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藏大師與《妄盡還源觀》(昌法)▪P3

  ..續本文上一頁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中第九恒順衆生大願雲:

  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大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5)

  因此,菩薩能否成就無上正覺,關鍵有沒有大悲心救一切衆生,若無衆生則一切菩薩

  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度衆生是菩薩完成佛道的偉業,然而衆生的習性剛強難化,難調難伏,

  單有大悲心還不夠,悲心要恰到好處必須善巧的運用智慧,投其衆生所好。菩薩雖度衆生而實無衆生可度,觀諸法空,故不住涅槃。具有大智大悲的菩薩,才完全能夠契理不變隨緣,契機隨緣不變;唯以正念調柔身心,言行相符,舉足低頭,無非說法。

  非我輩凡人動即乖,說即錯。以柔克剛(煩惱),調和身心,所以僧團又稱六和衆。六和是:(1)身和同事,(2)語和同默,(3)意和同忍,(4)戒和同修,(5)見和同解,(6)利和同均。發揚六和精神,統領大衆一切無礙。

  第四行,普代衆生受苦德。菩薩普渡一切衆生,冤親平等,代一切衆生受苦,心無憎愛。諸大乘經中,常見菩薩捨身,凡所需求無所不捨,內施法財,外捨財寶妻室,爲求佛道甯捨生命,永無休息,爲度衆生隨處示化。象地藏菩薩度盡衆生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又如觀音救苦尋聲,無處不現身。然而衆生無邊,菩薩是如何普代一切衆生受苦?《華嚴`十回向品》雲:

  菩薩摩诃薩見諸衆生造作惡業,受諸衆苦,……便作是念,我當于彼諸惡道中,代諸衆生受種種苦,令其解脫。菩薩如是受苦毒時,轉更精勤,不舍不避,不驚不怖,不退不怯,無有疲厭。……我當普爲一切衆生,備受衆苦,令其得出無量生死,衆苦大壑;我當普爲一切衆生,于一切世界,一切惡趣中,盡未來劫受一切苦。然常爲衆生勤修善根。何以故?我甯獨受如是衆苦,不令衆生墮于地獄,我當于彼地獄畜牲,閻羅王等,險難之處,以身爲質,救贖一切惡道衆生,令得解脫。(6)

  衆生由衆多業力而生死,罪性業苦本來空寂,無有體相。一切業相皆由衆生虛妄心起,若以惡業有體相,則盡虛空界不能容受,何以故?因爲衆生的業從妄而生,妄生妄滅,實無有相可得,既無業相可得,豈有衆生可得?有何衆生可度?菩薩已了達諸法空相,心佛衆生體無毫殊。衆生由于念念業系無明,身心恒不自在,不知出離,菩薩如是教令衆生斷相續心,截生死流無邊苦由無所寄托,是謂菩薩普代衆生受苦德。

  (六)攝用歸體入五止

  攝二用(海印森羅常住用,法界圓明自在用)歸自性清淨圓明心體,入佛甚深叁昧。“入”指性相俱泯,體周法界,入無入相是名爲“入”。這裏“入”有特定含義。“止”心澄相盡,法爾如是即佛海印叁昧。《華嚴經》雲:

  如來深境界,其量切衆生等虛空,一入,而實無所入。(7)

  又《准入佛境經》雲:

  入諸無相定,見諸法寂靜.常入平等故,敬禮無所觀。(8)

  從上二經中可以看出一切衆生無不在如來禅定中,實無入相。

  認爲有妄(煩惱)可斷,有真(涅槃)可入,這仍是衆生迷相,不明白諸法本來平等,同出一法界,一旦悟了妄也是真,哪有真可入

  真妄同體,是故入與不入同出法界本來平等。若明此理,你何曾不是生活在如來叁昧境界中!入無相定才是徹底的入無所入佛境界。

  攝用歸體入五止依四德爲前提,進入五種禅定狀態。五止是:第一、照法清虛離緣止。第二、觀人寂怕絕欲止。第叁、性起繁興法爾止。第四、定光顯現無念止。第五、理事玄通非相止。今詳明五止:

  一、照法清虛離緣止。用真俗、空有、境智、能所對,泯相歸實,在一真法界中,無有衆生迷,也無諸佛悟,良由諸法平等所以。

  《金剛經》中說諸佛菩薩無一衆生可度。《心經》強調無至以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衆生妄則迷,妄心動而真心不動,妄息則真心自然流露,之所以說妄即是真,並不是離開妄以外另有顆真心可求。妄即相,真是性,攝妄歸真,性與相不二一如。《大起信論》雲:

  一、心源無念,二、方便正觀,論雲:若有衆生能觀無念者則爲向佛智,即心源無念也。又論謂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即方便正觀矣。(9)

  此引文包含二層含義:一是衆生的心體(性)本來無念,則是佛的心智境界。二是知道了心無念的知(覺性)就能隨順進入真如。

  換言之,衆生知道自己本性心不動無念,經過反複觀照心性,只要將現在迷失已久的凡夫心馴練得契合真如本覺之真心,這種方法通稱方便正觀,所謂菩薩假諸方便作大佛事。照法清虛離緣止中的“照法清虛”是觀一切諸法皆空,“離緣”遠離衆生的攀緣心相,是故《維摩斥目連章》雲:

  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乃至法不屬因,因不在緣。(10)

  說法的人應如法說的說,法不分別衆生,無有衆生相,離衆生垢(煩惱),甚至將法推測到終極,它既不屬因,也不在緣,因爲因緣所生之法,法無自性,因與緣亦當無有自性,因、緣、法都無自性。若約法望因,緣講因緣生之法的法未成之前,因和緣難道就是這個法嗎

  例如:紗未織成布匹之前,你能說這個組成布的材料、人工等緣就是這塊布嗎

  雖然材料、人工等緣有織成這塊布的可能性,在未成布時就不能等同視之。據此證明,法不屬因,因不在緣。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因即成佛的可能性),但是必需通過一切修治法門之緣,才能成就自性心中的佛陀。

  二、觀人寂怕絕欲止。觀人由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 、識蘊)和合,五蘊無主稱爲寂怕,不執著五蘊之身爲我名爲絕欲。照法清虛離緣止破除衆生法執,觀人寂怕絕欲止破人我執。

  一切觀法中不外乎就是要破除衆生無始以來的我、法二執,證二空(我空、法空)。佛教分大、小二乘,小乘破人我執證得偏真涅槃,大乘破法執證大般涅槃。

  叁、性起繁興止。稱性而起稱爲性起繁興。具體地說一切法稱真如而起,即依體用而言。真如隨緣則森羅萬象同時俱興,無不從此法界流;起應萬差(萬象之法)無不還歸于法界,即攝用歸體,隨緣不變。法爾如是,古今不變。本止反映了事物體與用之間的性德作用。更進一步說,真如之法,法爾隨緣,萬法俱興(生起),俱興萬法,法爾歸性,是謂性起繁興法爾止。

  四、定光顯現無念止。前門四德展示菩薩的身、口、意叁業清淨,一切所作無不在禅定之中,慧依定發,猶如白淨寶網珠,照映十方萬物,性體明徹,不分美、醜、遠、近、羌胡夷狄,萬象齊照,一一顯了。菩薩入此大妙觀,成就心定猶如萬字寶珠,萬法俱現,雖現而不分別,也就是說菩薩心安住無念無相定中,隨衆生生死,于佛道不住涅槃,常作佛事,心不被凡夫、二乘、外道知見所動。

  五、理事玄通非相止。理即性,事即相。理事、性相互隱互顯,互存互奪。“玄通”指有大智大悲的菩薩。“非相”即泯滅無寄。然而理由事顯,事待理成,菩薩依性起修,修歸于性,性修不二,理事雙泯,境智雙遮,大智圓明,體周法界,悲心濟物,萬行分然,不壞菩薩行,此謂行佛所行,悟入佛知見,融貫理事玄通非相。

  (七)依止起六觀

  定慧(止觀雙運)雙修,如車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偏廢。

  有定無慧則不能善巧方便,智慧猶如人之眼目,是開啓一切衆生的法身慧命,文殊菩薩是一切智慧的象征,爲七佛之師。修五止足以圓滿,何故更進一步提出修觀?據《大乘起信論》雲:

  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捨二乘怯弱之見。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之 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以此義故,止觀兩門,共相成助,不相舍離。若不修止觀,無由得入菩提之路。(11)

  修習止、觀是證菩提涅槃的兩種途徑,修習止能夠淨治衆生貪著世間以及遠離二乘怯弱之見;修習觀能令衆生遠離二乘狹劣之心以及凡夫不修百善法。反之,若不修止、觀菩提之果無由是處。止與觀二者共相成助,不相捨離,是故喻止與觀如車兩軸,如鳥兩翼,止觀兩門成了修行之宗要,《還源觀》中又引《起信論》雲:

  若修止者,住于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除,亦譴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隨心外念境界。然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令歸正念,常勤正念唯心識觀,一切魔境自然遠離。(12)

  修止重在正念清淨,譴除一切諸念,亦譴除想。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不隨衆生心想,是故境(法)空,境既不生,心當何寄?因此唯依正意之心除諸想念,一切魔境自然遠離。止、觀既是證涅槃之宗要,法藏大師又是如何導引修觀法呢?他的觀法是在依前五止而進行修六觀法。六觀者:一攝境歸心真空觀。二從心現境妙有觀。叁心境秘密圓融觀。四智身影現衆緣觀。五多身入一鏡像觀。六主伴互現帝網觀。現分述如下:

  一、攝境歸心真空觀。心是認識一切事物的動力,一切事物往往離不開心的認識作用,如果離開了能認識的心則無一法可得。

  叁界諸法唯是心造,心不但能顯現事物,而且還能區別一切事物的作用,心外無境,境即是空,所緣的境空,故能緣之心亦空。

  因爲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也可以說叁界諸法皆由衆生心識變現,心若不起,外境本空,是故由心現境,由境現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能緣之心與所緣之境,心境俱奪,只有悟證到諸法理體,平等一真如,才能攝境歸心名爲真空觀。

  二、從心…

《法藏大師與《妄盡還源觀》(昌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