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藏大师与《妄尽还源观》(昌法)▪P2

  ..续本文上一页无幽不浊”,自性圆 明无所不在。众生自性清净圆明之体又是一个永恒性的东西,不但圣人有,凡夫同样有,显示生佛不二,平等无别;尽管有或凡、或圣、或染、或净等差别诸相,这都是众生妄念分别而有的诸法,就诸法的体性来说是没有差别性,岂有染净可得?凡圣可论?说有染、净、凡、圣是就众生的分别而说,有智慧的人他能够了达自性清净,本来是佛,同具如来法身功德,即所谓的众生佛性显现。启发众生的本有佛性,对每位众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关键的环节,所谓的见性成佛,你若不见自本性又怎么能成佛呢?识自本性是成佛的核心思想。如果无明一旦现行(生起),从本以来自性清净;自性圆明的佛性随着烦恼隐藏起来,这种佛性的隐藏它并不意味消灭,更不是完全没有。众生的佛性犹如太阳,暂被乌云(烦恼)遮挡,乌云总会被祥风拂散,众生的无明终有尽头。之所以,我们不怕烦恼产生,就怕我们不相信自性清净圆明的真心(佛性),如果你否认了自性清净圆明,也就等于你否定了成佛,这样,修行还有何用呢?宗教情操从何建立?然而自性清净圆明之心就是如来藏之体性,此真性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如来藏亦是万法之源名为法性,法性可谓是如来藏。

  从这门看,法藏大师用心良苦,深怕众生不识家宝——如来之体虽处凡圣而无增减,何以故?圣人之性处浄而不断性恶,凡愚处染而不断性善。有类众生闻斯华严大法,心生怯懦,不能坚信自已同样具足了毗卢遮那佛无边功德性海,这是法藏大师强调缘由之一,这种强调不是多余的重复,恰恰体现了它的价值所在!

  他真正发挥了华严思想,契佛本怀。此话怎讲?二千五百年前的释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树下成佛悟道的那一刹那,究竟悟道了什么?不就是这个东西吗?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无明覆盖不能觉了。佛陀悟道了一切众生皆当成佛,佛性平等,却叹惜众生因无明不了自己原本是佛。是故,法藏大师在《妄尽还源观》的第一门中要求众生见自本性自性清净,与佛智慧圆明,体无毫殊。《起信论》云:

  真如自体,有大智慧光明故;徧照法界义故;真实识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1)

  众生本具的真如体,它不仅是在智慧光明,徧照法界,而且所认识的境界和能认识的心都是远离了众生的颠倒妄执,是真识现量,也不是比量,更不是非量。如来藏之体性本来清净,不随染污,也不随清净,本来如是的体性已经远离染净二边,不但圣人有,凡夫亦復如是。总之,显一体即是果海不可说。

  (三)起二用

  依自性清净圆明之体能够生起二种大用,第一是海印森罗常住用,第二是法界圆明自在用。第一用是佛的境界,第二是菩萨度众生自在业用。“海印”直接比喻了真如本觉之心,能够总持一切世出世法,具含无边刹海功德 。《海印三昧论》云:

  陀罗尼略有二种,一法,二义。法中有三,谓体、智、用。

  所言体者,谓诸众生根本一心,是心本来自性清净,不增不减 ,不生不灭,旷大无边犹如虚空,总持一切世出世,无不摄故。所言智者,谓如来地理量二智,无理不照,无事不达,总持一切无田寮功德,无不摄故。所言用者,谓如来地应化二身,普应法界,教化众生,尽未来际化用无竭,总持一切世出世间所有诸法,无不摄故……,如是二种陀罗尼门,乃至无量尘沙法门,悉入海印三昧之内。(2)

  陀罗尼梵语dharfani 之音译,又作陀怜尼。意译总持、能持、能遮。陀罗尼具有能够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散失,遮除一切恶法的功能,菩萨证得陀罗尼才能达到任运度生。狂心若歇,清净的真心自然流露,象澄清的大海水,无象不现。换言之,在一真如心中包括了世出世间所有诸法,所有的法不出一真如心,随染成于不觉则摄世间法,不变之本觉及返流之始觉则摄出世间法,即华严一法界大总相,唯独众生妄念而有差别诸法,如果离却妄念,唯是一真心,一真心即是海印三昧的另一个说法。海印三昧是佛的禅定境界,然而众生与佛平等,同样具足了真如本觉之境界,犹如大海,万象齐现。只因无明业风狂起,迷失真如本觉之性,若业风止息,心境清净,无所不现。《华严经》云:

  为一切众生说妙法,其有闻者悉欢喜。如海奇特未曾有,印现一切众像类。(3)

  第二是法界圆明自在用,又称华严三昧。“华”有结实之用。

  行有感果之能。“严”行成果满,契理称真,性相两忘,能所俱绝,炳然焕现,以真该妄,行无不修,以妄澈真,无相不寂。菩萨行深十度波罗蜜,即施、戒、忍、定、慧、方便、愿、力、智。

  称理成德,自在无方,遍周法界。《贤首品》云:

  严净不可思议刹,供养一切诸如来,放大光明无有边,度脱众生亦无限。智慧处在不思议,说法言词无有碍,施戒忍及禅定,智慧方便神通等,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华严三昧力。(4)

  这两种三昧境界乃依自性清净圆明的心体而生起的二大业用,依体起用,用则无碍随方。

  (四)示三遍

  三遍即一尘普周法界遍、一尘出生无尽遍、一尘含容空有遍。

  举一尘申明宇宙万象,一切法由无数微尘法构成,一切法是缘起,一尘法同是缘起。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举一法即全收法界,于一一尘中见法界,一尘普遍于全法界,一切法依真理而生起,真理普遍一一法,按此理推,一尘法总包一切法,一切法通过一微尘法体现,是故一尘普周法界遍。

  第二一尘出生无尽遍。真如理体具足恒沙功德,然而一微尘法依真理而起,一微尘法同具恒沙功德。此遍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彼即此,理事无碍,事事融通,一一相摄相容,重重无尽。

  所谓一切法门无尽海,一言演说尽无余。假使一切众生,怀有各种疑惑,一时同问如来,如来唯以一尘解释。诸法恒沙功德即一尘出生无尽遍就事法界而言,一尘普周法界遍约理而论。然而理与事相即相入,以生死即彼涅槃,染烦恼即净菩提,广容十方刹即狭不坏一尘,如一镜与九镜,一多互望,重重无尽,于纤毫端而周法界性海。

  第三名一尘含容空有遍。空有是大乘佛教的两大思想体系。

  “空”说明微尘无自性,无自性故空,“有”是妙有,幻相宛然,必不异空,空有相即不离。观色即空成就大智,不住生死;观空即是色,成就菩萨有大悲而不住涅槃。《宝性论》提到道前(见道之前的)菩萨犹有三种疑难,一是疑空灭色,取断灭空;二是疑空异色,取色外空;三是疑空是物,取空为有。如果具有这三种疑惑的人,他还没见道,所谓见道就是对空、有的产生正确的认识。见道不等于证道,见道之后还有修道,再证道。若能照见五蕴皆空,一切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众生痛苦的根源就来自于不能照见诸法皆空。《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十六字道破了空、有相即相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不离的意思。色不碍空,若色碍于空,则成实色,实色则成了有见,有见就不能观诸法皆空。空不碍色,若空碍色则断灭空。空有二见是凡夫二大执著,佛说法的目的就在于破除众生二见,若众生执著有见,佛就为这类人开设了一切皆空的药。

  若著于空见就为他讲缘起幻有非实色有,使众生从二见中获得解脱。在法藏大师看来空始教(空宗)一切皆空,对不空妙有的道理还没有完全把握,而相始教(唯识有宗)偏重对象现分析归类,但是缺乏对本质(法性)的揭示,也不能达到性相融通,他认为只有华严才是圆融无碍,性相融通,根据这一思想出发,确立了自己创宗体系。空、有二字在这里有它特定的含义。“空”是真空,“有”是妙有。真空不碍妙有(幻色)宛然存在,妙有不碍真空,诸法本寂。一尘里面含真空、妙有,一一尘,一一法,无不如是。一微尘法藏世界海,影现十方佛土世界,十方世界呈现在一一微尘法藏世界中,犹如帝网。是故举一微尘足够尘含十方,即华严大不可思议,毛吞巨海,芥纳须弥则是小不可思议;含包九世(过、现、未各三成九)则是十玄门中的十世隔法异成门。

  置于毛端圆彰无尽法门,一言演说尽无有余,善财入普贤菩萨一毛孔,圆证法界重重无尽,事事无碍。

  (五)行四德

  依前门一尘能遍之境,修行四种德行。第一行,随缘妙用无方德,菩萨怎样随缘度生,在度生的同时又是如何运用大智慧?

  首先菩萨要观察众生的根机,随着不同的众生,不同的爱好进行施设教化,观机逗教是菩萨的大智妙用。必须具备(1)大智悲心;(2)不坏假名,常度众生,了知众生性空,无有众生可度;(3)理即事,事即理;(4)真俗不违戾,良以法无分齐,起必同时,真理不碍万象,万象无非同出一际,犹如明镜不动,呈现万象,菩萨之所以能够妙用无方,他们不著生死,常求佛道,不住涅槃,救度众生。

  第二行,威仪住持有则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无非要求行、住、坐、卧威仪整肃,有威可畏,有仪可敬,以一种良好的德行摄受众生。《四分律》认为:第一持戒不毁犯,比丘威仪自端严,怨家之人不能近,若不如法即被诃。毗尼(戒律)住持佛法,是教化众生的根本,防护讥毁。我们必须以一颗护戒之心,不轻如来所制禁戒,乃至小罪亦应生大惭愧,起大怖畏。菩萨到第二地才算持戒清净,甚至误犯的过失亦不造作,任运持戒持,不持而持,若有一念持戒之心不名梵行清净。既然法界一相,具足无边功德又何须威仪等戒行?众生虽然自性清净,犹如明镜,但因无明尘垢,若不除尘,清净之体,终无净时,是故威仪细行是住持佛法,纲纪僧团的准绳。

  第三行,柔和质直摄生德。菩萨摄受众生必须悲智双运,度生第一要有大悲心,由有众生生起大悲心引发度生的事业,如果没有众生,或远离众生,菩萨的悲心又从何处生起?所以成佛作祖不离一切众生,若离一切众生并非另有佛道可成,菩萨行可行。

  …

《法藏大师与《妄尽还源观》(昌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