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守戒行,不讥彼缺,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
佛陀又对宝积说,自守戒行,不讥笑别人的缺憾过失,是菩萨净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菩萨随顺法性无相无作尸波罗蜜,不但无自他相,且也无戒不戒相,则不见他人缺点,所以不去讥笑,这样的菩萨待到成佛之时,国土中没有犯禁的名称。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争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佛陀又对宝积说,十善是菩萨净土,十善有二种,1,消极的止十恶法,2,积极方面的行十善法。所以有:不违十善,称为十善,叫止持;对于善法,积极进行,叫行持。所以得出结论,在身业方面说,不杀、不盗、不邪淫是止持;护生、布施、梵行是行持;在口业方面而言,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是止持,而诚实语、恭敬语、和合语、柔软语是行持;在意业方面说,不贪、不嗔、不痴是止持,念布施、念忍辱、念般若是行持,如是两种十善,当止者止,止之者是持戒,当止者作之是犯戒,当作者作之是持戒,当作者止之,是犯戒。
菩萨修此两种十善,待到成佛之时,国中众生命不夭折,不杀生报,大富,不偷盗报,梵行,不邪淫报,所言诚谛,不妄语报,常以软语,即不恶口报,眷属不离,善和诤讼即不两舌报,言必饶益即不绮语报,于是不嫉不恚,不起邪见,如是众生来生其国。
“如是宝积,随其直心,则能发心,随其发行,则得深心。”
象这样,宝积,则菩萨不由意识行事,是返观意识的观照,随顺法性无相无作修行六度,而法性无私无曲,所以能平等直心,不象众生以识心用事,有主客观,主客分开,一则识浪重叠,可知众生之心如波浪状,一波三折,一件事情翻来覆去,不管如何,总不出我及我所为中心,所以众生不知法性,都是委曲之心,则无直心可言,如能直心平等,则能缘实相明朗成熟而得深心,此心如渊,如不深体法性则不能知,所以众生委曲之心不能通达。此是初地所证。
“随其深心,则意调伏。”
菩萨随着其深心,则能见色闻香,透视实相,则其意识不调而调,不降而伏,此为二地菩萨所证。
“随其调伏,则如说行。”
菩萨随其意识上的调伏,不会再有意识上的曲折无端而起,自然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即知行合一,即是三地菩萨。
“随如说行,则能回向。”
菩萨随其言行一致,则能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功夫转深,此为四五六地菩萨境界。
“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
菩萨随其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不变随缘,则有无量方便,于是随其方便,则能转不退*轮,成就无量众生,此为七地菩萨境界。
“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
菩萨随着成就之众生,则同声相应,感应道交,于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此因缘,则佛土净,如是则不再有秽土,此是八地菩萨境界。
“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既然菩萨的佛土清净,于是大家都是清净同参道友,没有意识上委曲,无需方便而说权教,所以是随佛土净,则说法也净,而随说法净,则说听两者,唯一实智,则心心相印,没有能所,如有能所即是识心波动,不是实智,不纯净之故,所以现在说法,不参杂方便说教,于是智慧清净,于是根本智现前,不起识浪现能所相,唯一妙明真心,如是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恒沙功德都从此心流出,正本清源,如是一切功德纯净,此是九地至佛地境界。此即环环相扣,直至佛地。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十地经》说:三界五道,皆由心作。“所以要得净土,应当从心上清净,从心上入手可以次第而入:处凡初起十信,称为直心,既有信心,则应修行,于是三贤位是内凡夫,称为发行,而初地之时,修行对治位次第转高,于是称深心,二地持戒防恶,称为调伏,三地依闻修实,称说行一致,四至六地,修于顺忍,趋向无生,称为回向,七地习方便,所以能成就众生,八地修净佛国土,称佛土净,九地辩才,为人说法,称说法净,十地成就智波罗蜜,称智慧净,等觉地即金刚心,称为心净,妙觉地行愿既圆,所以是一切功德净。
僧肇大师说:净土盖是心之影响耳!夫欲响顺必和其声,欲影端必正其形,此报应之定理也。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舍力弗又称身子,因母身端正称为身子,舍力弗译为鶖鹭鸟,鶖鹭是鸟名,舍力弗的母亲一生下来,眼睛锐利,音声美妙如鶖鹭鸟,所以称鶖鹭,舍力弗出生,依母立名,称鶖鹭子。
此时,舍里弗因对佛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产生疑惑,怀疑我世尊修菩萨道时,意岂不净?何以此土不净若此?应当说二乘人执事昧理,即着相,他们只知法相净土,不知“唯心净土”,所以闻此生疑,所谓“唯心净土”,实为法相净土之因,法相净土又分明是唯心净土所现。只是二者之间,唯心净土能摄法相,法相却不能概括唯心,如诸佛清净国土法相,无间地狱法相,此中,极乐世界没有地狱,地狱里面也没有极乐世界,但十界却可以唯心,所以是一心二统摄十界,所以地藏菩萨常在地狱中救度众生,也常在十方清净佛国礼敬诸佛,而其心却常住三昧等受,即处地狱,极乐,心无二受,否则即是凡夫,不能称菩萨。如能于十法界无二受,即是唯心净土,可见唯心净土不能以净秽来分别,舍力弗不知,于是有此疑惑。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国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此段经文又是解释舍力弗之疑,佛有五眼六通,知舍力弗心生疑惑,即相告于舍力弗,在你的意思是怎样的呢?盲者不见明,日月怎么会是不光明呢?舍力弗回答说:不是的,世尊,盲者不见明,是盲者自己的病所致,不是日月的过错,佛又对舍力弗说,众生业障深重,障碍心性,所以不见如来国土清净,不是如来的过错,可见我此国土本来清净,只因你心中污染了,所以不能得见。此中舍力弗的疑惑是心不净导致国土不净,所以非佛咎。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静譬如自在天宫。”
此段经文是梵王助释,梵王即初禅大梵天王,因头顶发髻如螺,所以称螺髻梵王,也有人说是色界大自在天宫,是欲界他化自在天宫,如《无量寿经》所说:其室犹如第六天宝。而实是初禅之上得大梵天王,因此王统领千世界,于千世界,住于中间,禅乐自在,称自在天宫,因为因缘不同,所以舍力弗是人见佛土为人土,梵王居天见佛土为天宫,而佛土超绝人天,即是真净土。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砂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此是舍力弗就人的境界所见来回答梵王,也实在是声闻乘果缚未尽,报得秽恶,即不净业所感,如丑形照镜即现丑形。此也有使小乘之人转入大道之意,即舍力弗说,我见此土,丘陵起伏,坑坑洼洼,荆棘沙子瓦砾,土石堆成得山体,种种秽恶充满了这个世界。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此是梵王解释形成净秽得根本原因,万事万物是境,而境由心起,二乘人心不净,则土也不净,菩萨心净则是净观,所以见土清净,可见境随心转,净秽不是定有,如以为定有,即依识不依智,依识所以分别不休,即心有高下,所以见不净,而依智则通达法性,则佛与众生平等不二,不起分别,则见清净,即心净土即净。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此是佛陀为显净土再次回答舍力弗得疑惑,于是以威神力用足趾按地,立刻就把三千大千世界转成百千珍宝庄严得国土,就好象宝庄严王佛,过去因地之时行菩萨道用无量功德成就他的宝庄严土一般,此时一切与会大众都称叹说“未曾有也”。即从未见过,而且各自见自身坐宝莲花之上,此即感应道交,如《楞严经》说:“如我按指,海印发光。”又如天台智者大师亲见灵山法会。此时此景,佛土无定相,周遍法界,没有彼此,同处而不相碍,见到彼此,随心显现而已,此也证明佛土真实不虚,二乘有障。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
此段经文为解大众之疑,因为众见土本不净,现在变净,此时,佛对舍力弗说,你来看看我此佛土得严净,舍力弗马上回答说:是的,世尊。我们这些声闻乘人和一切凡夫,本来不见,本来不闻,然而现在此佛土清净庄严悉现目前,佛陀又告诉舍力弗,我此佛土,本来清净庄严,只是众生业力所感,转净为秽,佛陀为度此下劣众生,使众生就地跌倒就地爬起,即随众生业力所现不净之土,作为度众生的坛场,就好象梦中之人,因为恶梦,所以惊恐畏惧,对此诸佛菩萨就众生之恶梦,施之以无畏,方法是皈依三宝。(如果众生无梦,即无记,则诸佛菩萨无缘布施。)需要强调的是,众生恶梦是众生自梦,不是佛菩萨为之造梦。
此中好梦的乐境,恶梦的不乐境,都有办法化度,只是无梦的无记境不能化度,进一步说,众生倒在不净之处,容易使之爬起,如倒在净处,如睡懒觉,舒服而不愿起,如长寿天与北俱庐州中人。, 佛陀大悲因机施教,即因众生秽土而化度,这实在是此土众生机缘如此,不是佛菩萨有过错。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食有异,如是舍力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诸法自性非净非秽,远离秽净,非众生非佛陀,因十法界众生现净现秽,现生现佛,一切依正二报,无不依于法性,唯识显现,因法性非净非秽,所以能依识而现净现秽,三乘圣人依清净识所现,所以依正二报也有差异,六道众生为染污识所现,所以依正二报有无量差别,如诸天人用同一宝器进食,因福德因缘有别,所以饭的颜色有差异,再如狗眼看到七色无非就是两种颜色,既使是人眼观察七色也有不同,这个过程中的各自感受,互相并不知晓,所以我们观察山河大地,花草树木,都是随众生心而现前,而业有差别,所以所见各异,只有妙觉之位的佛陀转识成智,究竟圆满所见没有差别。虽然没有差别,也不能以为是实,因诸法如幻,没有实在,但十法界之色都是佛陀因地所修种种福田,因为十法界是真如法性,而真如法性却不是十法界。
因诸法虚幻不实,依此菩萨修因,众生造业,千变万化,万古常新,才显现出一个活生生万花筒似的大千世界。如果诸法是一成不变的实有,众生则无望成佛,诸佛菩萨也不能方便教化众生,众生如能不执幻为实,则不被幻所转所缚,并且又能以此幻法方便教化,则与诸佛菩萨等无差别。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 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此段经文是阐明与会大众得成道果,佛陀兴此佛国,目的正为于此。经文大意是,当佛陀现此国土清净庄严之时,宝积菩萨所带领的五百长者子,都证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是得大乘利益,接下来是得小乘利益,即佛陀收摄神足,如是娑婆世界仍然恢复本来面目,法会中求声闻乘的小根众生有三万二千诸天和人,见到佛陀神力变现,感知现象界的有为法,都是无常变幻,于是他们不著法相,断各种见惑,证到了初果的法眼,八千比丘见国土变现净秽,也不住于诸法,不受诸法的缠缚,断三界见思二惑,证罗汉果位。进一步探讨得大利益,因土本净,秽出自妄,一切法如是如是,即是无生,实际上,土未曾净秽,净秽出自两种因缘,因一切法不是定有无,有无是妄,即是无生;得小利益,既净又转秽则利于小乘之人,知有为法是无常,秽净,净秽,因悟无常,即得法眼净,初见四谛为眼,断八十八结称远离尘垢,称为净。由此加深,即尽意得解脱,证阿罗汉果。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二 佛国品第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