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二 佛國品第一▪P7

  ..續本文上一頁,卻同獲其利。此即華嚴托事顯法生解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共法。”

  此仍贊如來意業不可思議,因爲佛陀證實相無相微妙法門,所以佛陀所說法是同,結果卻是喜憂並存。僧睿法師說:如說一苦法,生四種心:1,有人聞苦生怖畏,2,有人聞苦,識苦爲苦則生歡喜,3,有人聞苦,厭患生死,4,有人聞苦,知實是苦,斷疑網心。可見,聞于異法生四種心,即聞叁途苦則怖畏,聞人天妙樂則歡喜,聞不淨則厭離,聞因果則斷疑。

  或者說佛陀一音演說之法,有恐畏、歡喜、厭離、斷疑等情形,是因爲行願見解的差異。如恐畏等人對佛陀演說之法,從事上說,恐畏此法門苦而難行,從理上說,恐畏此法門玄妙難入。如歡喜等人,對佛陀演說之法,從事上說能歡喜得樂,從理上說,歡喜悟入此法。如厭離等人,對佛陀一音演說之法,從淺處而說,厭離我執,從深處說,厭離法執。如斷疑等人,對佛陀演說之法,能夠不疑于佛陀其人,進而不疑于佛陀其法。(此即華嚴微細相容安立門)

  “不共”即不共二乘及權教菩薩。

  “稽首十力大精進,稽首已得無所畏,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導師。”

  “稽首”,頂禮之義,即五體投地。“十力”即佛果之力:1,知處非處智力,2,知叁世業報智力,3,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4,知諸勝劣智力,5,知種種解智力,6,知種種界智力,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8,知無眼無礙智力,9,知宿命無漏智力,10,知永斷習氣智力。所謂“已得無所畏”:即四無所畏:1,一切智無畏,2,漏盡無畏,3,說障道無畏,4,說盡苦道無畏。所謂不共法,即“十八不共法”:1,身無過失,2,口無過失,3,念無過失,4,無異想,5,常處首楞嚴定,6,無不知已舍7,欲無減,8,精進無減,9,念無減,10,慧無減,11,解脫無減,12,解脫知見無減,13,一切身業隨智慧行14,一切口業隨智慧行,15,一切意業隨智慧行,16,知過去世窮無量劫無有障礙,17,知未來世盡未來際無有障礙,18,知現在世恒沙界外衆生念慮。以上均爲佛所獨有,所以一一禮敬,因爲佛陀能引導衆生出生死海,所以稱大導師。

  “稽首能斷衆結縛,稽首已到于彼岸,稽首能度諸世間,稽首永離生死道。”

  此偈中結即結使,指五蓋十纏等一切煩惱,稱爲結使。五蓋:1,貪欲蓋,2,嗔恚蓋,3,睡眠蓋,4,掉悔蓋,5,疑法蓋。十纏:無慚,無愧,嫉妒,慳,悔,睡眠,掉舉,昏沈,忿,覆。因爲結使束縛覺性,使法身不得自在,佛陀力大能斷,所以應禮敬。此岸生死爲苦海,彼岸解脫爲涅槃。佛陀出叁界證大涅槃到彼岸。所以能度諸世間,二死永亡,所以永離生死道。

  “悉知衆生來去相,善于諸法得解脫,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于空寂行。”

  此偈中,衆生業行來往于六道,因爲心馳騁于是非,導致于我執著諸法,所以諸法束縛于我,若我心無執著,則各種束縛當下得解脫,因爲衆生以爲有個真實往來,所以即此即是束縛,如果能夠悟入往來體畢竟無有往來,那麼即得解脫自在,如《中觀論·觀縛解品》中,就常無常門,推求往來不可得,即如“諸行往來者,常不應往來,無常亦不應,衆生亦複然。”(常則不應往來,無常也不應往來,因爲無生死所以不相往來,而無常則不存在,如果有存在即不是無常。既然無常不存在,所以也不應往來,既無往來,所以沒有束縛。)以下就五門,即五陰色、受、想、行、識五種推求。尋覓衆生了不可得,所以不可以有往來,常無常,因爲推求了不可得,因爲沒有往來,束縛即得解脫。束縛非束縛。即是“悉知衆生去來相,善于諸法得解脫。”即知往來非往來,常無常,非常無常,只幻化而已,所以能夠雖處世間而不著于世,如蓮花般出汙泥而不被汙染,因爲沒有執著之心,所以于世間不動,即是善入空寂,進一步說,雖然在世間,卻又能常入空寂,即是不著世間。所謂善入,邪見人善入空,則拔無因果,二乘人善入恐,即證偏空,菩薩善入空只是心力作用而非究竟,並不自在。而佛陀是善入空,因得自在。

  “達諸法相無挂礙,稽首如空無所依。”

  此義是雖有常空,雖空常有,園融無礙,即如華嚴的事事無礙境界。所以才能稽首如空無所依,此時心境無寄,即緣觀俱寂,如空無依。一如《華嚴經》所說:法身遍滿于法界,一切衆生及國土,叁世悉在無有余,亦無形相而可得。

  序分已經完畢,以下是正宗分,至“阿閦佛品”止。以下的“佛國品”,略說淨佛國土因果,分二:1,問淨土因果,2,答淨土因果。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因爲大士要先發心,然後修行,如善財童子說:我已發菩提心,而未知如何修菩薩行?現在也是同樣的道理。寶積菩薩對佛說,這五百長者,都已發起無上正等正覺的願心,即是成佛的心。此中,阿耨多羅譯爲無上,叁藐叁菩提即正等正覺義。

  “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既已發菩提心,應有菩薩之行,所以現在寶積菩薩問佛菩薩行,此即指佛國土。因爲寶積獻蓋,如來現土,所以說“願聞得佛國土清淨”。此中“得佛國土清淨”即指佛所得淨土果。至于“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即是問淨土之因,因爲淨土的原因是修行,所以說行,而行必由人成,所以說菩薩。這正是佛陀合蓋現土,寶積等長者到來的原因。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爲諸菩薩,問于如來淨土之行。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

  此是佛陀贊歎寶積菩薩善問淨土之行,即契佛陀合蓋現土之意,又爲諸菩薩開發起教之端。所謂“谛聽”即令諸菩薩用心聽法,生起叁慧,即“谛聽”爲聞慧,“善思”爲思慧,“念之”爲修慧。“當爲汝說”是佛陀許諾說淨土之行。

  “于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此時寶積菩薩與五百長者專心接受佛陀教誨。

  “佛言:寶積,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此是佛陀正式回答寶積菩薩的所問,就佛土而言,共有五種,1,淨佛土,2,不淨佛土,3,不淨淨佛土,4,淨不淨佛土,5,雜土佛土。1,就淨佛土而言,菩薩以善法化度衆生,衆生因此受善法,構成善緣,于是得純淨土。2,就不淨佛土而言,如果衆生造惡業,于是因緣所感即是穢土。3,就不淨淨佛土而言,不淨之因緣已盡,然後淨的因緣現前,于是穢土轉淨,如彌勒成佛之時。4,就淨不淨佛土而言,最初現淨土,待淨緣盡後,惡緣現前,于是淨土變成不淨。5,就雜土佛土而言,衆生起善惡二業,所以得以感淨穢雜土。此五種佛土是衆生業力所感,應稱衆生土,只是佛陀就各類衆生現各種佛土以度化之,稱爲佛土。報土既有五種,應土同樣有五種,報土是根據衆生業感,應土是就如來所現,所以合稱十土。就淨土而言,又開出四位,1,凡聖同居土,如彌勒現世時,凡聖共在淨土內住,也如西方九品往生爲凡,又有叁乘賢聖。2,大小同住土,指羅漢、辟支佛及大力菩薩,舍叁界內分段身體,生叁界外之淨。3,獨菩薩所住土,指菩薩所行超過二乘,所居之地有差異,如香積世界,沒有二乘之名,也如七寶世界,純是諸菩薩所居。4,諸佛獨居土,如《仁王般若》說:“叁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此中次第從劣至勝。所謂: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是表明菩薩取土(報土、應土)的來意,因爲菩薩取土,是由大悲心啓發,而此悲心是由衆生而起,所以衆生是取土的因,此中現淨現穢,不是佛土有淨穢,只是衆生作業不同,于是佛陀所應佛地有差異。既然衆生是取土的因,就土而言,如人說食金:一頓飯吃了一千多元錢,鈔票是不能吃的,是因鈔票而得食,所以說吃了一千多元錢。

  “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衆生而取佛土。”

  此中衆生是正報,國土是依報,依報國土隨正報衆生轉。如世間人隨其貧富而裝修自己的房間而不相同,菩薩也是如此,隨所化度衆生的心行業力,而取佛土各不相同。如隨以何法化度衆生即如布施、持戒等,則佛土隨其所行來生其國,如以持戒化衆生,則其佛土平正,如以布施化衆生,則其佛土七寶具足,或隨所化衆生之多少,則取佛土有寬有狹,于是有一四天下佛土,叁千大千世界佛土,恒沙世界佛土等。

  “隨所調伏衆生而取佛土。”

  上句是說明生善之淺深而取佛土,此句是說明滅惡之多少而取佛土,隨所調伏而取佛土,如剛強衆生即取穢土苦境來製伏他,懦弱衆生取淨土樂境來啓發他,或者穢或者淨,都是爲調伏衆生而取佛土。只是調伏也有差異。

  “隨諸衆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衆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

  前面的兩句是取報土之意,現在的兩句是取應土之意。所謂“應以何國”即如果應見淨土而得悟就因此而示現以寶玉。如果應見穢土而見道,就因此而現土沙。所謂“入佛智慧”,依僧肇大師所說,七地所得,無生慧。所以《大品》雲:“七地名佛眼地;起菩薩根者,六住以下,菩提心也。”還有一種說法,初地得于真解(諸法實相或真如法性),生在佛家,爲入佛慧,至于叁十心乃至十信得地前菩薩,爲菩薩根,另有一種看法,隨所化度衆生而言,化外凡夫,令生信解;隨所調伏衆生而言,教內凡夫,令修衆行。此十化度地前菩薩而取佛土,此中外凡,大乘指地前菩薩的十信位菩薩,內凡指地前菩薩的十行、十住、十回向菩薩。未得真證以來,總名凡夫。此中分內外二種,得似解之位爲內凡,未得似解之位爲外凡。小乘以五停心、別相念處、總相念處之叁賢位爲外凡,暖、頂、忍、世第一位之四善報爲內凡。大乘之行位,以十信位爲外凡,十住以上之叁賢位爲內…

《《維摩诘所說經》講義二 佛國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