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叁 方便品第二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叁 方便品第二

  

  方便品第二

  以上所說佛國一品是佛陀開示唯心淨土的法門,但並不是生硬的否定了緣起的幻相,只有此才不會昧了良心,昧了因果,此是圓融無礙,才可能隨緣任運,才能不排斥不拘泥,因爲萬有現象無不是緣生幻有,無有可舍可取的真實相狀,又哪裏有一個煩惱的困擾,既如此,遇境只有隨緣,才會自由自在,如此看破煩惱就是般若,因此而自由就是解脫,因此而自在就是法身,如是叁德具足,任其隨處,心與境都是不可思議解脫的清淨佛土。

  我執如眼鏡,摘即佛,不摘即衆生,而實無眼鏡可摘。

  方便一名有離合兩種意義:所謂離義,衆生因緣所居之地稱方,法身大士化度衆生的方法稱便,實在是因病施藥,即依方施便,也就是因機施教,所以稱方便。所謂合義,梵語稱“漚和拘舍羅”,譯爲“方便勝智”,此中方便是善巧之名,勝智爲決斷之稱,只是權巧有叁種,即身口意叁種,身巧隨不同衆生現不同形象,口巧因不同根器說不同教,意巧通達法性之時無有病也即無有藥,如如不動切能隨緣,就本經而言,以示病爲方便,五百長者子與淨名同爲法城伴侶,其他人已到,只淨名居士未來,正是因爲現疾而有疾,因爲以非疾非不疾稱爲根本,示現疾不疾是權巧妙用,此能弘法利生,所以是方便,就其實際而言,由真實而設方便,即方便以入真實,所以以方便稱此品之名。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诘。”

  這時,毗耶離這座大城之中,有一位長者,名叫維摩诘,此經二處四會,庵園初會集衆已說,此是第二會,方丈初會,此中有十種異:1,處所異,前庵園,此方丈,2,化主異,前是佛,此是菩薩,3,教異,前是淨土因果,此是法身因果,4,徒衆異,前是道俗幽顯衆,此只有俗衆,5,得益異,前通明大小淺深益,此只說發心淺益,6,通別異,前只說佛陀一時之教化,此通敘淨名始終善巧,7,道俗異,前明出家方便,此說在俗善巧,8,賓主異,前釋釋迦暫住庵園爲客,此明淨名由住毗耶爲主,9,疾不疾異,前明不疾方便,此明示病善巧,10,時節異,前明庵園初集,此述方丈室事。

  “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

  佛教徒的標准是信願行,信心深所以有願行,況且維摩居士本是金粟如來化身,來此娑婆世界助佛揚化,理所當然過去生中已曾供養諸佛,此中“深植”是供佛多,聞法也多,智慧也多,所以深植德本,而善本深,所以觀行也深,所以得無生法忍,如是禅定甚深,如是由定生慧,所以辯才無礙。所謂“善本”,即是一真法界,而世出世間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無不還歸此法界,所以是衆善的根本,也稱至善。所謂“得”是如實而證,不是有所得,淨名破我法二執,所以能任運自由,左右逢源,隨緣說法,而辯才無礙,因緣起性空,性空則如幻,于是可以遊戲,雖遊戲卻分明是幻術,菩薩遊于叁界,且又不壞諸幻,因爲菩薩已深契如幻叁昧,雖遊戲又能證叁昧力即得總持。總持是持善不失,持惡不生。

  “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于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

  因爲有能持之功用,所以能知根決疑答報無畏,此無畏即四無所畏:1,一切智無畏,2,漏盡無畏,3,說障道無畏,4,說盡苦道無畏。因爲四無所畏,所以能諸魔勞怨都降,因魔爲幻影,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所以能降魔。勞爲妄作,或怨謗正法,因菩薩隨順法性,不假造作,所以塵勞自息,所謂“入深法門,善于智度”,中門爲通義,菩薩內德已經圓滿,因深契法性,所以證根本智而不被幻相妄相所迷惑,外用妙彰,契理契機,所以獲後得智,所謂“通達方便,大願成就”,即得般若智慧,如是則一切幻法都能成爲方便妙用,所以能成就度衆生的大願。

  “明了衆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

  而且,此菩薩能以法眼觀察衆生根器,又能妙契群機。

  “久于佛道,心已純熟。 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

  所謂佛道就是諸法實相,菩薩對于諸法實相,心中早已純熟,而無絲毫夾雜,再也不退轉于大道,即叁不退,即不再退轉于凡夫二乘之路,所以菩薩叁業清淨以般若導航,所以是諸有所作,能善思量,猶如醫王,善能診斷,對症下藥,此不同凡夫二乘的思惑思量,此是菩薩思慧,正確的思維應如《法華經》所說:諸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也就是法住法位,即不隨衆生妄見顛倒,還歸其本來面目,也即說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能妄自猜測換位,如天平一般,不能有半點差錯,所以佛教徒的觀念是不否定而否定,即無住生心,即能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如此則無思惑之困擾,則不會有各種思想的負擔,而不會有唯物主義的極端、唯心主義的消極。所謂“住佛威儀,心如大海”,《璎珞經》中說:等覺地菩薩,于百劫內,學佛威儀,故舉動進止,悉如佛也。因身形有威可畏,有儀可仰,如是行住坐臥都行佛事,所以如佛,如是心量甚深難測,寬廣無涯,所以心如大海。海有五德:1,澄淨不受死屍,2,多出妙寶,3,大龍注雨,谛如車軸,受而不溢,4,風日不能竭,5,淵深難測,此指菩薩心淨,不受毀戒之屍,出慧明之寶,佛說大法雨,受而不溢,魔邪風日,不能虧損,其智淵深,不能測。

  “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

  因爲具備以上衆德,所以一切諸佛咨嗟贊歎,叁寶弟子帝釋天王、大梵天王以及諸世間中小國王之所恭敬,菩薩爲度衆生的緣故,以善巧方便,居住在毗耶離大城之中。

  “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戒。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禅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

  此是闡明以道攝俗,先自行六度,然後又教他行六度,菩薩的財寶沒有數量,心入法性,無貪不貪,又隨順法性,所以能以此作爲布施,攝化那些貧苦的百姓。菩薩通達法性無染,所以能不持不犯,奉持佛陀清淨戒律,以此淨行,攝化那些毀禁犯戒的衆生。菩薩通達法性無苦,本離嗔恚惱恨,所以證無生法忍,以此作離相忍辱妙行,攝化那些嗔恚易怒的衆生。菩薩通達法性無間,超脫身心的羁絆,本無懈怠,隨順法性修大精進,以此攝化那些懈怠衆生。菩薩通達法性常定,定外無亂,于是入首楞嚴大定,所以能于迎賓待客之中,一心禅寂,以此攝化那些心猿意馬的衆生。菩薩通達法性空寂,非明非無明,于是隨順法性而入于金剛般若,以此攝化那些愚癡衆生。此現行六度,實爲攝六弊衆生。

  “雖爲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

  此是稱歎因俗通道,雖爲白衣,是形象的方便,奉持沙門是因形象之俗權,以通道之真實,即心出家而身不出家,修道人以叁界爲家,居家不著叁界,凡夫著世俗爲家。所謂沙門是出家之總稱,此言勤行,即勤行衆善,趣涅槃,進一步探討,沙門稱乏道,人皆貧于正道,唯我斷貧得道,所以稱乏道,進一步說,沙門又有息心之義,即息一切有所得心,達本源清淨,所以《四十二章經》說,息心達本源,故號爲沙門。

  “雖處居家,不著叁界。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爲味。若至博奕戲處,辄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爲供養中最。”

  菩薩雖處于家庭,不居闌若,卻能心地純淨而不染著于叁界的有爲之相,聲聞心超叁界,形遠居家,凡夫形在居家,心染叁界,菩薩身在居家,所以不同于小道,心超叁界,所以區別于世俗中人,所以是心超叁界即常行道,身處居家又恒隨順。菩薩雖然示有妻子眷屬,卻能夠觀法如幻化,即不離而離,所以能隨順法性常修梵行,此中示有妻子同于人情,常修梵行異人之德行,梵譯爲淨,即指清淨無欲行,如藕處汙泥其間不染。所以現有眷屬常樂遠離。爲調伏衛護衆生,所以有眷屬,而實際中在家又如山野中居,所以是常樂遠離。菩薩雖然穿著華美的服飾,卻能內修心無貪著,即以法性功德,嚴飾自身,菩薩雖然同凡夫一樣以段食維系身命,卻不貪著于美味佳肴,而以禅悅之食爲無上美味。菩薩爲了度化衆生,偶爾也到賭博場、鬥棋的遊藝園以及歌舞廳中一顯身手,當然現在玩樂之處更是豐富多彩,此即與衆生和光同塵,即以四攝法來攝化衆生,使之進入佛道,菩薩雖然有時也接受各種外道的傳教,卻不損害對于佛法的正信,菩薩博學多聞,深通世典,因菩薩向五明中學,即工巧明、醫方明、內明、因明、聲明以及各種外道典籍,又如中國的儒道等典籍,也如經濟、軍事、哲學等學問,雖通曉各種學問並能得心應手,卻是常樂佛法,如老子說:“執大象天下往”,孔子所說:吾道以一貫之。佛法則是二谛圓融無礙,如大海般容納衆流,菩薩內德圓滿,遇見一切衆生,心無我慢,因爲一切衆生本自如如,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見一切衆生如常不輕菩薩沒有不恭敬的。否則對衆生我慢,即是對佛陀我慢,如以金造佛菩薩像、人天獸等,雖有差別,卻沒有實在性,此中相相由金所成,表明衆生即佛,因達悟而有別,此即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所以此是最高供養,也可以說是供養自性叁寶,因我慢而有高下平等,而菩薩證平等一如,所以一切見菩薩之人無不恭敬,即爲供養中最。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爲喜。遊諸四衢,饒益衆生。入治正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

  菩薩深通內外諸典,更多的是法律和公德方面的書籍,所以于諸村落中現長者身,執持正法,伸張正義,能夠使社會上男女老幼信服歸敬。僧肇大師說:外國諸部曲,皆立叁老有德者,爲執法人,以決鄉訟,即今之自治所也。好象…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叁 方便品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