事物的一种割裂性,以个人意志判定是非,并没有找到事物在千差万别中还有它的统一性、和谐性,在统一、和谐的情况下是允许其存在矛盾性,在此更加说明澄观大师提出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是空前绝后的哲理!所以《华严经》为了排除众生对佛产生疑惑,不解相信自性清净佛,特地以善财童子从一个凡夫的角度去实践,南游一百一十城,拜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入弥勒楼阁,证入一真法界,成就佛功德。
《华严经》讲众生证入一真法界并不是件难事,森罗万象之法,无不是让你悟入法界之媒体,也就是说行者普贤行,无论何种行,借语言文字等相融贯在自性心中,就能契入毗卢性海,若不如此人参也是毒药,若能回归自性海,一切一切莫不是佛法。 可谓五十三参,参参历练心性,达到内省寂照、照寂。
此品强调了求善知识的重要性,在寻求善知识的过程中怎样抉择善知识,也就是说善知识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然而亲近善知识的人又以何种心态去接受善知识的训导?正如经上所言:
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足一切智,最初因缘,是故于此,勿生疲厌。善财白言,唯愿圣者,广为我说,菩萨应云何学菩萨知?应云何修菩萨行?应云何趣菩萨行?应云何行菩萨行?应云何净菩萨行?应云何入菩萨行?应云何成就菩萨行?应云何随顺菩萨行?应云何忆念菩萨行?应云可增广菩萨行?应云何令普贤行速得圆满?
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菩萨行。善男子,若有从生,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事为难,能发心已,求菩萨行,倍为更难。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
从上二段引文中可以看出怎样才算是学习菩萨行为?以及随顺、增广、甚至速令圆满普贤行,希望文殊菩萨为我善财解答,这是求法者实践普贤行的一种要求,也可讲是寻求善知识的一种原则性问题,第二段文中,赞叹发菩提心难,行菩萨行更难。如果真正想成就一切智,对善知识的态度应该不生疲懈、厌足心,对善知识所有导诲应该随顺,并且不见善知识过失,才能如实地证得善知识所修证的一切法门,才能一生成办普贤行愿,于一毛孔中遍入一切法界,一念之际悉知三世诸法,法法寂灭,无边性海当念即获。
《《华严经》大意浅探(昌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