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大師與《妄盡還源觀》
編輯:昌法
來源:閩南佛學
《妄盡還源觀》是簡稱,全稱是《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一卷。它是法藏大師著名作品之一,代表了法藏大師所推祟的華嚴的一種修持方法。從他個人立場看,法藏大師一生研習華嚴,經過一番深思熟慮,體悟到華嚴深處而詳述其觀法。本文的內容從兩個方面介紹:第一部分述說法藏大師生評及其著作,第二部分具體說明“妄盡還源觀”的觀法。如果從總體上謂是“妄盡還源”觀,將其展開,又可分爲六重觀門,即一是顯一體(自性清淨圓明體);二是起二用(一者海印森羅常住用,二者法界圓明自在用);叁是示叁遍(一者一塵普周法界遍,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叁者一塵含容空有遍);四是行四德(一者隨緣妙用無方德,二者威儀住持有則德,叁者柔和質直攝生德,四者普代衆生受苦德);五是入五止(一者照法清虛離緣止,二者觀人寂怕絕欲止,叁者性起繁興法爾止,四者定光顯現無念止,五者事理玄通非相止);六是起六觀(一者攝境歸心真空觀,二者從心現境妙有觀,叁者心境秘密圓融觀,四者智身影現衆緣觀,五者多身入一境像觀,六者 主伴互現帝網觀)。還有一類人認爲華嚴講佛的世界,菩薩們的行爲,不是我們凡夫的事情。其實,華嚴雖然宣揚佛、菩薩的思想境界,但是,它並沒有排除,否認凡夫不能成佛,不能作菩薩。試問所有經典中有哪一尊佛離開衆生成佛的?菩薩因衆生苦發菩提薩心,決志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發願生生世世作不請之友,這就是法藏大師推崇衆生妄盡業空,個個本來毗盧遮那的重要因素吧。進而推之,佛說華嚴的目的,不外乎教令衆生信自性之毗盧,祖述其意,一脈相承,是故我今懷著一顆喜悅的心情,給大家共結法緣,分述如下:
一、法藏大師生評及著作
(一)生評簡介
法藏大師生于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卒于先天元年(公元712年)。他是唐朝著名的華嚴宗實際創宗者,由于他祖籍西域康居,有康藏法師之稱號,也曾經被武則天賜賞爲“國一法師”,衆多機遇,法藏大師深得帝王支持,名傳天下。在中宗期間,法藏大師建立了五座華嚴大寺,擴大了弘揚華嚴的影響,人們稱他爲華嚴和尚,值得!
法藏大師前後講席新舊《華嚴經》達叁十余遍,在說教過程中,他的布教方法,以及他的思辨形式取得了成功,贏得天下的學仕如傾。比如當他講到了華嚴最高境界時,要描述佛的那種聖智一時頓現,佛是怎樣進行圓融事事無礙的呢?爲了使在場聽衆一一獲解,尤其是以武則天爲聽衆之首,豈是尋常講經?不得不急中生智,特以鎮前金獅子爲喻,一一毛孔各有金獅子,一一毛孔獅子同時頓入一毛之中,一一毛中又有無邊的獅子,重重無盡,這種形象比喻,又有誰不稱是呢?華嚴重重無盡這種義理,主要在于說明宇宙萬物互爲因果,相即相入,圓融無礙,把形象性的更加理念化,就以十面鏡子,四維上下各設一面,相隔一丈多,面面相對,然後在中間安置一佛像並點燃蠟燭一支,燭光照在鏡面上,鏡的反光與燈火互相影射,彼皮相融無礙,宇宙萬特不就是如此嗎?
法藏大師不僅是華嚴宗的創宗者,他的影響還傳播到朝鮮及日本。在他門下知名弟子有宏觀、文超、智光、宗一、慧苑、慧英等人。此外,大師還是一位佛學翻譯大師。據說他曾經參與玄奘大師的譯場,因見地相異而離去。在這裏我們姑且不論,就他本人參加譯場並且有曆史記載而言,首先,他因爲講晉譯《華嚴經》時,常感缺文而遺憾。然而,佛教傳入唐盛時期,華梵僧侶,往返頻繁,梵本經典幾乎傳入我國境內,且將近尾聲。在此際,日照叁藏法師攜來了梵本《華嚴經》,世稱四十華嚴。這種情況獲得缺文梵本不是稀有難得嗎?梵本恰好是晉譯和唐譯《華嚴入法界品》的兩處缺文典籍,即:一處是從摩耶夫人後,彌勒菩薩前,中間天主光十位善知識。另一處是從彌勒菩薩後,到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善知識前,中間文殊伸手過一百一十由旬摩善財頂。
日照叁藏帶來的梵本,法藏譯出,不僅完畢了現在流通的晉譯六十華嚴,也填補了後來譯的八十華嚴的缺文。同時,法藏大師咨問日照叁藏有關西域判教問題,日照叁藏法師將近代天竺二大論師對一代聖教的判釋情況詳述,其中以戒賢論師爲首,遠承慈氏(彌勒)、天著,近踵護法、難陀一系的法相宗;另一位以智光爲首的承文殊、龍勝,近承青目、清辯秉建法性宗。顯然他的判教不是個人臆造,五教十宗是他對佛法的另一種判釋。其次,證聖元年(公元六九五)叁月,奉召在大都大徧空寺同實叉難陀共譯出了八十華嚴經,復禮綴文,師爲筆受,師還同實叉難陀譯出了《楞伽經》、《文殊授記經》;再次,同義淨叁藏等十四人共譯出《七佛藥經》、《金剛光明最勝王經》等二十一部,一百十五卷,師爲證筆。神龍二年(公元七0六),共菩提流支在西崇福寺譯《寶積經》,師爲證義,法藏大師先後參加諸家譯經,擔任了證筆、證義重要角色。
(二)法藏大師之作
法藏大師一生有五十佘部著作,據湯用彤《隋唐史稿》考載,現有二十叁部,已佚二十余部。在現存二十叁部當中就有不下五部經典與華嚴相關聯,就內容大致可分五類:1、注解《華嚴經》的著作即是《華嚴經探玄記》二十卷。簡稱《探玄記》。2、概括《華嚴經》的主要內容、性質特征的有四部:(1)、《華嚴經文義綱目》一卷,(2)、《華嚴經旨歸》一卷,(3)、〈華嚴經關脈義記〉一卷,(4)、〈華嚴經明法品內立叁寶章〉二卷。3、用譬喻來說明華嚴宗教義性質的有二部:(1)、《華嚴經義海門》一卷,(2)、《華嚴經金師子章》一卷。4、重點論述某個問題的著作有七部:(1)、《華嚴策林》一卷,(2)、《華嚴經問答》二卷,(3)、《一乘教義分斉章》四卷,(簡稱《五教章》,(4)、《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一卷,(5)、《華嚴遊心界記》一卷,(6)、《華嚴發菩提心章》一卷,(7)、《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一卷,(簡稱《妄盡還源觀》)。5、記載《華嚴經》傳譯史實著作即《華嚴經傳記》五卷。上面十五部中最能反感華嚴思想特色的著作有五部:1、《探玄記》二十卷子,2、《五教章》四卷,3、《華嚴問答》二卷,4、《華嚴旨歸》一卷,5、《妄盡還源觀》一卷,《金師子章》一卷等等。除此之外,法藏大師其它著述現存有:1、《般若心經略疏》一卷,2、《入楞伽心玄義》一卷,3、《法界無養大差別論疏》一卷,4、《梵網經疏》一六卷,5、《十二門論宗致義記》一卷,6、《大乘起信論義記》,7、《大乘法起信論別記》一卷,公元六九一年共般若譯出《法界無差別論》,公元七O四年譯出《大乘入楞伽經》。
如果從體例分析,法藏大師的作品可分爲論著和章疏兩類。
論著有:《華嚴經義海百門》、《華嚴策林》、《華嚴經問答》、《華嚴遊心法界記》、《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華嚴十重止觀》一卷)。章疏類的經疏有《華嚴經探玄記》、《華嚴經文義綱目》、《華嚴經關脈義記》、《般若心經略疏》一卷、《入楞伽心玄義》、《大乘密嚴注疏》。律疏有《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叁卷或六卷。論疏有《十二門論宗致義記》二卷、《大乘法界無差別論疏》、《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義章有《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華嚴金獅子章》、《華嚴叁昧章》、《法界緣起章》等等。
法藏大師著作、布教業績顯赫,他給修道者樹立了良好的形象。糞掃衣、禅悅食、自戒行,以弘法利生爲事業,受到唐室五帝褒賞(五帝指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武則天)。文武官員莫不皆禮,他生得光榮,死時偉大事業!享有鴻胪卿,絹一千二百匹外國法師厚葬,是佛門一代天驕。
二、妄盡還源觀六重門
(一)釋題及法藏用意
《妄盡還源觀》的全稱是《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修”
總貫名題,“修”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是顯示體、用徧即六重門的前叁門,微塵含空(真空)、有(幻色)來揀衆生的斷空、實色二執。第二是正顯修行觀門,隨舉一觀即收法界即後叁重門正敘要義。“華嚴奧旨還源觀”中的“華嚴”二字代表作者寫此觀法所依的經典。“華”比喻菩薩因地萬行以嚴飾果地十身。
“奧”含義深奧難玄。“妄盡還源”即斷除煩惱二障(煩惱障和所知障),回歸自性清淨圓明。換言之,衆生只要通過潛心修持,斷除二障,本來的佛性自然呈現,還源就是回歸,返回的意思。
“妄盡還源觀”是總觀,若別舉分爲六重門。法藏大師著《妄盡還源觀》,若別行法,並非臆造瞎編,從標題中的“華嚴”二字就證實了他的觀法是依據了《大方廣佛華嚴經》而來。無論是印度佛教,還是傳入中國的佛教,無論是何宗何派都有他們所依經論、修持法門各具風流,使學人有章可循,以除衆生疑惑。“觀”
是本文的中心。觀就是從內心體悟衆生本覺真性清淨不染,但因無明故泯妄歸真,歸真即回歸本覺真心與曆曆萬法融通無礙。清淨心爲衆生心的根源,妄無自性終歸衆生的本性心源,好比衆流雖殊,同歸大海,所謂識盡則智顯。法藏大師寫《妄盡還源觀》的目的和用意,激烈啓發衆生充滿解脫的希望和現實意義。現在下敘六重觀門。
(二)顯一體
“一體 ”即是自性清淨圓明體。首先,作者在第一重門中彰顯衆生本具之體,從本以來,處染不垢,修治不淨。這個自性清淨體不隨凡聖生死流轉而染汙,所謂染是衆生心染,不能染的是指衆生本具清淨佛性,性淨體明之故。性淨之體也不因爲通過修行斷煩惱之後,另有一個清淨的東西。既然性淨體明又何須除垢?只因衆生妄生煩惱,暫被客塵所染,客塵若去,自性清淨圓明體自然呈現,是謂修治不淨,這是對清淨之體性質上的一種描述。此體不但處性清淨,而且“性體遍照,…
《法藏大師與《妄盡還源觀》(昌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