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色心殊勝,現在贊歎大士的口業。因爲這些菩薩以一切種智應機說法,能使衆生藥到病除,並能使之病藥兩亡,所以衆生一聞,即生法喜,因爲此法音微妙第一。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複余習。”
因諸菩薩得甚深般若,徹照諸法實相,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親證無生之理。十二因緣亦複如是,同八不等,于是斷諸邪見,絕諸戲論,所謂斷邪有二:一斷諸邪見,即能超凡,二離有無二邊,習氣已無,即是入聖。《大智度論》說:爲菩薩時斷煩惱,得佛時斷習氣,如是,如無習氣,同佛無二嗎?事實上,習有粗細,現在只是斷了粗習,仍有染法舊習,所以與佛有異。依《地持論》所說,十地菩薩斷煩惱障習已盡,至佛除智障方究竟。如龍樹菩薩《智度論》所說:不盡約智障未傾。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
這些菩薩煩惱障斷盡,所以理直氣壯無所畏懼,被堅執銳,如獅子吼,轉大*輪,如雷鳴一般。前所說獅子吼指于一切處無畏。現在就演法無畏,此中雷喻有五:1,慈雲普覆,2,慧雨流澤,3,法音遠聞,4,驚醒無明昏寢,5,生長善根。
“無有量,已過量。”
這些菩薩因深契諸法法性,超越時空的界定,如果要以時空來界定則不能通達,因爲無有量,已過量。(無叁界內分段生死果,稱爲無有量;法身菩薩,入無畏境,形不以像取,心不以智求,稱爲已過量。)因僧肇大師說:既得法師,入無爲境;心不可以智求,形不可以像取;故曰無量,六住以下,名有量也。
“集衆法寶,如海導師。”
這些菩薩深入法海,(法性深廣無涯猶如大海。)猶如航船導師,引導衆人,入大乘佛法大海,采集法寶。因善知寶性,所以能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如是就如下文中所說:“一切菩薩法式皆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
“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衆生,外來所趣,及心所行。”
這些菩薩因具二慧,所以能通達一切諸法法性,善知衆生因緣果報,在六道中往來生死,即是所趣果。爲什麼?因爲衆生思惟,依于諸法法性的幻生幻滅,以爲實在之因;而菩薩則證法性,叁界幻翳,如即海觀漚,了了分明。(雖知諸法畢竟空,而能了衆生心行,雖了衆生心行,而常畢竟空。)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
這些菩薩,位鄰極果,因與佛無等,實相無等,唯佛與佛乃能相等,即無等等,所以九法界不等,只能鄰近。因同佛果近,等覺成就是等覺,所以能具照空有的自在慧。因地之中,無不具足。所以具十力,降天魔。無畏製外道,十八不共區別于二乘。所謂十力:1,處非處智力。處是道理義,處非處就是說一切道即非道理,因爲世間一切道理,決定于時空因緣,而時空遷流不住,所以道理只具有時空性,不是決定性,自然不是永久性,如執著道理,則成所知障,也稱理障。佛陀無明已破,知處非處,所以沒有理障,或許有人會問,那麼第一義谛如何呢?回答是:第一義谛,非時空性,非一異性,非常斷性,非所知性,遠離能所,不是思議所能了達,但卻能在時空因緣上,發見一切法如理如量,絲毫不爽,稱爲因果律。只是時空無性,因緣性空,所揭示的道理雖可考據,卻又分明是戲劇性,換一句話說即是,因緣生法,不是究竟義。雖不能抹煞事物的存在,卻不可以執有實在性,因爲離開了時節因緣等條件,一無所有,況且時過境遷,不複存在,此理非法身大士不覺,非如來不證。2,知叁世業報智力。宇宙萬法,衆生如幻業力,過去與現在、未來,都在法性之中,依因果律,循序漸進,佛陀已徹底通達,大士已知。3,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外道、二乘、菩薩都有禅定,只是不辯、不能辯明諸禅;雖都有解脫叁昧境界,但各不相知而如來悉知。4,知諸根勝劣智力,諸根勝劣隨衆生業,各各不同,如此方叁乘,耳根和意根最勝,所以如來以聲音而轉*輪,而香積佛國的大菩薩等,鼻根最勝,所以彼佛以衆香味而轉*輪,又如此方鳥眼根最勝,螞蟻鼻根最勝,如來教化衆生,選擇利根,不選擇鈍根,所以如來知根。5,知種種解智力。衆生依于“俱生我法二執”,各有其主觀上的看法與說法,如來悉知,所以能說法應機。6,知種種界智力。九界衆生依正二報,生活習慣,各各不同,如來悉知,故能方便拔苦與樂。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知一切因緣果報之因緣來曆,如五戒十善,必至人間天上;修八正道之無漏法,必至二乘之涅槃;隨順法性修無爲法,必至佛果,即見其因,必知其果。8,知天眼無礙智力,以天眼見現在世衆生生死及善惡業緣之智力。9,智宿命無漏智力,以宿命智知過去世衆生善惡業緣乃至無漏智力。10,知永斷習氣智力,于一切妄惑、習氣,永斷不生,如實而知諸法實際。
十八不共法,只限于佛,不共叁乘,所以說“不共”。1,身無過失,2,口無過失,3,念無過失,4,無異想,5,常處首楞嚴定,6,無不知已舍,佛澄法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7,欲無減,欲者願也,佛之度生願力,常無厭怠,8,精進無減,法性離身心相,本無懈怠,也無所謂精進,即是不增不減,9,念無減,叁世諸佛功德智慧,其揆一也,所以念念真如,無增減,10,慧無減,11,解脫無減,12,解脫知見無減,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16,知過去世窮無量劫無有障礙,17,知未來世盡未來際無有障礙,18,知現在世恒沙界外界衆生念慮,乃至一微塵點無不了知,無有障礙。所謂四無畏:1,一切智無畏,佛于衆中說,以第一義貫一切法,沒有一點怖畏心,2,叁漏盡無畏,煩惱流注,已經拔無塞源,無複煩惱畏懼,3,說障道無畏,如來說法,如獅子吼,于一切障道之法,如湯銷雪,無所畏懼,4,說盡苦道無畏,如來說法,順性而說,法性離苦,離嗔惱故,一切衆苦所不能加,所以無所畏懼。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
這些菩薩早已站穩腳跟,證得法身,而法身無生,又無處不生,因爲無生,所以不受諸惡趣。惡趣有二,一指叁途,以十不善惡緣所感,二,六道都稱惡道,因生死輪回不得休息,雖然關閉一切諸惡門,但爲度化衆生而生五道。所謂五道,《楞嚴經》說:有四種修羅,謂天人鬼畜,以修羅散在四趣,故言五道,雖現五道,而煩惱不起,即是生即無生,雖閉諸趣,又隨感現身,即無生而生。
“爲大醫王,善療衆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
這些菩薩以法藥而醫衆生心病,所以稱大醫王,觀機逗教,所以是應病與藥。所謂令得服行,即聞法斷結,或者可以這樣說,應病與藥,令衆生如法服行,則藥到病除。《大智度論》:“老病死苦,及貪嗔癡,自有生死已來,無人能治,唯有大士,善解救療。”
“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淨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這些菩薩從法行中流出無量功德,就莊嚴自身而言,則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都能得以成就。又依此無量功德,就莊嚴佛土而言,則也成就圓滿,莊嚴清淨。此是總結依據佛果德而實踐得以成就圓滿。接下來,這些菩薩能于恒沙國土中,見其相好,聞其名稱,沒有不受益德。既受益則敬信不疑,則行證隨之而至。如果這些受益的衆生,依照這些菩薩一樣如法修行,則功不唐捐,如是則自他功德兩利,都將具足圓滿,此是贊歎就菩薩形象名稱來利益衆生。接下來贊美如菩薩一樣身口意叁業的功德來自利與利他。
那麼,這叁萬二千菩薩衆都是什麼名號呢?這裏不能一一介紹,姑且列出五十二位作爲代表:
1,等觀菩薩。此菩薩即以根本智見第一義谛,則一切諸法雖然千差萬別,卻同一法性,因爲沒有一法有自性,所以依真如法性作平等觀,稱等觀菩薩。
2,不等觀菩薩。此菩薩以方便智見世俗谛。一切諸法雖同一真如法性,但因緣差別,形象各異。所以因緣果報,曆曆可見,不能偏廢,可見此是依因緣差別作果報不平等觀,稱不等觀菩薩。如鼻子就是鼻,悟了之後也不能稱爲漏鬥。
3,等不等觀菩薩。此菩薩以根本智泯一切法,以方便智立一切法,方便智中立一切法,立中即泯,即妙有即真空,雖真實不虛,泯中而立,卻又真空又妙有。此菩薩從空出假,由假入空,泯中而立,立中而泯,泯立同時不二,即真俗園融,非一非異,即是中觀,所以稱等不等觀菩薩。
4,定自在王菩薩。此菩薩以定爲特征,因已證得首楞嚴定,稱定自在王。“首楞嚴”譯爲一切事究竟堅固。凡夫在一切事上對生死遷流、刹那不住、如速朽之法,以爲堅固,而此菩薩在生滅法中見不生滅,在可壞中見不可壞,所以稱一切法究竟堅固。如是則心不隨遷流之生滅幻影,則得自在定。此不同于二乘及權教菩薩,壓抑第六識,因此而有出定入定,所以是定自在,無時無處不是定,所謂王,即權威義,指一切禅定不及于此。
5,法自在王菩薩。凡夫于法都有所執,因此被法束縛,不得自在,如能通達一切法不離真俗二谛,而真俗園融,則法法自在,于是一切法本自涅槃,一切衆生本來具足不可思議,區別于二乘聖人修養上的自在,所以說法自在王菩薩。
6,法相菩薩。法相從緣起,性自空,即如,如是,不著法相,一切諸法,都是隨緣真如,即是不離法相即見法性,如果著相,即落生死,不住涅槃,相即是性,性外無相,所以稱爲法相菩薩。
7,光相菩薩。光以覺照爲義,相是反光爲明,了別爲義。覺照爲根本智,了別爲方便智,根本智爲慧眼,方便智爲法眼。進一步說,慧眼爲理智,法眼爲量智,如能理量雙消,即不住理量,則佛眼園融,即一切種智,此菩薩具光相,即是佛眼所見之光相,由一切種智所發。…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二 佛國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