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二 佛國品第一▪P10

  ..續本文上一頁

  “自守戒行,不譏彼缺,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

  佛陀又對寶積說,自守戒行,不譏笑別人的缺憾過失,是菩薩淨土。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菩薩隨順法性無相無作屍波羅蜜,不但無自他相,且也無戒不戒相,則不見他人缺點,所以不去譏笑,這樣的菩薩待到成佛之時,國土中沒有犯禁的名稱。

  “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谛,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爭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衆生,來生其國。”

  佛陀又對寶積說,十善是菩薩淨土,十善有二種,1,消極的止十惡法,2,積極方面的行十善法。所以有:不違十善,稱爲十善,叫止持;對于善法,積極進行,叫行持。所以得出結論,在身業方面說,不殺、不盜、不邪淫是止持;護生、布施、梵行是行持;在口業方面而言,不妄語、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是止持,而誠實語、恭敬語、和合語、柔軟語是行持;在意業方面說,不貪、不嗔、不癡是止持,念布施、念忍辱、念般若是行持,如是兩種十善,當止者止,止之者是持戒,當止者作之是犯戒,當作者作之是持戒,當作者止之,是犯戒。

  菩薩修此兩種十善,待到成佛之時,國中衆生命不夭折,不殺生報,大富,不偷盜報,梵行,不邪淫報,所言誠谛,不妄語報,常以軟語,即不惡口報,眷屬不離,善和诤訟即不兩舌報,言必饒益即不绮語報,于是不嫉不恚,不起邪見,如是衆生來生其國。

  “如是寶積,隨其直心,則能發心,隨其發行,則得深心。”

  象這樣,寶積,則菩薩不由意識行事,是返觀意識的觀照,隨順法性無相無作修行六度,而法性無私無曲,所以能平等直心,不象衆生以識心用事,有主客觀,主客分開,一則識浪重疊,可知衆生之心如波浪狀,一波叁折,一件事情翻來覆去,不管如何,總不出我及我所爲中心,所以衆生不知法性,都是委曲之心,則無直心可言,如能直心平等,則能緣實相明朗成熟而得深心,此心如淵,如不深體法性則不能知,所以衆生委曲之心不能通達。此是初地所證。

  “隨其深心,則意調伏。”

  菩薩隨著其深心,則能見色聞香,透視實相,則其意識不調而調,不降而伏,此爲二地菩薩所證。

  “隨其調伏,則如說行。”

  菩薩隨其意識上的調伏,不會再有意識上的曲折無端而起,自然表裏如一,言行一致,即知行合一,即是叁地菩薩。

  “隨如說行,則能回向。”

  菩薩隨其言行一致,則能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功夫轉深,此爲四五六地菩薩境界。

  “隨其回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衆生。”

  菩薩隨其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不變隨緣,則有無量方便,于是隨其方便,則能轉不退*輪,成就無量衆生,此爲七地菩薩境界。

  “隨成就衆生則佛土淨。”

  菩薩隨著成就之衆生,則同聲相應,感應道交,于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因此因緣,則佛土淨,如是則不再有穢土,此是八地菩薩境界。

  “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

  既然菩薩的佛土清淨,于是大家都是清淨同參道友,沒有意識上委曲,無需方便而說權教,所以是隨佛土淨,則說法也淨,而隨說法淨,則說聽兩者,唯一實智,則心心相印,沒有能所,如有能所即是識心波動,不是實智,不純淨之故,所以現在說法,不參雜方便說教,于是智慧清淨,于是根本智現前,不起識浪現能所相,唯一妙明真心,如是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恒沙功德都從此心流出,正本清源,如是一切功德純淨,此是九地至佛地境界。此即環環相扣,直至佛地。

  “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十地經》說:叁界五道,皆由心作。“所以要得淨土,應當從心上清淨,從心上入手可以次第而入:處凡初起十信,稱爲直心,既有信心,則應修行,于是叁賢位是內凡夫,稱爲發行,而初地之時,修行對治位次第轉高,于是稱深心,二地持戒防惡,稱爲調伏,叁地依聞修實,稱說行一致,四至六地,修于順忍,趨向無生,稱爲回向,七地習方便,所以能成就衆生,八地修淨佛國土,稱佛土淨,九地辯才,爲人說法,稱說法淨,十地成就智波羅蜜,稱智慧淨,等覺地即金剛心,稱爲心淨,妙覺地行願既圓,所以是一切功德淨。

  僧肇大師說:淨土蓋是心之影響耳!夫欲響順必和其聲,欲影端必正其形,此報應之定理也。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爲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舍力弗又稱身子,因母身端正稱爲身子,舍力弗譯爲鶖鹭鳥,鶖鹭是鳥名,舍力弗的母親一生下來,眼睛銳利,音聲美妙如鶖鹭鳥,所以稱鶖鹭,舍力弗出生,依母立名,稱鶖鹭子。

  此時,舍裏弗因對佛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産生疑惑,懷疑我世尊修菩薩道時,意豈不淨?何以此土不淨若此?應當說二乘人執事昧理,即著相,他們只知法相淨土,不知“唯心淨土”,所以聞此生疑,所謂“唯心淨土”,實爲法相淨土之因,法相淨土又分明是唯心淨土所現。只是二者之間,唯心淨土能攝法相,法相卻不能概括唯心,如諸佛清淨國土法相,無間地獄法相,此中,極樂世界沒有地獄,地獄裏面也沒有極樂世界,但十界卻可以唯心,所以是一心二統攝十界,所以地藏菩薩常在地獄中救度衆生,也常在十方清淨佛國禮敬諸佛,而其心卻常住叁昧等受,即處地獄,極樂,心無二受,否則即是凡夫,不能稱菩薩。如能于十法界無二受,即是唯心淨土,可見唯心淨土不能以淨穢來分別,舍力弗不知,于是有此疑惑。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雲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衆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國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此段經文又是解釋舍力弗之疑,佛有五眼六通,知舍力弗心生疑惑,即相告于舍力弗,在你的意思是怎樣的呢?盲者不見明,日月怎麼會是不光明呢?舍力弗回答說:不是的,世尊,盲者不見明,是盲者自己的病所致,不是日月的過錯,佛又對舍力弗說,衆生業障深重,障礙心性,所以不見如來國土清淨,不是如來的過錯,可見我此國土本來清淨,只因你心中汙染了,所以不能得見。此中舍力弗的疑惑是心不淨導致國土不淨,所以非佛咎。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土以爲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靜譬如自在天宮。”

  此段經文是梵王助釋,梵王即初禅大梵天王,因頭頂發髻如螺,所以稱螺髻梵王,也有人說是色界大自在天宮,是欲界他化自在天宮,如《無量壽經》所說:其室猶如第六天寶。而實是初禅之上得大梵天王,因此王統領千世界,于千世界,住于中間,禅樂自在,稱自在天宮,因爲因緣不同,所以舍力弗是人見佛土爲人土,梵王居天見佛土爲天宮,而佛土超絕人天,即是真淨土。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砂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此是舍力弗就人的境界所見來回答梵王,也實在是聲聞乘果縛未盡,報得穢惡,即不淨業所感,如醜形照鏡即現醜形。此也有使小乘之人轉入大道之意,即舍力弗說,我見此土,丘陵起伏,坑坑窪窪,荊棘沙子瓦礫,土石堆成得山體,種種穢惡充滿了這個世界。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爲不淨耳。舍利弗,菩薩于一切衆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此是梵王解釋形成淨穢得根本原因,萬事萬物是境,而境由心起,二乘人心不淨,則土也不淨,菩薩心淨則是淨觀,所以見土清淨,可見境隨心轉,淨穢不是定有,如以爲定有,即依識不依智,依識所以分別不休,即心有高下,所以見不淨,而依智則通達法性,則佛與衆生平等不二,不起分別,則見清淨,即心淨土即淨。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叁千大千世界,若幹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衆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此是佛陀爲顯淨土再次回答舍力弗得疑惑,于是以威神力用足趾按地,立刻就把叁千大千世界轉成百千珍寶莊嚴得國土,就好象寶莊嚴王佛,過去因地之時行菩薩道用無量功德成就他的寶莊嚴土一般,此時一切與會大衆都稱歎說“未曾有也”。即從未見過,而且各自見自身坐寶蓮花之上,此即感應道交,如《楞嚴經》說:“如我按指,海印發光。”又如天臺智者大師親見靈山法會。此時此景,佛土無定相,周遍法界,沒有彼此,同處而不相礙,見到彼此,隨心顯現而已,此也證明佛土真實不虛,二乘有障。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爲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衆惡不淨土耳。”

  此段經文爲解大衆之疑,因爲衆見土本不淨,現在變淨,此時,佛對舍力弗說,你來看看我此佛土得嚴淨,舍力弗馬上回答說:是的,世尊。我們這些聲聞乘人和一切凡夫,本來不見,本來不聞,然而現在此佛土清淨莊嚴悉現目前,佛陀又告訴舍力弗,我此佛土,本來清淨莊嚴,只是衆生業力所感,轉淨爲穢,佛陀爲度此下劣衆生,使衆生就地跌倒就地爬起,即隨衆生業力所現不淨之土,作爲度衆生的壇場,就好象夢中之人,因爲惡夢,所以驚恐畏懼,對此諸佛菩薩就衆生之惡夢,施之以無畏,方法是皈依叁寶。(如果衆生無夢,即無記,則諸佛菩薩無緣布施。)需要強調的是,衆生惡夢是衆生自夢,不是佛菩薩爲之造夢。

  此中好夢的樂境,惡夢的不樂境,都有辦法化度,只是無夢的無記境不能化度,進一步說,衆生倒在不淨之處,容易使之爬起,如倒在淨處,如睡懶覺,舒服而不願起,如長壽天與北俱廬州中人。, 佛陀大悲因機施教,即因衆生穢土而化度,這實在是此土衆生機緣如此,不是佛菩薩有過錯。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食有異,如是舍力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諸法自性非淨非穢,遠離穢淨,非衆生非佛陀,因十法界衆生現淨現穢,現生現佛,一切依正二報,無不依于法性,唯識顯現,因法性非淨非穢,所以能依識而現淨現穢,叁乘聖人依清淨識所現,所以依正二報也有差異,六道衆生爲染汙識所現,所以依正二報有無量差別,如諸天人用同一寶器進食,因福德因緣有別,所以飯的顔色有差異,再如狗眼看到七色無非就是兩種顔色,既使是人眼觀察七色也有不同,這個過程中的各自感受,互相並不知曉,所以我們觀察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都是隨衆生心而現前,而業有差別,所以所見各異,只有妙覺之位的佛陀轉識成智,究竟圓滿所見沒有差別。雖然沒有差別,也不能以爲是實,因諸法如幻,沒有實在,但十法界之色都是佛陀因地所修種種福田,因爲十法界是真如法性,而真如法性卻不是十法界。

  因諸法虛幻不實,依此菩薩修因,衆生造業,千變萬化,萬古常新,才顯現出一個活生生萬花筒似的大千世界。如果諸法是一成不變的實有,衆生則無望成佛,諸佛菩薩也不能方便教化衆生,衆生如能不執幻爲實,則不被幻所轉所縛,並且又能以此幻法方便教化,則與諸佛菩薩等無差別。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 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佛攝神足,于是世界還複如故。求聲聞乘者叁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爲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此段經文是闡明與會大衆得成道果,佛陀興此佛國,目的正爲于此。經文大意是,當佛陀現此國土清淨莊嚴之時,寶積菩薩所帶領的五百長者子,都證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此是得大乘利益,接下來是得小乘利益,即佛陀收攝神足,如是娑婆世界仍然恢複本來面目,法會中求聲聞乘的小根衆生有叁萬二千諸天和人,見到佛陀神力變現,感知現象界的有爲法,都是無常變幻,于是他們不著法相,斷各種見惑,證到了初果的法眼,八千比丘見國土變現淨穢,也不住于諸法,不受諸法的纏縛,斷叁界見思二惑,證羅漢果位。進一步探討得大利益,因土本淨,穢出自妄,一切法如是如是,即是無生,實際上,土未曾淨穢,淨穢出自兩種因緣,因一切法不是定有無,有無是妄,即是無生;得小利益,既淨又轉穢則利于小乘之人,知有爲法是無常,穢淨,淨穢,因悟無常,即得法眼淨,初見四谛爲眼,斷八十八結稱遠離塵垢,稱爲淨。由此加深,即盡意得解脫,證阿羅漢果。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二 佛國品第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