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中第九恒顺众生大愿云: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大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5)
因此,菩萨能否成就无上正觉,关键有没有大悲心救一切众生,若无众生则一切菩萨
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度众生是菩萨完成佛道的伟业,然而众生的习性刚强难化,难调难伏,
单有大悲心还不够,悲心要恰到好处必须善巧的运用智慧,投其众生所好。菩萨虽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观诸法空,故不住涅槃。具有大智大悲的菩萨,才完全能够契理不变随缘,契机随缘不变;唯以正念调柔身心,言行相符,举足低头,无非说法。
非我辈凡人动即乖,说即错。以柔克刚(烦恼),调和身心,所以僧团又称六和众。六和是:(1)身和同事,(2)语和同默,(3)意和同忍,(4)戒和同修,(5)见和同解,(6)利和同均。发扬六和精神,统领大众一切无碍。
第四行,普代众生受苦德。菩萨普渡一切众生,冤亲平等,代一切众生受苦,心无憎爱。诸大乘经中,常见菩萨捨身,凡所需求无所不捨,内施法财,外捨财宝妻室,为求佛道宁捨生命,永无休息,为度众生随处示化。象地藏菩萨度尽众生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又如观音救苦寻声,无处不现身。然而众生无边,菩萨是如何普代一切众生受苦?《华严`十回向品》云:
菩萨摩诃萨见诸众生造作恶业,受诸众苦,……便作是念,我当于彼诸恶道中,代诸众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脱。菩萨如是受苦毒时,转更精勤,不舍不避,不惊不怖,不退不怯,无有疲厌。……我当普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令其得出无量生死,众苦大壑;我当普为一切众生,于一切世界,一切恶趣中,尽未来劫受一切苦。然常为众生勤修善根。何以故?我宁独受如是众苦,不令众生堕于地狱,我当于彼地狱畜牲,阎罗王等,险难之处,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6)
众生由众多业力而生死,罪性业苦本来空寂,无有体相。一切业相皆由众生虚妄心起,若以恶业有体相,则尽虚空界不能容受,何以故?因为众生的业从妄而生,妄生妄灭,实无有相可得,既无业相可得,岂有众生可得?有何众生可度?菩萨已了达诸法空相,心佛众生体无毫殊。众生由于念念业系无明,身心恒不自在,不知出离,菩萨如是教令众生断相续心,截生死流无边苦由无所寄托,是谓菩萨普代众生受苦德。
(六)摄用归体入五止
摄二用(海印森罗常住用,法界圆明自在用)归自性清净圆明心体,入佛甚深三昧。“入”指性相俱泯,体周法界,入无入相是名为“入”。这里“入”有特定含义。“止”心澄相尽,法尔如是即佛海印三昧。《华严经》云:
如来深境界,其量切众生等虚空,一入,而实无所入。(7)
又《准入佛境经》云:
入诸无相定,见诸法寂静.常入平等故,敬礼无所观。(8)
从上二经中可以看出一切众生无不在如来禅定中,实无入相。
认为有妄(烦恼)可断,有真(涅槃)可入,这仍是众生迷相,不明白诸法本来平等,同出一法界,一旦悟了妄也是真,哪有真可入
真妄同体,是故入与不入同出法界本来平等。若明此理,你何曾不是生活在如来三昧境界中!入无相定才是彻底的入无所入佛境界。
摄用归体入五止依四德为前提,进入五种禅定状态。五止是:第一、照法清虚离缘止。第二、观人寂怕绝欲止。第三、性起繁兴法尔止。第四、定光显现无念止。第五、理事玄通非相止。今详明五止:
一、照法清虚离缘止。用真俗、空有、境智、能所对,泯相归实,在一真法界中,无有众生迷,也无诸佛悟,良由诸法平等所以。
《金刚经》中说诸佛菩萨无一众生可度。《心经》强调无至以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众生妄则迷,妄心动而真心不动,妄息则真心自然流露,之所以说妄即是真,并不是离开妄以外另有颗真心可求。妄即相,真是性,摄妄归真,性与相不二一如。《大起信论》云:
一、心源无念,二、方便正观,论云: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即心源无念也。又论谓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即方便正观矣。(9)
此引文包含二层含义:一是众生的心体(性)本来无念,则是佛的心智境界。二是知道了心无念的知(觉性)就能随顺进入真如。
换言之,众生知道自己本性心不动无念,经过反复观照心性,只要将现在迷失已久的凡夫心驯练得契合真如本觉之真心,这种方法通称方便正观,所谓菩萨假诸方便作大佛事。照法清虚离缘止中的“照法清虚”是观一切诸法皆空,“离缘”远离众生的攀缘心相,是故《维摩斥目连章》云:
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乃至法不属因,因不在缘。(10)
说法的人应如法说的说,法不分别众生,无有众生相,离众生垢(烦恼),甚至将法推测到终极,它既不属因,也不在缘,因为因缘所生之法,法无自性,因与缘亦当无有自性,因、缘、法都无自性。若约法望因,缘讲因缘生之法的法未成之前,因和缘难道就是这个法吗
例如:纱未织成布匹之前,你能说这个组成布的材料、人工等缘就是这块布吗
虽然材料、人工等缘有织成这块布的可能性,在未成布时就不能等同视之。据此证明,法不属因,因不在缘。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即成佛的可能性),但是必需通过一切修治法门之缘,才能成就自性心中的佛陀。
二、观人寂怕绝欲止。观人由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 、识蕴)和合,五蕴无主称为寂怕,不执著五蕴之身为我名为绝欲。照法清虚离缘止破除众生法执,观人寂怕绝欲止破人我执。
一切观法中不外乎就是要破除众生无始以来的我、法二执,证二空(我空、法空)。佛教分大、小二乘,小乘破人我执证得偏真涅槃,大乘破法执证大般涅槃。
三、性起繁兴止。称性而起称为性起繁兴。具体地说一切法称真如而起,即依体用而言。真如随缘则森罗万象同时俱兴,无不从此法界流;起应万差(万象之法)无不还归于法界,即摄用归体,随缘不变。法尔如是,古今不变。本止反映了事物体与用之间的性德作用。更进一步说,真如之法,法尔随缘,万法俱兴(生起),俱兴万法,法尔归性,是谓性起繁兴法尔止。
四、定光显现无念止。前门四德展示菩萨的身、口、意三业清净,一切所作无不在禅定之中,慧依定发,犹如白净宝网珠,照映十方万物,性体明彻,不分美、丑、远、近、羌胡夷狄,万象齐照,一一显了。菩萨入此大妙观,成就心定犹如万字宝珠,万法俱现,虽现而不分别,也就是说菩萨心安住无念无相定中,随众生生死,于佛道不住涅槃,常作佛事,心不被凡夫、二乘、外道知见所动。
五、理事玄通非相止。理即性,事即相。理事、性相互隐互显,互存互夺。“玄通”指有大智大悲的菩萨。“非相”即泯灭无寄。然而理由事显,事待理成,菩萨依性起修,修归于性,性修不二,理事双泯,境智双遮,大智圆明,体周法界,悲心济物,万行分然,不坏菩萨行,此谓行佛所行,悟入佛知见,融贯理事玄通非相。
(七)依止起六观
定慧(止观双运)双修,如车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
有定无慧则不能善巧方便,智慧犹如人之眼目,是开启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文殊菩萨是一切智慧的象征,为七佛之师。修五止足以圆满,何故更进一步提出修观?据《大乘起信论》云:
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著世间,能捨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之 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以此义故,止观两门,共相成助,不相舍离。若不修止观,无由得入菩提之路。(11)
修习止、观是证菩提涅槃的两种途径,修习止能够净治众生贪著世间以及远离二乘怯弱之见;修习观能令众生远离二乘狭劣之心以及凡夫不修百善法。反之,若不修止、观菩提之果无由是处。止与观二者共相成助,不相捨离,是故喻止与观如车两轴,如鸟两翼,止观两门成了修行之宗要,《还源观》中又引《起信论》云: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除,亦谴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想,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随心外念境界。然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归正念,常勤正念唯心识观,一切魔境自然远离。(12)
修止重在正念清净,谴除一切诸念,亦谴除想。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不随众生心想,是故境(法)空,境既不生,心当何寄?因此唯依正意之心除诸想念,一切魔境自然远离。止、观既是证涅槃之宗要,法藏大师又是如何导引修观法呢?他的观法是在依前五止而进行修六观法。六观者:一摄境归心真空观。二从心现境妙有观。三心境秘密圆融观。四智身影现众缘观。五多身入一镜像观。六主伴互现帝网观。现分述如下:
一、摄境归心真空观。心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动力,一切事物往往离不开心的认识作用,如果离开了能认识的心则无一法可得。
三界诸法唯是心造,心不但能显现事物,而且还能区别一切事物的作用,心外无境,境即是空,所缘的境空,故能缘之心亦空。
因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也可以说三界诸法皆由众生心识变现,心若不起,外境本空,是故由心现境,由境现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能缘之心与所缘之境,心境俱夺,只有悟证到诸法理体,平等一真如,才能摄境归心名为真空观。
二、从心…
《法藏大师与《妄尽还源观》(昌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