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二 佛國品第一▪P6

  ..續本文上一頁佛演說法,于是一切悉見聞。”

  此四句偈是稱贊佛陀變現的不可思議之迹,所以是前歎形心,今贊化現之迹。《中觀論》說:聖有叁種:1,外道五通,2,羅漢緣覺,3,法身大士。佛陀在此叁聖之中,獨居尊位,所以稱大,神是不可測度,變是改變性質,此中普現十方無量佛土,是顯現色相不可思議,大衆悉聞諸佛說法是顯現音聲不可思議,就感應而言,前叁句是應,最後一句是感。即見衆蓋合一蓋之神變,又能複現十方國土,並佛陀能演說佛法,此都是衆人見聞之所感。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因爲于法自在,所以稱之爲法王,因各種叁昧能遠離二障,斷二種生死,所以稱之爲法力。不是其它九法界衆生所能比擬。超群生,是無人能比得上,前偈稱歎神通,神通使衆生培植信心福德,現在贊美說法,說法能使有情生起智慧解脫,而且,法王之法力,即是佛陀之功德法財,不僅能滋養色身,同時也能滋養法身。自利已經圓滿,又能以法利益衆生,所以說“常以法財施一切”。

  所謂“分別諸法相”,即世俗谛,所謂第一義不動,即真谛,法雖無窮,卻不離二谛,所以以二谛來诠釋法王,即俗之真故分別法相而不動第一義,即真之俗故不動第一谛而分別諸法,如是于真俗二谛相互爲用,也即是于法自在,所以稱法王。

  “已于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

  因法王于法自在,而法無定法,隨衆生根器而誘導,即普利群機,稱爲自在,所以稽首而敬禮。

  所謂“說法不有亦不無”,即是說俗不違真,說真不違俗。稱贊中道,此有叁義:1,二谛合爲中谛,因爲俗谛所以不可以說無,因爲真所以不可以說有,因如來立二谛,意即破有無二見,如龍樹菩薩解釋《大品》“菩薩住二谛中,爲衆生說法”,即“爲著有者說空,爲著空者說有”,即是此中道,2,以有無二谛,闡明非有非無中道,如《華嚴經》五卷中說:“一切有無法,了達非有無”。3,就二谛各各闡明中道,就俗谛而言,俗谛是因緣假有,假有不是定有,假無不是定無,如是即是中道,所謂“說法不有亦不無”即指此意。僧肇大師說:“欲言其有,有不自生;欲言其無,緣會則形,會形非謂無,非無非謂無,非無非謂有”。如是則說:“說法不有亦不無”。僧肇大師又說:“且有有故有無,無有何所無!有無故有有,若無無何所有!然則自有則不有,自無則不無,此法王之正說也。”僧肇大師的意思是,前面就二谛闡明有無,現在則真俗雙泯,非有無也非。吉藏大師說,如以此破病,如是則數論派執因中定有果,勝論派執因中定無果,毗昙以爲叁世實有,成論以爲叁世實無,而此四點,不是正確的說法,而佛陀如說遠離有無二邊,所以說:“說法不有亦不無”。離開定有定無,即說法不有也不無,是因爲法從因緣所生,離定有無即是破邪,因緣所生即是顯正。

  “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

  前就法闡明非有非無,此就人法說非有非無。因爲諸法從緣所生,則我自性,既無自性,則也無我,既無有我,則無有能造善惡之人,也自然沒有能手苦樂等報之人,雖然如此,因諸法從因緣生,業報業從因緣所生,如是因果不昧,如影隨形,如響隨聲,所以說善惡之業亦不亡。有人問:如果沒有真我人,也沒有定性因果,即有因緣因果,則也應有假名我人,有則都有,無也都無,現在爲什麼只沒有人而有法。回答是:所問不錯,只是現在爲破斷常,顯示中道,所以要說無人而有法,因爲無人即破定常,而有法又不是斷滅,即是遠離二邊之中道。

  以下就法海歎,追述往昔,說小乘教,雖是小乘,而佛道未嘗大小,只是隨大小因緣的方便而已。既然寶積是菩薩,則此也未必是小,始在佛樹力降魔,是歎降魔,即稱佛陀在菩提樹下入金剛叁昧,斷最後生相無明,成無上覺,五住煩惱斷盡,則降內魔;得一切叁昧則降外魔。“得甘露滅覺道成”是贊歎成道,寂滅之法,猶如甘露,能得此法即大覺之道得以成就。

  “已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叁轉*輪于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

  這裏牽涉一個問題,吉藏大師曾見過僧睿的維摩義疏,敘述羅什法師的大意說:此句應在降魔之前,因出家之時,學諸外道,受衆苦行,此時,沒有惜道之心,受學之意,要開示難行之道,降伏諸外道,所以說,要先無心意無受行,然後降衆魔成正覺,轉*輪而現有叁寶,此爲次第而來,如果把此句列在後邊,應示成佛之後,既已正悟,則表明以前之苦行伏邪都是無心而伏,所以是無有不伏。(有人以爲:無心即指無識陰,無受行指無受想行叁心。)

  所謂“叁轉*輪于大千”,其中“叁轉”之意,即指佛陀最初成道,于鹿野苑中,爲五比丘叁轉四谛*輪,初一,示相轉,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二,勸修轉,說此是苦,你應知;此是集,你應斷;此是滅,你應證;此是道,你應修。叁,作證轉,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從此以後,說此*輪遍滿大千。進一步說,所謂叁轉,一轉生眼智明覺四心,于是叁轉生十二心,即稱十二行*輪,依毗昙義而言,因有叁根,所以有十二行,依成實師而言,初轉生聞慧,次轉生思慧,叁轉生修慧。

  所謂“其輪本來常清淨”,雖然佛陀在鹿野苑叁轉*輪,實際上,本無所轉,所以說是常淨。僧睿法師說:*輪無漏無相,體無增損,有佛則轉,無佛則廢,用舍在人,而性相不異。此即是平等不二之意。

  “天人得道此爲證,叁寶于是現世間,以斯妙法濟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

  此處天即炎摩天子,指八萬諸天,人指五比丘,聞轉*輪,證小乘果位。吉藏大師依《毗婆娑》說,五人之內,只僑陳如一人得果,其余四人得四加行位,這以後才證得初果。

  所謂“叁寶于是現世間”。釋迦牟尼覺道成就即佛寶,*輪既轉即法寶,五人出家得道即僧寶。這是叁寶得最初開端。

  所謂“以斯妙法濟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照。”即稱歎妙法利益,同時也有佛法區別外道之法。雖然外道之法也能得些許利益,如無色天,只是不能不退轉,佛陀以四谛妙法,普濟衆生,度生死海,登涅槃山,所以說是“一受不退常寂照”。

  “度老病死大醫王,當禮法海德無邊,毀譽不動如須彌,于善不善等以慈。”

  四大不調,擾亂色身,生老病身,擾亂法身,只有佛陀能令衆生度生死之苦,所以爲出世之大醫王。

  所謂“當禮法海德無邊”,指佛陀之教法如海一樣深廣,德行無邊無際,誰能不慕敬禮拜呢?

  所謂“毀譽不動如須彌”,此是山王之歎,山王喻佛之法身究竟平等,如是才能處世說法,坦然對待八風,所謂八風,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佛對此八風如東南西北所來之風吹拂須彌山,不能動搖,前四風生貪心,後四風生嗔心,佛陀叁毒已斷,所以“八風吹不動,穩坐紫金臺”。

  所謂“于善不善等以慈”,既然如來通達衆生法性平等,那麼,對善者能慈心攝受;對于不善者,也能以慈心折伏,所用方法不同,慈心卻是相等無差。所以能截手不戚,捧足不欣。

  “心行平等如虛空,孰聞人寶不敬承。”

  此第一句是虛空歎,善惡不動的原因是心行如空之平等,因爲有心則有對,有對則不普,而聖人無心,所以能平等如虛空。

  第二句是人寶之歎,因佛陀心行如空,則超越于人性之上,所以能爲人中之寶,而在天爲天寶,在人爲人寶,即,此寶對于天人,不是天人所能及,所以衆生沒有不禮敬和接受的。(指有緣衆生)

  “今奉世尊此微蓋,于中現我叁千界。諸天龍神所居宮,乾闼婆等及夜叉,悉見世間諸所有,十力哀現是化變。衆睹希有皆歎佛,今我稽首叁界尊。”

  此八句是稱歎神力,因所獻微小之蓋,而能現世界所有之大。即是所施者微而所得者廣,所施的是世間財寶,而得的是出世法財,如果不是佛陀慈悲哀憫之神通變化,又怎麼會現此妙境呢?因爲佛陀具足處非處等十力,所以不僅我寶積贊歎佛陀,大衆觀此希有神變,也都會隨之贊歎,所以我現在要禮拜佛陀。

  “大聖法王衆所歸,淨心觀佛靡不欣,各見世尊在其前,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歎法身普應靡不周,即身密不可思議,如來爲法會大衆共同歸敬,無不欣然渴仰,于是能各見世尊在其前。依智度論說身密:一者止現一身,遠近之衆各見于佛,對面在前,如一日升天,影現百水,二者如來隨現一身,能令萬類各見已佛,如天見佛爲天,人見佛爲人。

  “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偈贊口密不可思議。分叁點:

  1,佛雖說一語,衆生因緣千差萬別,自然理解也異,2,雖只說一法,衆生隨此法義都能有所加功用行,3,對大衆要說的事是相同的,而對此事的反應卻是喜憂並存。所謂一音有幾種看法:1,指法身,因法身不二爲一,從法身出音稱一音,2,一時中雖出衆音,而各不相知,稱爲一音,3,五音之中,隨出一音,而諸衆生各有理解。《毗婆娑論》說:佛身爲天竺之身,音爲天竺之音,故初轉*輪依天竺語,說于四谛,人則聞于人語,天則聞語天語,異類聞于異類語。依此解釋“不共”即是二乘人只能以一音爲一音,多音爲多音,而不能隨吐一言,衆生依之都能有所理解,也即圓音普應。此即是華嚴諸法相即自在門。

  “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各各隨所解,普得受行獲其利,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偈贊意業不思議。所謂“各各隨所解”,即衆生各以所行之道而理解佛之一音說法,因佛陀所證是圓滿不二之理,所以圓音一唱,殊途同歸,雖所行各別,即好施者聞施,好戒者聞戒,受益不同…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二 佛國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