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境妙有觀。攝境歸心是真空觀。真空(理體)不礙妙有(假相幻用),妙有不礙真空,真空觀是從境回歸到一真心,而妙有觀從心上顯現境,也即是依體起用,具修萬行成就依正二報莊嚴,觀我們心性海中印現的森羅萬象不礙真空之理體,稱爲從心現境妙有觀。
叁、心境秘密圓融觀。心無礙則一切境無礙,這是一乘聖智所緣的無礙境界;若是凡夫、外道、二乘、大乘他們的心仍有障礙,不能圓融所行之境,所以這裏講的心境是一乘佛聖智之境,秘密是非佛乘所能了知的,佛智能圓融心境《華嚴妄盡還觀 》雲:
言六句者:一、依內現依,謂塵含世界。二、正內現正,謂毛孔中現佛。叁、正內現依,謂毛孔中現刹。四、依內現正,謂塵中現佛。五、依內現正依,謂塵中現佛身及塵刹。六、正內現依正,謂毛孔中現刹及佛身。(13)
用圓融無礙的心谛觀諸佛如來正報和依報莊嚴,一一身遍至十方微塵佛刹土,又于一佛刹土俱現無數佛刹身,一一塵出無數刹海、無數佛身。總之,諸佛、國土依正二報互現,皆不離我們這顆無礙心,也可以說是我們的一念即是無數佛,佛佛現無數刹土,無數佛、無數刹土不出現前一念心,是謂心境秘密圓融觀。
四、智身影現衆緣觀。“智身”指毗盧遮那佛十身之一,譯爲光明遍照。智光影現能鑑所現衆緣,了知所現諸法本性空寂,法爾如是,所謂有爲法無不含真性(諸法實相),這種如實智猶如天空昊日,普照大地萬物無所不照,若人能觀照此法,不僅親證如實智,佛的十身智同時證得。因爲諸法圓融無礙,那麼所證之境亦當如此,一證一切證。既然法爾如是,即使凡夫愚情之輩,于六道中流轉無窮,終歸毗盧性海。
五、多身入一境像觀。這一觀是觀毗盧遮那佛的十身互用,無有障礙。從譬喻說,萬像爲能入,一境爲所入,約法說,多身爲能入,一身爲所入。佛十身即是:衆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聲、緣覺聲、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隨舉一身,攝余九身,如是十身互具,《還源觀》中雲:
或以多身作一身,或以一身作多身,或以一身入多身,或以多身入一身。非一身
沒多身生,非多身沒一身生,皆由深定力故,得身如是。或以異境入定同境起,
或以同境入定異境起,或以一身入定多身起,或以多身入定一身起,故曰多身入
一境像觀也。(14)
毗盧遮那佛能夠在禅定中多身入一身,一身入多身,一多互入,圓融無礙。也可以把如來十身歸說成叁世界,即衆生世界、器世界、正覺世界。如是十身在毗盧遮那佛的禅定中,猶如明鏡映現萬象一樣,曆然無礙。
六、主伴互現帝網觀。此觀說明事事無礙、重重無盡的道理。
然此境界重重無盡,借用帝釋天的珠網作比喻。也就是說隨拈一法爲主,其余的一切法則爲伴。或以自爲主,他爲伴,隨一法即主即伴,如是主伴互現,猶如天帝釋網珠,珠光疊影。回頭看法藏大師的《妄盡還源觀》,雖分六門述說,隨舉一門爲主,余五門爲伴,隨入一門即全收法界,如圓珠有六孔,隨入一孔即全收珠盡。經中的善財童子參至彌勒菩薩處,見樓閣中有百千樓閣,一一樓閣前各有彌勒菩薩,一一彌勒菩薩前皆各有善財童子。然而,一一善財皆合掌在彌勒菩薩面前,如是圓證法界,重重無盡。
攝法界一塵入,舉一身而十身現,隨入一法,衆得鹹具。若隨德立名:一體即名海印普現叁昧門;二用即名莊嚴妙行叁昧門;叁遍即是塵含十方叁昧門;四德即名四攝攝生叁昧門;五止即名寂用無礙叁昧門;六觀即名佛果無礙叁昧門。
綜上所述,法藏大師的《妄盡還源觀》重視衆生回歸自性,本來清淨圓明自體,必須除去情識妄見, 這是他提出了華嚴宗人應該依持的一種修證觀法,也是他創宗不可缺少的項目。依我之淺見,《華嚴妄盡還源觀》的觀行法簡單直接,直示一乘成佛的法門,默契如來海印叁昧,圓證法界,洞達事事無礙。法本如如,不由他悟,何須恒沙塵劫?可想而知法藏大師對華嚴經已經深入玄奧,得其精髓,將此觀法耀于經卷,以供後昆修學,爲此倍加精進!
參考資料:
(1)《大正藏》第四十五冊P637中
(2)《大正藏》第四十五冊P774上
(3)《大正藏〉第九冊P440中
(4)《大正藏》第十冊P73下—74上
(5)《大正藏》第十冊P846上
(6)《大正藏》第十P125中、下
(7)《大正藏》第四十P639中
(8)同上
(9)《卍續藏》第一0叁冊P0178上
(10)《續藏》第一0叁冊P0178下
(11)《大正藏》第四十五冊P639下
(12)《大正藏》第四十五冊P639下—P640上
(13)《續藏》第一0叁冊P0182下
(14)《大正藏》第四十五冊P 640中
另參考:方立天《法藏評傳》京華出版社,1995年9月。
《法藏大師與《妄盡還源觀》(昌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