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境妙有观。摄境归心是真空观。真空(理体)不碍妙有(假相幻用),妙有不碍真空,真空观是从境回归到一真心,而妙有观从心上显现境,也即是依体起用,具修万行成就依正二报庄严,观我们心性海中印现的森罗万象不碍真空之理体,称为从心现境妙有观。
三、心境秘密圆融观。心无碍则一切境无碍,这是一乘圣智所缘的无碍境界;若是凡夫、外道、二乘、大乘他们的心仍有障碍,不能圆融所行之境,所以这里讲的心境是一乘佛圣智之境,秘密是非佛乘所能了知的,佛智能圆融心境《华严妄尽还观 》云:
言六句者:一、依内现依,谓尘含世界。二、正内现正,谓毛孔中现佛。三、正内现依,谓毛孔中现刹。四、依内现正,谓尘中现佛。五、依内现正依,谓尘中现佛身及尘刹。六、正内现依正,谓毛孔中现刹及佛身。(13)
用圆融无碍的心谛观诸佛如来正报和依报庄严,一一身遍至十方微尘佛刹土,又于一佛刹土俱现无数佛刹身,一一尘出无数刹海、无数佛身。总之,诸佛、国土依正二报互现,皆不离我们这颗无碍心,也可以说是我们的一念即是无数佛,佛佛现无数刹土,无数佛、无数刹土不出现前一念心,是谓心境秘密圆融观。
四、智身影现众缘观。“智身”指毗卢遮那佛十身之一,译为光明遍照。智光影现能鑑所现众缘,了知所现诸法本性空寂,法尔如是,所谓有为法无不含真性(诸法实相),这种如实智犹如天空昊日,普照大地万物无所不照,若人能观照此法,不仅亲证如实智,佛的十身智同时证得。因为诸法圆融无碍,那么所证之境亦当如此,一证一切证。既然法尔如是,即使凡夫愚情之辈,于六道中流转无穷,终归毗卢性海。
五、多身入一境像观。这一观是观毗卢遮那佛的十身互用,无有障碍。从譬喻说,万像为能入,一境为所入,约法说,多身为能入,一身为所入。佛十身即是: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声、缘觉声、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随举一身,摄余九身,如是十身互具,《还源观》中云:
或以多身作一身,或以一身作多身,或以一身入多身,或以多身入一身。非一身
没多身生,非多身没一身生,皆由深定力故,得身如是。或以异境入定同境起,
或以同境入定异境起,或以一身入定多身起,或以多身入定一身起,故曰多身入
一境像观也。(14)
毗卢遮那佛能够在禅定中多身入一身,一身入多身,一多互入,圆融无碍。也可以把如来十身归说成三世界,即众生世界、器世界、正觉世界。如是十身在毗卢遮那佛的禅定中,犹如明镜映现万象一样,历然无碍。
六、主伴互现帝网观。此观说明事事无碍、重重无尽的道理。
然此境界重重无尽,借用帝释天的珠网作比喻。也就是说随拈一法为主,其余的一切法则为伴。或以自为主,他为伴,随一法即主即伴,如是主伴互现,犹如天帝释网珠,珠光迭影。回头看法藏大师的《妄尽还源观》,虽分六门述说,随举一门为主,余五门为伴,随入一门即全收法界,如圆珠有六孔,随入一孔即全收珠尽。经中的善财童子参至弥勒菩萨处,见楼阁中有百千楼阁,一一楼阁前各有弥勒菩萨,一一弥勒菩萨前皆各有善财童子。然而,一一善财皆合掌在弥勒菩萨面前,如是圆证法界,重重无尽。
摄法界一尘入,举一身而十身现,随入一法,众得咸具。若随德立名:一体即名海印普现三昧门;二用即名庄严妙行三昧门;三遍即是尘含十方三昧门;四德即名四摄摄生三昧门;五止即名寂用无碍三昧门;六观即名佛果无碍三昧门。
综上所述,法藏大师的《妄尽还源观》重视众生回归自性,本来清净圆明自体,必须除去情识妄见, 这是他提出了华严宗人应该依持的一种修证观法,也是他创宗不可缺少的项目。依我之浅见,《华严妄尽还源观》的观行法简单直接,直示一乘成佛的法门,默契如来海印三昧,圆证法界,洞达事事无碍。法本如如,不由他悟,何须恒沙尘劫?可想而知法藏大师对华严经已经深入玄奥,得其精髓,将此观法耀于经卷,以供后昆修学,为此倍加精进!
参考资料:
(1)《大正藏》第四十五册P637中
(2)《大正藏》第四十五册P774上
(3)《大正藏〉第九册P440中
(4)《大正藏》第十册P73下—74上
(5)《大正藏》第十册P846上
(6)《大正藏》第十P125中、下
(7)《大正藏》第四十P639中
(8)同上
(9)《卍续藏》第一0三册P0178上
(10)《续藏》第一0三册P0178下
(11)《大正藏》第四十五册P639下
(12)《大正藏》第四十五册P639下—P640上
(13)《续藏》第一0三册P0182下
(14)《大正藏》第四十五册P 640中
另参考:方立天《法藏评传》京华出版社,1995年9月。
《法藏大师与《妄尽还源观》(昌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