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二 佛國品第一▪P4

  ..續本文上一頁

  8,光嚴菩薩。此菩薩以智慧平等之光,莊嚴十方清淨佛土自他平等,也即能自莊嚴。

  9,大嚴菩薩。此菩薩大智慧,法身與報身冥契,如理如事。稱爲大嚴菩薩。

  10,寶積菩薩。此菩薩以般若法寶如大火聚,能破衆生無明之暗。聚即積義,所以稱寶積菩薩。

  11,辯積菩薩。此菩薩積聚四無礙辯,普度衆生。所以稱辯積菩薩。所謂四無礙辯,又稱四無礙智或四無礙解,即諸菩薩樂說辯才,從意業而言,則爲智爲解,從口業而言則辯。(1)法無礙,言說章句,稱爲教法,教法無礙,稱法無礙。(2)義無礙,對教法表達之義,沒有障礙,稱義無礙。(3)辭無礙,對于衆生方言,通達自在,稱辭無礙。(4)樂說無礙,以前叁種智慧和勝解,爲諸衆生說法自在,稱樂說辯才無礙。

  12,寶印手菩薩。此菩薩把叁法印熔爲一實相印,以爲法寶,亦稱寶印,即見法性,此菩薩以手勢印證寶印、法印,稱寶印手菩薩。

  14,常舉手菩薩。此菩薩常舉慈悲之手,開示無上涅槃法樂,引導衆上求佛道,使衆生法喜充滿。

  15,常下手菩薩。此菩薩常垂雙手,開示生死過患,使衆生厭離,接引衆生,使受法益。

  16,常慘菩薩。此菩薩常以悲心憫念衆生,以衆生之憂而憂,而衆生常處苦海,菩薩則以同體大悲而救度之,所以稱常慘菩薩。

  17,喜根菩薩。此菩薩于四無量心中,喜心最重,因此,對于衆生所做的各種佛事功德,盡皆隨喜,助其成就,所以稱其爲喜根菩薩。

  18,喜王菩薩。此菩薩于四無量心中,以歡喜心行菩薩道,使諸衆生能生法喜,所以稱喜王菩薩。

  19,辯音菩薩。此菩薩能以八音辯說微妙法,所以稱辯音菩薩。前面四辯已說,現在說八音,即如來所得八種音聲:1,勝妙音,2,柔軟音,3,和雅音,4,尊慧音,5,不雌音,6,不誤音,7,深遠音,8,不竭音。

  20,虛空藏菩薩。一切法包含于宇宙,宇宙又依于虛空,也可以說,虛空藏一切法,即是“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此菩薩已證入空如來藏的境界,而空如來藏雖不與萬法爲侶,卻又能含育萬有,不一不異,所以稱虛空藏菩薩。

  21,執寶炬菩薩。此中寶炬即實相般若,而此菩薩已證實相,如是則盡虛空、遍法界不再冥暗,即如大光明藏,所以稱執寶炬菩薩。

  22,寶勇菩薩。寶如金剛能攻堅破銳,此中之寶,指般若智慧,能破煩惱障,自行與化他,無所障礙,所以稱寶勇菩薩。

  23,寶見菩薩。此菩薩以般若之法寶,破邪見網,照見一切法本來具足涅槃,可見一切衆生也本來具足不思議定,所以稱寶見菩薩。

  24,帝網菩薩。十方刹土都是重重疊疊的陀羅尼網,菩薩度化衆生,只要執持陀羅尼印,提綱挈領,即能神變自在,猶如幻化,所以稱帝網菩薩。所謂陀羅尼譯爲“總一切法,持無量義”,則一綱舉萬目張。在密宗中,稱咒陀羅尼,義即總持而不失。

  25,明網菩薩。以智慧之光,遍攝諸法,重重疊疊,如一網收盡,所以稱明網菩薩。

  26,無緣觀菩薩。因衆生有我執,于是,所布施給予的對象無不都是自己的有緣者,實際上,諸佛法身與衆生一體,所以當衆生法緣成熟之際,則法身大士即作不請之友,即是無緣大慈,此也就是說,菩薩與衆生只有法緣而無業緣,而法緣是平等緣,業緣是差別緣,即有人我、有無、高低等二元相待之緣,法緣卻是超人我、有無、高低之相待緣,實相無相,相待、能所並冥,緣觀俱寂,而又不落于斷滅空,所以稱無緣觀菩薩。

  27,慧積菩薩。佛之法身也即是積聚智慧之身。而此菩薩已位臨佛陀,所以其般若智如大火聚能燒盡一切煩惱黑暗,所以稱慧積菩薩。

  28,寶勝菩薩。“諸供養中,法供養勝”,所以此菩薩常以法寶施與衆生,即稱爲寶勝菩薩。

  29,天王菩薩。天有四種:1,假名天,即人王、皇帝、天子,2,生天,從四天王到非想非非想處天,3,淨天,即諸賢聖居天,4,第一義天,即十地菩薩,此處即指此天王,或者可以解釋,自性爲天,自在爲王,此處之自,即不依他起,不假造作,此菩薩即自證性天,說法無畏,如轉輪王,飛行自在,所以稱天王菩薩。

  30,壞魔菩薩。此菩薩以大智慧,摧毀天魔外道稱之爲壞魔菩薩。《醒世姻緣傳·十一回》中說:莫說人間沒鬼神,鬼神自在人間有,鬼神不在半空中,鬼神只在渾身走。良心與鬼與相盛衰,鬼若縱橫心自格(定位、執著義。)若還信的自家心,哪有鬼來開的口?膽先虛,心自醜,所以鬼來如掣肘。既知鬼是自家心,便識禍非天降咎。

  31,電德菩薩。觀法如幻化,如露如電,本無所有,即有一念不住,一念佛;念念不住,念念佛。所證疾速猶如電光,或者因觀雷電光而得悟道,稱之爲電德菩薩。

  32,自在王菩薩。一切法皆是佛法,因爲無明,所以系縛而流轉生死,若無明一破,則法法自在,所以若心若物,無有一法不是自在,並且也無自在可證,稱之爲自在王菩薩。

  33,功德相嚴菩薩。此菩薩以種種功德,嚴飾身心,稱之爲功德相嚴菩薩。

  34,獅子吼菩薩。此菩薩于大衆中說法無畏,所以稱獅子吼菩薩。

  35,雷音菩薩。此菩薩說法聲如雷震,降伏剛強衆生,稱之爲雷音菩薩。

  36,山相擊菩薩。此菩薩說法聲如雷,蕩氣回腸,連綿不斷,威震遠方,虎狼之類(喻煩惱之類),抱頭鼠竄,稱之爲山相擊菩薩。

  37,香象菩薩。叁獸渡河,香象最爲徹底,叁乘學佛,菩薩最勝,所以稱爲香象,或指此香象,身出香風,喻菩薩能利益衆生。

  38,白香象菩薩。此白香象,指菩薩中最勝之者,稱爲白香象菩薩。

  39,常精進菩薩。因此菩薩深知法性離身心相,不增不減,所以無有懈怠,隨順法性,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常行精進不退,所以稱常精進菩薩。

  40,不休息菩薩。此菩薩隨順法性,勤行理六度,本自法爾,屬無爲法,區別于凡夫、外道、二乘,因爲對治法中,有疲勞相,需要休息,而此菩薩冥契法性,無疲勞相,何須休息,所以稱不休息菩薩。

  41,妙生菩薩。此菩薩已證無生,自然能隨緣受生,因生滅如幻,即能離生死苦,稱妙生菩薩。一說生時有瑞相,稱妙生菩薩。

  42,華嚴菩薩。此菩薩以六度萬行爲因中之花,莊嚴菩提涅槃之果,稱之爲華嚴菩薩。

  43,觀世音菩薩。此菩薩有四名:1,觀衆生口業,令得解脫,稱觀世音,2,觀身業,稱觀世身,3,觀意業,稱觀世意,4,總鑒叁業,稱觀世自在。此中世爲叁際,音爲聲塵。此菩薩觀此世間音聲起滅,如幻如化,從聞思修,入叁摩地。所謂叁摩地,即正定、正受、等持。

  進一步探討觀世音,即觀世間衆生苦樂之聲,都如夢中事,所以如有衆生夢中有苦相逼,驚呼求救,則菩薩尋聲救苦,令得解脫,爲什麼呢?猶如小孩,夢中驚呼大灰狼,菩薩則應聲化作父母,以無畏之施,驅逐小孩夢幻中之灰狼,令其夢中安穩,待其大夢醒時,本無灰狼又哪裏有父母去打灰狼。比喻也無菩薩救度衆生,如小孩正熟睡之際,驚醒而哭,菩薩即對他說,諸法皆空,如夢幻,不必驚懼,則非機非時,或者冷眼相對,責備于他。“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此對迷妄衆生而言,毫無意義,並且此菩薩不發大悲,也無方便智,如是之人,墮二乘道,而觀音菩薩,觀世音聲,自度度他,于是得名觀世音。

  44,得大勢菩薩。此菩薩又稱大勢至菩薩,與觀音大士、阿彌陀佛同爲西方叁聖。因此菩薩以大神力,飛至十方之國,六種震動,震魔宮殿,而不休息,稱得大勢菩薩。

  45,梵網菩薩。梵即四慈悲喜舍之四梵,網即很多之義,此菩薩行無量四梵,故稱梵網菩薩。此菩薩以梵王之網,普攝衆生,令得清淨,此菩薩正是如此。故名梵網菩薩。

  46,寶杖菩薩。杖即拄持之義。此菩薩荷擔如來家業的法寶,挾持衆生離六道苦,所以稱寶杖菩薩。

  47,無勝菩薩。此菩薩說法無畏,對機說法,應病予藥,世間聖賢,不能相比,所以稱無勝菩薩。

  48,嚴土菩薩。此菩薩以無量福德智慧,莊嚴淨土,稱之爲嚴土菩薩。

  49,金髻菩薩。古人挽發在頭頂稱髻,此菩薩功德莊嚴,如金飾之髻,所以稱之爲金髻菩薩。

  50,珠髻菩薩。此菩薩髻中如摩尼寶珠,徹見十方世界並衆生善惡因緣,所以稱珠髻菩薩。

  51,彌勒菩薩。譯爲慈氏,字阿逸多,等覺菩薩,一生補處,此菩薩于四無量心中,慈心最勝,故稱慈氏菩薩。

  52,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文殊師利,譯爲妙吉祥,也譯妙德,與普賢菩薩同爲釋迦世尊之左右脅者,佛爲法王,文殊菩薩智慧第一,荷擔如來家業,況且,文殊菩薩古佛再來,《首楞嚴叁昧經》說:“文殊菩薩過去久遠劫來早成佛道,號曰龍樹上佛。”《央崛魔羅經》說:“北方去此四十二億恒沙刹,有國名常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應供、正等覺,彼如來者即是文殊師利。”

  此僅五十二位,而總有叁萬二千,對此吉藏大師說:叁萬二千不可俱載,故以二人攝之。羅什法師說:從小到大,所以彌勒、文殊在後,又說,二人在此方爲大,余方爲小,應在後。進一步說,彌勒受于佛位,文殊不受佛位,因已成佛,所以稱爲法王子,因爲以上叁點,所以總收叁萬二千菩薩摩诃薩。

  如是等叁萬二千人:即如是等大菩薩共有叁萬二千人,複有萬梵天王屍棄等從余四天下,來詣佛所而聽法。

  以上是說明與會聖衆,以下介紹凡衆。凡衆也有兩種:一幽衆,二顯衆。

  就幽衆而言,又有萬梵天王屍棄,他們都不是這娑婆世界的衆生,而是從他方佛土四天下,爲聽法的緣故,來到釋迦牟尼佛的住所,此中,梵譯爲淨,即色界初天,屍棄譯爲頂髻,又譯爲火。吉藏大師以爲,頂有炎如火,炎…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二 佛國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