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大师与《妄尽还源观》
编辑:昌法
来源:闽南佛学
《妄尽还源观》是简称,全称是《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卷。它是法藏大师著名作品之一,代表了法藏大师所推祟的华严的一种修持方法。从他个人立场看,法藏大师一生研习华严,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体悟到华严深处而详述其观法。本文的内容从两个方面介绍:第一部分述说法藏大师生评及其著作,第二部分具体说明“妄尽还源观”的观法。如果从总体上谓是“妄尽还源”观,将其展开,又可分为六重观门,即一是显一体(自性清净圆明体);二是起二用(一者海印森罗常住用,二者法界圆明自在用);三是示三遍(一者一尘普周法界遍,二者一尘出生无尽遍,三者一尘含容空有遍);四是行四德(一者随缘妙用无方德,二者威仪住持有则德,三者柔和质直摄生德,四者普代众生受苦德);五是入五止(一者照法清虚离缘止,二者观人寂怕绝欲止,三者性起繁兴法尔止,四者定光显现无念止,五者事理玄通非相止);六是起六观(一者摄境归心真空观,二者从心现境妙有观,三者心境秘密圆融观,四者智身影现众缘观,五者多身入一境像观,六者 主伴互现帝网观)。还有一类人认为华严讲佛的世界,菩萨们的行为,不是我们凡夫的事情。其实,华严虽然宣扬佛、菩萨的思想境界,但是,它并没有排除,否认凡夫不能成佛,不能作菩萨。试问所有经典中有哪一尊佛离开众生成佛的?菩萨因众生苦发菩提萨心,决志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愿生生世世作不请之友,这就是法藏大师推崇众生妄尽业空,个个本来毗卢遮那的重要因素吧。进而推之,佛说华严的目的,不外乎教令众生信自性之毗卢,祖述其意,一脉相承,是故我今怀着一颗喜悦的心情,给大家共结法缘,分述如下:
一、法藏大师生评及著作
(一)生评简介
法藏大师生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卒于先天元年(公元712年)。他是唐朝著名的华严宗实际创宗者,由于他祖籍西域康居,有康藏法师之称号,也曾经被武则天赐赏为“国一法师”,众多机遇,法藏大师深得帝王支持,名传天下。在中宗期间,法藏大师建立了五座华严大寺,扩大了弘扬华严的影响,人们称他为华严和尚,值得!
法藏大师前后讲席新旧《华严经》达三十余遍,在说教过程中,他的布教方法,以及他的思辨形式取得了成功,赢得天下的学仕如倾。比如当他讲到了华严最高境界时,要描述佛的那种圣智一时顿现,佛是怎样进行圆融事事无碍的呢?为了使在场听众一一获解,尤其是以武则天为听众之首,岂是寻常讲经?不得不急中生智,特以镇前金狮子为喻,一一毛孔各有金狮子,一一毛孔狮子同时顿入一毛之中,一一毛中又有无边的狮子,重重无尽,这种形象比喻,又有谁不称是呢?华严重重无尽这种义理,主要在于说明宇宙万物互为因果,相即相入,圆融无碍,把形象性的更加理念化,就以十面镜子,四维上下各设一面,相隔一丈多,面面相对,然后在中间安置一佛像并点燃蜡烛一支,烛光照在镜面上,镜的反光与灯火互相影射,彼皮相融无碍,宇宙万特不就是如此吗?
法藏大师不仅是华严宗的创宗者,他的影响还传播到朝鲜及日本。在他门下知名弟子有宏观、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等人。此外,大师还是一位佛学翻译大师。据说他曾经参与玄奘大师的译场,因见地相异而离去。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就他本人参加译场并且有历史记载而言,首先,他因为讲晋译《华严经》时,常感缺文而遗憾。然而,佛教传入唐盛时期,华梵僧侣,往返频繁,梵本经典几乎传入我国境内,且将近尾声。在此际,日照三藏法师携来了梵本《华严经》,世称四十华严。这种情况获得缺文梵本不是稀有难得吗?梵本恰好是晋译和唐译《华严入法界品》的两处缺文典籍,即:一处是从摩耶夫人后,弥勒菩萨前,中间天主光十位善知识。另一处是从弥勒菩萨后,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知识前,中间文殊伸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摩善财顶。
日照三藏带来的梵本,法藏译出,不仅完毕了现在流通的晋译六十华严,也填补了后来译的八十华严的缺文。同时,法藏大师咨问日照三藏有关西域判教问题,日照三藏法师将近代天竺二大论师对一代圣教的判释情况详述,其中以戒贤论师为首,远承慈氏(弥勒)、天著,近踵护法、难陀一系的法相宗;另一位以智光为首的承文殊、龙胜,近承青目、清辩秉建法性宗。显然他的判教不是个人臆造,五教十宗是他对佛法的另一种判释。其次,证圣元年(公元六九五)三月,奉召在大都大徧空寺同实叉难陀共译出了八十华严经,復礼缀文,师为笔受,师还同实叉难陀译出了《楞伽经》、《文殊授记经》;再次,同义净三藏等十四人共译出《七佛药经》、《金刚光明最胜王经》等二十一部,一百十五卷,师为证笔。神龙二年(公元七0六),共菩提流支在西崇福寺译《宝积经》,师为证义,法藏大师先后参加诸家译经,担任了证笔、证义重要角色。
(二)法藏大师之作
法藏大师一生有五十佘部著作,据汤用彤《隋唐史稿》考载,现有二十三部,已佚二十余部。在现存二十三部当中就有不下五部经典与华严相关联,就内容大致可分五类:1、注解《华严经》的著作即是《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简称《探玄记》。2、概括《华严经》的主要内容、性质特征的有四部:(1)、《华严经文义纲目》一卷,(2)、《华严经旨归》一卷,(3)、〈华严经关脉义记〉一卷,(4)、〈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3、用譬喻来说明华严宗教义性质的有二部:(1)、《华严经义海门》一卷,(2)、《华严经金师子章》一卷。4、重点论述某个问题的著作有七部:(1)、《华严策林》一卷,(2)、《华严经问答》二卷,(3)、《一乘教义分斉章》四卷,(简称《五教章》,(4)、《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一卷,(5)、《华严游心界记》一卷,(6)、《华严发菩提心章》一卷,(7)、《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卷,(简称《妄尽还源观》)。5、记载《华严经》传译史实著作即《华严经传记》五卷。上面十五部中最能反感华严思想特色的著作有五部:1、《探玄记》二十卷子,2、《五教章》四卷,3、《华严问答》二卷,4、《华严旨归》一卷,5、《妄尽还源观》一卷,《金师子章》一卷等等。除此之外,法藏大师其它著述现存有:1、《般若心经略疏》一卷,2、《入楞伽心玄义》一卷,3、《法界无养大差别论疏》一卷,4、《梵网经疏》一六卷,5、《十二门论宗致义记》一卷,6、《大乘起信论义记》,7、《大乘法起信论别记》一卷,公元六九一年共般若译出《法界无差别论》,公元七O四年译出《大乘入楞伽经》。
如果从体例分析,法藏大师的作品可分为论著和章疏两类。
论著有:《华严经义海百门》、《华严策林》、《华严经问答》、《华严游心法界记》、《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华严十重止观》一卷)。章疏类的经疏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文义纲目》、《华严经关脉义记》、《般若心经略疏》一卷、《入楞伽心玄义》、《大乘密严注疏》。律疏有《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三卷或六卷。论疏有《十二门论宗致义记》二卷、《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疏》、《大乘起信论义记别记》。义章有《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金狮子章》、《华严三昧章》、《法界缘起章》等等。
法藏大师著作、布教业绩显赫,他给修道者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粪扫衣、禅悦食、自戒行,以弘法利生为事业,受到唐室五帝褒赏(五帝指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武则天)。文武官员莫不皆礼,他生得光荣,死时伟大事业!享有鸿胪卿,绢一千二百匹外国法师厚葬,是佛门一代天骄。
二、妄尽还源观六重门
(一)释题及法藏用意
《妄尽还源观》的全称是《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
总贯名题,“修”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是显示体、用徧即六重门的前三门,微尘含空(真空)、有(幻色)来拣众生的断空、实色二执。第二是正显修行观门,随举一观即收法界即后三重门正叙要义。“华严奥旨还源观”中的“华严”二字代表作者写此观法所依的经典。“华”比喻菩萨因地万行以严饰果地十身。
“奥”含义深奥难玄。“妄尽还源”即断除烦恼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回归自性清净圆明。换言之,众生只要通过潜心修持,断除二障,本来的佛性自然呈现,还源就是回归,返回的意思。
“妄尽还源观”是总观,若别举分为六重门。法藏大师著《妄尽还源观》,若别行法,并非臆造瞎编,从标题中的“华严”二字就证实了他的观法是依据了《大方广佛华严经》而来。无论是印度佛教,还是传入中国的佛教,无论是何宗何派都有他们所依经论、修持法门各具风流,使学人有章可循,以除众生疑惑。“观”
是本文的中心。观就是从内心体悟众生本觉真性清净不染,但因无明故泯妄归真,归真即回归本觉真心与历历万法融通无碍。清净心为众生心的根源,妄无自性终归众生的本性心源,好比众流虽殊,同归大海,所谓识尽则智显。法藏大师写《妄尽还源观》的目的和用意,激烈启发众生充满解脱的希望和现实意义。现在下叙六重观门。
(二)显一体
“一体 ”即是自性清净圆明体。首先,作者在第一重门中彰显众生本具之体,从本以来,处染不垢,修治不净。这个自性清净体不随凡圣生死流转而染污,所谓染是众生心染,不能染的是指众生本具清净佛性,性净体明之故。性净之体也不因为通过修行断烦恼之后,另有一个清净的东西。既然性净体明又何须除垢?只因众生妄生烦恼,暂被客尘所染,客尘若去,自性清净圆明体自然呈现,是谓修治不净,这是对清净之体性质上的一种描述。此体不但处性清净,而且“性体遍照,…
《法藏大师与《妄尽还源观》(昌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