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常,動止不定不恒,身也如是,呼吸吐納,行作語言,也借氣流而動,所以不是有壽;水無定體,東引東流,西引西流,曲直從緣,方圓任器,身也如是,知見進止,隨事而動,無有定性,所以不實有人。
“是身不實,四大爲家。是身爲空,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爲虛僞,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
此段經文仍是探討四大無我,身是四大合成,四大即身,身即四大,離四大外,別無身相,所以說是身不實,以四大爲家。凡夫執四大五陰以爲我相,即以六塵緣影爲我相,事實上,四大本空,五陰非有,即是無有我,既然無有我,則也無我所,所以說要“離我我所”,既然心與四大色法和合而有此身體,那麼四大色離心,則無能知,而心離四大色,又無所知,也即是“身雖能觸而無知,識雖能知而無觸”。能所既無知,即如草木瓦礫一般,如是身既無知,即無所作,如同一輛汽車,根本沒有動作的能力,不過是一個被動的東西,而主動的力量卻是汽油,我們的身體也象汽車一般,處于被動地位,主動的力量是無明業力作怪,推著我們轉,再說,我們這個身體不淨,有五種不淨:1,業識,父母諸緣和合,即種子不淨,2,懷胎十月,即住處不淨,3,出得母胎,全身不淨,即自體不淨,4,五根之中,七穴加大小便,再加毛孔排泄汙穢,即自相不淨,5,死後腐爛,濃血雜亂,即究竟不淨。如是穢惡充滿,沒有一點值得留戀,進一步說這個身體如幻化,雖然洗澡也不會幹淨,既使穿衣取暖,飲食資養,終究會隨著時間和空間得推移而消失,也即是行陰不住。
“是身爲災,百一病惱。是身如丘井,爲老所逼。是身無定,爲要當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
這個身體是災難所依止處,因爲一大不調,則百一病生,即惱亂心神不定,如四大不調,則四百四種病共生,這個身體好象高山,又象深井,高山有倒的危險,深井有塌的可能,我們的身體也如是。雖然年輕,卻正在被老死所逼迫,正是“一年叁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羅什法師以爲,丘墟即枯井,過去有人在國王面前犯了罪,這個人逃跑了,國王用醉象追他,這個人恐怖而慌不擇路,一下子掉進枯井之中,井中間有一藤,于是用手抓住,井下面有惡龍向他吐出毒霧,旁邊有五條毒蛇要加害他,又有兩只老鼠在咬抓在手中的藤,搖搖欲墜,而醉象又在井口上嘶鳴也要製它于死地,此時此境,此人危在瞬間,恐怖異常,只是井上有一棵樹,樹上偶有蜜滴落入口中,美味異常,此人一下子忘記了危險,陶醉其中,所謂丘井指生死,所謂醉象指無常,所謂毒龍指惡道,所謂五條毒蛇指五陰,所謂草藤指命根,所謂二鼠指黑月白日,所謂蜜滴指五欲之樂,比喻衆生得五欲之樂而暫時忘記了無常等諸苦,我們雖沒有嘗到死的滋味,從以上得種種現象可知“是身無定,爲要當死”。人身長短不等,結局卻是相等,如《智度論》所說:身有二種:若不自死,必爲他殺。人身以此身體,爲非作歹的結局無非如此,如是,這個身體真象是一條毒蛇,又象是要命不要錢的怨賊,進一步說,此身如空中化,水中泡沫不可以用手捉摸,只是魔術惑人而已,卻使人生生世世走不出這樣的誘惑。究其根本,無非是四大、五陰、根境識和合而成的現象而已。菩薩爲問疾之人呵斥此身體之過,實是讓人知身體過患,不生貪愛,然後發菩提心。
“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舍生,從布施、 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禅定解脫叁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叁明生。”
菩薩對問疾的大衆說:諸仁者,你們如果厭惡這些苦惱,想脫離于此,沒有別的辦法,只有欣樂常住的佛身。爲什麼?佛者即覺悟義,即是覺悟宇宙萬有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說,一切萬法,在佛陀的眼中,都在顯露本來面目,而此面目,迷時悟時法爾如是,衆生不覺,即妄加顛倒,而入迷途,並不是諸法迷惑衆生,是衆生自迷而已,如能通達,即不動諸法即是如來清淨法身,如是石破天驚,因法性無涯,是從無量功德智慧生起,而此無量的功德智慧不是造作之法,而是隨順法性,實踐戒定慧的叁無漏學,達到解脫,解脫知見的圓滿實踐,近而從慈悲喜舍、叁昧、多聞、智慧等的究竟法則,加以灌溉長養,功夫漸成熟,由體起用,得妙方便,即能具足五眼六通,圓滿天眼、宿命、漏盡得叁明,即證如來法身。進一步探討所謂:佛身,即是法身。道生大師說:丈六爲迹身,常住爲法身,迹從法身出,故之即法身。僧肇大師說:豈舍丈六而遠求乎!故丈六無生即法身也。所謂法身,不是法所滋養,是以正法爲身,所謂“正法身”是體絕百非,形備萬德,而體絕百非,不可以說是有了形備萬德,不可以稱無,遠離二邊,即是正法身。此破天竺凡夫二乘之人,以爲佛身雖妙終歸磨滅,如震旦的成實師執五時教,開善智藏即是以《淨名經》爲第叁時說,因佛壽七百阿僧祗,終是無常,又招提等人以《淨名經》爲第二時說,仍不免生滅,即是淺識之流,應當予以否定,前面所說生死固然無常,現在所稱贊的法身功德也是無常,因是世俗谛不是第一義谛,所以是:何有佛可欣哉!
“從叁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
菩薩又對大衆說:佛的法身從叁十七道品進到止觀雙運,定慧平等運用,以此獲得如來的十力四無畏,乃至十八不共法,所謂“不共”,即只限于佛,而不同于叁乘聖人,即是由此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即獲如來法身。
“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衆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可見,如來之身從如是無量清淨法身所生,諸位仁者,你們願意證佛法身,斷一切衆生病嗎?如是當依前法,從正因地,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如是長者維摩诘,爲諸問疾者,如應說法,令無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這樣維摩诘居士爲那些來看病的人,隨各人根機的利鈍,根據各人需要而爲說法,最後使幾千人都發起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心,進一步說,聞生死過患,舍凡夫行,聞法身功德舍二乘行,所以發佛心。
上一品佛陀開示唯心淨土,建立本經的宗旨,但宗旨雖顯,沒有方便卻不知怎樣進入,宗旨即實相或法性,方便即是權巧,沒有權巧的方便智,就不能顯示真實的根本智,因爲方便智就是隨順世間種種差別境界如實而知,如是即該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落第二念,即法安法位,不壞世間差別相,和其光而同其塵,隨緣度衆生,但菩薩爲請問疾者,開示佛法,首先說是身無常、無力、速朽、如聚沫、如泡影等等,不可以執取,不可以貪戀,對此,當我們一聽此言,即苦、空、無常、無我,真好象判了死刑的囚犯一般,沒有一點希望了。于是一顆生機勃勃的心,變得死氣沈沈,但請諸位不要誤會,因爲世間法的確如此,並不是危言聳聽,故弄玄虛,從另一個角度講,維摩居士或者稱菩薩,只是讓我們不要執取,不可貪著,並沒有教我們放棄破壞這些而另找一個金剛不壞的東西。如是,當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應該不回避,即不離開這些無常、無力、速朽的東西,另有一個金剛不壞的東西,何妨即無常、無力、速朽的東西,安住于金剛不壞之體,就如同小孩玩泥爲戲,捏造人、天、鬼、畜等,而這些名是相待假,種種相是因緣假,名相都假,似有而無,因爲名相緣起,有時空性,而時空遷流,名相即泯,在這個玩泥的過程中,小孩所造的泥玩具不就是無常、無力、速朽的東西嗎?但卻不離開無常的玩具,即見有常的泥巴,進一步說,不離速朽的玩具,即見不朽的泥巴,可見,不要破壞幻妄之相,即見真實如如之體,這其中關鍵是執與不執而已,如執幻爲實即障法性,而不執幻妄,即空幻無礙,爲什麼要破壞空幻呢?維摩居士教我們即幻見實,進趣法性,證得佛陀金剛不壞得法性之身,並不是教我們落入頑空,或斷滅得邪見。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叁 方便品第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