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二 佛國品第一▪P5

  ..續本文上一頁在頂如髻,兩義互兼。《法華經》說:叁千大千世界主,梵天王名屍棄。則知但有一天,而言萬數者,從余四天下來也。僧肇大師也說:或從他方佛土來也。

  複有萬二千天帝,亦從余四天下,來在會坐。

  又有一萬二千天帝釋提桓因等,也是爲聽法的緣故,從他方世界的四天下來到佛所。此中天帝釋提桓因即指欲界忉利天王,此雲叁十叁天,即地居天,居須彌山頂,四方各統八天,加上自主之善見城,共叁十叁天。

  並余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等,悉來會坐。

  又有其他諸(包括欲、色、無色)天衆、龍神、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這些天龍八部都有大威神力,也都來到佛所。

  娑婆,譯爲堪忍,即此界衆生忍受煩惱,如食辣椒,如食苦瓜,又如吃臭豆腐,越刺激越有滋味,否則處于中庸之感受,就會以爲單調乏味,所以此土稱爲堪忍世界,雖然此世界衆生模樣不好看,卻有大菩薩及阿羅漢,九法界共,所以稱爲凡聖同居土。

  一,四天下,須彌山之東西南北四大洲。

  二,龍神,龍有二種:(一)地住,(二)空住,而龍是畜生,就地而言不及鬼神,就天而言,果報勢力最大,就五種不思議中,龍力爲第一。梵王爲千佛請主,龍王護千佛經藏。龍興雲注雨,調適陰晴,對衆生有益,所以在梵天之後,所謂二神,羅什法師說,受善惡雜報,似人天而不是人天,即異類衆生。

  叁,夜叉,譯爲輕捷,也譯爲貴人,有叁種夜叉,一地居,二空住,叁天上,佛陀初轉*輪,地夜叉唱告,空夜叉聞,空夜叉唱,于是天夜叉聞,如是展轉至于梵天。夜叉之所以有叁種,是因爲因緣不同。地夜叉只布施多余物品,所以不能飛行,空夜叉能施牛車,所以能遊空中,在此空夜叉基礎上因緣增加,于是與天人同住,守護城池宮舍。四,乾闼婆,即爲香陰,此類衆生以香爲食,又能身體出香,是諸天的樂神,住在香山,諸天心念須作樂,他的身體變化飛至天前而奏樂。五,阿修羅。即爲酒神,有兩種說法,一過去持不飲酒戒,感受此神,二現世采花釀海爲酒,而最終不能成酒,又使海變爲苦鹹,所以稱無酒。《毗婆娑》譯成不端正,男奇醜而女甚美。阿修羅也稱無能救,以嗔心起時,無能救。六,迦樓羅,即金翅鳥,也譯爲鳳凰。居四天下之大樹,以龍爲食物。有胎、卵、濕、化四生,以胎卵濕化四龍爲食,卵生金翅鳥吃卵生之龍,胎生金翅鳥吃胎卵生兩種龍,濕生金翅鳥吃胎卵濕叁種龍,化生金翅鳥能吃胎卵濕化四種龍。七,緊那羅,譯爲“疑神”,義即“人非人”,頭有一角,面貌似人,見者懷疑:是人呢?還是不是人呢?所以懷疑是神,也是諸天(帝釋)之歌星,貌雖醜而聲音美妙,只可用耳朵聽,不可用眼睛瞧,與乾闼婆相比,稍遜。八,摩睺羅伽,此稱地龍,又稱大蟒蛇,以腹行,比之天龍,痛苦百倍。以上所說八部,都變成人的形狀來在法會聽法。

  “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坐。”

  又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衆弟子,也都來到佛所之法會。(此是顯衆,該是什麼,就現什麼相)。

  “彼時佛與無量之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

  以上所說明的是聽法衆集會,接下來佛爲衆說法之序幕,就在這諸大比丘、菩薩、天龍八部、四衆弟子都來集會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在無量百千大衆圍繞之下,而爲衆說法。此法會可謂莊嚴隆重。

  此是淨名經,爲什麼要說明佛說法?回答是:佛與淨名,二心相契相鑒,淨名托疾方丈,如來庵園說法,爲淨名集合大衆,然後才派遣大衆去慰問淨名,使說法得以成就。

  “譬如須彌山王,顯于大海,安處衆寶,獅子之座,蔽于一切諸來大衆。”

  此是贊歎佛陀。義即佛陀的殊妙色身威德如須彌山之高大,聳立于大海之中,此時的佛陀安然坐在衆寶嚴飾的獅子寶座之上,而爲衆說法。祥瑞之氣使與會大衆共同受到覆蓋,所謂須彌山,一個小世界的中心,也稱妙高山,又稱安明山,入水八萬由旬,出水八萬由旬。一如僧肇大師所說的叁百叁十六萬裏,其山頂爲帝釋天所居,其山腰爲四天王所居。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

  長者獻蓋。這時,毗耶離城內有一位大長者子,名叫寶積的菩薩,同其道友共五百長者子,各持七寶嚴飾的寶蓋來到佛所,五體投地,禮世尊足,他們各以寶蓋,共同奉獻世尊,作爲供養,此是發起序,衆佛經各有因緣,如勝曼經中以父母遺書爲發起序,此經是以寶積獻蓋爲發起序。發起序中分叁點:1,長者獻蓋,2,如來納受,3,時衆喜敬。發起序意欲發淨土之法,則福慧具足,自他兩利。

  “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于中現。又此叁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隣陀山、摩诃目真隣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悉現于寶蓋中。又十方諸佛說法,亦現于寶蓋中。”

  此是第二如來即以神通納受。神通有四:1,如意通,轉變自身,大音遍至;2,如幻通,改變外物;3,法智通,通達諸法;4,聖如意通,能于六塵自在隨緣不變。

  因爲五百寶蓋,不能同時懸于佛頂,于是,佛以神通之力,現如意通,使這五百寶蓋,合成一大寶蓋,不但覆蓋與會大衆,並且又能遍覆叁千世界。

  此中神通變化,宗旨有二:1,神變無量,顯智慧甚深,否則不能神變無量,2,寶積等所獻其寶蓋,定獲加倍之回報,說明因雖小而果大。吉藏大師說,合蓋爲一的神通,有五種因緣,1,即事受用的緣故,如合四缽,成于一缽。2,合成一蓋現諸佛國,因此得說淨土法門。3,要開示不思議之宗旨,即蓋不闊而覆大千,土不狹而現其內,此處釋迦只略現而已,以下淨名則廣示于後,如是相互所開示之佛道越來越明朗,學人的信解之心也越來越堅固。4,要說明諸法沒有定相,多非定多,多可爲一,一非定一,一可爲多,園融無礙,使人了悟實相理體非多非一,表示諸位長者菩薩,現在同悟無生,則未來同成一法身果,如一蓋之普覆叁千大千世界。而此時的于會大衆,都在這寶蓋之中,看到了身處的娑婆世界的叁維空間,不僅如此,即此叁千大千世界所屬各太陽系的行星與衛星,比較大的,如所有的須彌山、雪山、目真隣陀山、摩诃目真隣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湖泊、日月星辰,以及諸天的天宮、大海中的龍宮,都在寶蓋中得以顯現,進一步說,即使是十方諸佛,以及諸佛說法,也都能在寶蓋中得以顯現。

  大長者子:有十種條件可稱長者,1,貴族,2,大富,3,年高,4,有德,5,有社會地位,6,學識淵博,7,品行端正,8,具足威儀,9,禮節完備,10,朝野歸心。十種具備,可稱大長者,所謂子,尊稱,如孔子、孫子。

  雪山:在印度北部邊境有山,海拔二萬九千尺,終年積雪,所以稱雪山,即喜馬拉雅山。

  目真隣陀山:是一山名,有龍王稱作目真隣陀,此山爲該龍所居之地,以名稱之也。

  摩诃目真隣陀山:即大目真隣陀山。

  香山:此山位于香水海,所以稱香山。

  寶山:即衆寶所聚集之山。

  金山:即紫金山。

  黑山:此山臨近鐵圍山,所以稱黑山。

  鐵圍山:每小世界以須彌山爲中心,以鐵圍山爲外圍,中間有七山八海,即以上諸山。

  大鐵圍山:圍繞大千世界,稱大鐵圍山。

  此時,諸長者子,雖發修道之心,卻未修淨土,因此說供養之情爲啓淨國之志,因寶蓋之中現十方淨穢佛土,意即舍卻穢心,而修淨土之行。

  “爾時一切大衆,睹佛神力,歎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顔,目不暫舍。”

  此是3,時衆喜敬。此時與會大衆,看到佛陀如此威神之力,變現不可思議神通,大家異口同聲贊歎:未曾有也。可見盛況空前,于是大衆合掌禮佛,瞻仰世尊慈顔,眼睛都不舍得眨一眨。

  “于是長者子寶積,即于佛前,以偈頌曰。”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長者子——寶積菩薩,目睹殊勝之境,即在佛前說偈贊歎佛陀。此也是繼衆叁業供養,接下來寶積說偈贊佛。如偈中說:

  “目淨修廣如青蓮,心淨已度諸禅定,久積淨業稱無量,導衆以寂故稽首。“

  第一句贊佛之形象。形象有五種,眼爲其首,如世俗所說: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一寸之眼,所以面爲身之最,眼爲一面之標,所以說此是就人的最殊勝處開始贊歎,或者也可以這樣以爲,佛以慈視,看一切衆生平等無差,既然慈爲德本,也就是就本而說,進一步探討,《智度論》雲:“陸生須曼爲最,水生青蓮第一”。印度生長一種青蓮花,其葉長而寬,黑白分明,如大人眼睛,所以此處借以喻佛之慈眼,從另一角度講,包積瞻顔作頌,所以贊歎佛眼。

  第二句,贊歎心德。因爲心爲萬德之本,況且心淨則目明或心明眼亮,所以舉心來證眼,合乎情理。佛教中的禅定深曠如海,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而心是下手處,佛是徹底淨心,所以能到彼岸,即稱之爲度。

  第叁句,久積淨業稱無量。前面的形與心所以殊勝美妙,實在是由久積身口意叁業所致,因爲如是清淨叁業才會有如是形心殊妙之果,如是佛之十號才得以成就流布。現在見寶蓋之中現無量淨土,可知佛陀久積無量淨業。衆生有量,佛陀無量,所以如此。

  第四句,因如是叁業之因,色心殊妙之果,所以能夠引導衆生,而引導衆生的方法是寂滅無爲,或稱第一義谛,如《法華經》說:“究竟涅槃,常寂滅相。”此是諸法實相,所以著重敘說,即是諸法實相,所以要稽首,進一步說,以上是口業,此是身業。

  “既見大聖以神變,普現十方無量土,其中諸…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二 佛國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