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幽不濁”,自性圓 明無所不在。衆生自性清淨圓明之體又是一個永恒性的東西,不但聖人有,凡夫同樣有,顯示生佛不二,平等無別;盡管有或凡、或聖、或染、或淨等差別諸相,這都是衆生妄念分別而有的諸法,就諸法的體性來說是沒有差別性,豈有染淨可得?凡聖可論?說有染、淨、凡、聖是就衆生的分別而說,有智慧的人他能夠了達自性清淨,本來是佛,同具如來法身功德,即所謂的衆生佛性顯現。啓發衆生的本有佛性,對每位衆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關鍵的環節,所謂的見性成佛,你若不見自本性又怎麼能成佛呢?識自本性是成佛的核心思想。如果無明一旦現行(生起),從本以來自性清淨;自性圓明的佛性隨著煩惱隱藏起來,這種佛性的隱藏它並不意味消滅,更不是完全沒有。衆生的佛性猶如太陽,暫被烏雲(煩惱)遮擋,烏雲總會被祥風拂散,衆生的無明終有盡頭。之所以,我們不怕煩惱産生,就怕我們不相信自性清淨圓明的真心(佛性),如果你否認了自性清淨圓明,也就等于你否定了成佛,這樣,修行還有何用呢?宗教情操從何建立?然而自性清淨圓明之心就是如來藏之體性,此真性是衆生迷悟之源,故如來藏亦是萬法之源名爲法性,法性可謂是如來藏。
從這門看,法藏大師用心良苦,深怕衆生不識家寶——如來之體雖處凡聖而無增減,何以故?聖人之性處浄而不斷性惡,凡愚處染而不斷性善。有類衆生聞斯華嚴大法,心生怯懦,不能堅信自已同樣具足了毗盧遮那佛無邊功德性海,這是法藏大師強調緣由之一,這種強調不是多余的重複,恰恰體現了它的價值所在!
他真正發揮了華嚴思想,契佛本懷。此話怎講?二千五百年前的釋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樹下成佛悟道的那一刹那,究竟悟道了什麼?不就是這個東西嗎?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無明覆蓋不能覺了。佛陀悟道了一切衆生皆當成佛,佛性平等,卻歎惜衆生因無明不了自己原本是佛。是故,法藏大師在《妄盡還源觀》的第一門中要求衆生見自本性自性清淨,與佛智慧圓明,體無毫殊。《起信論》雲:
真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故;徧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1)
衆生本具的真如體,它不僅是在智慧光明,徧照法界,而且所認識的境界和能認識的心都是遠離了衆生的顛倒妄執,是真識現量,也不是比量,更不是非量。如來藏之體性本來清淨,不隨染汙,也不隨清淨,本來如是的體性已經遠離染淨二邊,不但聖人有,凡夫亦復如是。總之,顯一體即是果海不可說。
(叁)起二用
依自性清淨圓明之體能夠生起二種大用,第一是海印森羅常住用,第二是法界圓明自在用。第一用是佛的境界,第二是菩薩度衆生自在業用。“海印”直接比喻了真如本覺之心,能夠總持一切世出世法,具含無邊刹海功德 。《海印叁昧論》雲:
陀羅尼略有二種,一法,二義。法中有叁,謂體、智、用。
所言體者,謂諸衆生根本一心,是心本來自性清淨,不增不減 ,不生不滅,曠大無邊猶如虛空,總持一切世出世,無不攝故。所言智者,謂如來地理量二智,無理不照,無事不達,總持一切無田寮功德,無不攝故。所言用者,謂如來地應化二身,普應法界,教化衆生,盡未來際化用無竭,總持一切世出世間所有諸法,無不攝故……,如是二種陀羅尼門,乃至無量塵沙法門,悉入海印叁昧之內。(2)
陀羅尼梵語dharfani 之音譯,又作陀憐尼。意譯總持、能持、能遮。陀羅尼具有能夠總攝憶持無量佛法而不散失,遮除一切惡法的功能,菩薩證得陀羅尼才能達到任運度生。狂心若歇,清淨的真心自然流露,象澄清的大海水,無象不現。換言之,在一真如心中包括了世出世間所有諸法,所有的法不出一真如心,隨染成于不覺則攝世間法,不變之本覺及返流之始覺則攝出世間法,即華嚴一法界大總相,唯獨衆生妄念而有差別諸法,如果離卻妄念,唯是一真心,一真心即是海印叁昧的另一個說法。海印叁昧是佛的禅定境界,然而衆生與佛平等,同樣具足了真如本覺之境界,猶如大海,萬象齊現。只因無明業風狂起,迷失真如本覺之性,若業風止息,心境清淨,無所不現。《華嚴經》雲:
爲一切衆生說妙法,其有聞者悉歡喜。如海奇特未曾有,印現一切衆像類。(3)
第二是法界圓明自在用,又稱華嚴叁昧。“華”有結實之用。
行有感果之能。“嚴”行成果滿,契理稱真,性相兩忘,能所俱絕,炳然煥現,以真該妄,行無不修,以妄澈真,無相不寂。菩薩行深十度波羅蜜,即施、戒、忍、定、慧、方便、願、力、智。
稱理成德,自在無方,遍周法界。《賢首品》雲:
嚴淨不可思議刹,供養一切諸如來,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衆生亦無限。智慧處在不思議,說法言詞無有礙,施戒忍及禅定,智慧方便神通等,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叁昧力。(4)
這兩種叁昧境界乃依自性清淨圓明的心體而生起的二大業用,依體起用,用則無礙隨方。
(四)示叁遍
叁遍即一塵普周法界遍、一塵出生無盡遍、一塵含容空有遍。
舉一塵申明宇宙萬象,一切法由無數微塵法構成,一切法是緣起,一塵法同是緣起。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舉一法即全收法界,于一一塵中見法界,一塵普遍于全法界,一切法依真理而生起,真理普遍一一法,按此理推,一塵法總包一切法,一切法通過一微塵法體現,是故一塵普周法界遍。
第二一塵出生無盡遍。真如理體具足恒沙功德,然而一微塵法依真理而起,一微塵法同具恒沙功德。此遍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彼即此,理事無礙,事事融通,一一相攝相容,重重無盡。
所謂一切法門無盡海,一言演說盡無余。假使一切衆生,懷有各種疑惑,一時同問如來,如來唯以一塵解釋。諸法恒沙功德即一塵出生無盡遍就事法界而言,一塵普周法界遍約理而論。然而理與事相即相入,以生死即彼涅槃,染煩惱即淨菩提,廣容十方刹即狹不壞一塵,如一鏡與九鏡,一多互望,重重無盡,于纖毫端而周法界性海。
第叁名一塵含容空有遍。空有是大乘佛教的兩大思想體系。
“空”說明微塵無自性,無自性故空,“有”是妙有,幻相宛然,必不異空,空有相即不離。觀色即空成就大智,不住生死;觀空即是色,成就菩薩有大悲而不住涅槃。《寶性論》提到道前(見道之前的)菩薩猶有叁種疑難,一是疑空滅色,取斷滅空;二是疑空異色,取色外空;叁是疑空是物,取空爲有。如果具有這叁種疑惑的人,他還沒見道,所謂見道就是對空、有的産生正確的認識。見道不等于證道,見道之後還有修道,再證道。若能照見五蘊皆空,一切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衆生痛苦的根源就來自于不能照見諸法皆空。《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十六字道破了空、有相即相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不離的意思。色不礙空,若色礙于空,則成實色,實色則成了有見,有見就不能觀諸法皆空。空不礙色,若空礙色則斷滅空。空有二見是凡夫二大執著,佛說法的目的就在于破除衆生二見,若衆生執著有見,佛就爲這類人開設了一切皆空的藥。
若著于空見就爲他講緣起幻有非實色有,使衆生從二見中獲得解脫。在法藏大師看來空始教(空宗)一切皆空,對不空妙有的道理還沒有完全把握,而相始教(唯識有宗)偏重對象現分析歸類,但是缺乏對本質(法性)的揭示,也不能達到性相融通,他認爲只有華嚴才是圓融無礙,性相融通,根據這一思想出發,確立了自己創宗體系。空、有二字在這裏有它特定的含義。“空”是真空,“有”是妙有。真空不礙妙有(幻色)宛然存在,妙有不礙真空,諸法本寂。一塵裏面含真空、妙有,一一塵,一一法,無不如是。一微塵法藏世界海,影現十方佛土世界,十方世界呈現在一一微塵法藏世界中,猶如帝網。是故舉一微塵足夠塵含十方,即華嚴大不可思議,毛吞巨海,芥納須彌則是小不可思議;含包九世(過、現、未各叁成九)則是十玄門中的十世隔法異成門。
置于毛端圓彰無盡法門,一言演說盡無有余,善財入普賢菩薩一毛孔,圓證法界重重無盡,事事無礙。
(五)行四德
依前門一塵能遍之境,修行四種德行。第一行,隨緣妙用無方德,菩薩怎樣隨緣度生,在度生的同時又是如何運用大智慧?
首先菩薩要觀察衆生的根機,隨著不同的衆生,不同的愛好進行施設教化,觀機逗教是菩薩的大智妙用。必須具備(1)大智悲心;(2)不壞假名,常度衆生,了知衆生性空,無有衆生可度;(3)理即事,事即理;(4)真俗不違戾,良以法無分齊,起必同時,真理不礙萬象,萬象無非同出一際,猶如明鏡不動,呈現萬象,菩薩之所以能夠妙用無方,他們不著生死,常求佛道,不住涅槃,救度衆生。
第二行,威儀住持有則德。叁千威儀,八萬細行,無非要求行、住、坐、臥威儀整肅,有威可畏,有儀可敬,以一種良好的德行攝受衆生。《四分律》認爲:第一持戒不毀犯,比丘威儀自端嚴,怨家之人不能近,若不如法即被诃。毗尼(戒律)住持佛法,是教化衆生的根本,防護譏毀。我們必須以一顆護戒之心,不輕如來所製禁戒,乃至小罪亦應生大慚愧,起大怖畏。菩薩到第二地才算持戒清淨,甚至誤犯的過失亦不造作,任運持戒持,不持而持,若有一念持戒之心不名梵行清淨。既然法界一相,具足無邊功德又何須威儀等戒行?衆生雖然自性清淨,猶如明鏡,但因無明塵垢,若不除塵,清淨之體,終無淨時,是故威儀細行是住持佛法,綱紀僧團的准繩。
第叁行,柔和質直攝生德。菩薩攝受衆生必須悲智雙運,度生第一要有大悲心,由有衆生生起大悲心引發度生的事業,如果沒有衆生,或遠離衆生,菩薩的悲心又從何處生起?所以成佛作祖不離一切衆生,若離一切衆生並非另有佛道可成,菩薩行可行。
…
《法藏大師與《妄盡還源觀》(昌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